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使他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导入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动作或各类活动等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情境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
要加强情境导入的有效性,情境导入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的开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促进智能发展。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在导入时,用附和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3)拓展延伸。如果课的开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把课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处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产生关注,所以,低年级的情境导入如何让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趣味性原则。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迅速获取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需具有启发意义,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3)针对性原则。导入应当针对教材特点与教学设计等因素,充分考虑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尽快地在课堂上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使教师认识到课堂导入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以课堂导入环节为突破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