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实效

2012-12-29 00:00:00陈桂珍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2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语文的情感熏陶。面对当今社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应付态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实效。

关键词:增强自信;高效;学习兴趣

保尔·朗格朗说:“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如果学习者乐于做出努力和拿出其全部力量,那么目的就必须是明确的,结果也必须是值得通过努力取得的。”

我深切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多么重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倡导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所必需的学习情境。

一、语文教学现状

按说语文是我们的国文,从会说话起我们就在与它打交道,学习起来应该不难。可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很令人担忧。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注重实效而忽略了人文性及情感的熏陶。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讲得很少甚至不讲,学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很多初中毕业生连词性、短语类型、句子主干都分辨不清。在语言表达上更是语病百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我今年所教的一个毕业班因为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平常对语文就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也是马虎应付,认为有时间和精力还是应放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上,这几门课还能得高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无奈、尴尬外更应该思考怎样扭转学生的思想,让他觉得语文学习其实并不难,语文学习也能得高分,语文学习也是很有趣的。这就需要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创设新奇、别致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奇而别致的导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中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因这是一篇配合电视节目《话说长江》的解说词,所以,我们备课组以导游词的形式导入课文。“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好,我是今天你们的全程导游,我姓×,大家都称我小×。黄山美,美得令人心醉,群峰巍峨,巧石林立,劲松滴翠,云雾缥缈,幽谷深泉,鸟语花香,素有‘人间仙境’之称。黄山奇,奇得令人着迷,无论是万物复苏的春天,飞瀑滴翠的夏日,抑或是漫山红遍的秋色,玉砌冰雕的冬景,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欣赏黄山的美丽风光,希望大家能玩得愉快舒心。”通过这段导入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冰冷。

三、化大为小、增强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问是很关键的一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思绪不知已经飘散到哪里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问题提得过于笼统,范围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干脆以抗拒心理对待语文课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化大为小,让学生有能解惑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在教授《林中小溪》时,根据需要会问文中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太过于笼统,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如果从小溪流经的障碍和坦途的句子着手,从而分析小溪在林中冲破障碍奋然前行与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四、合理安排合作探究,使兴趣与实效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十有八九依赖于“合作学习”。往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教师要求学生合作讨论的命令之下,学生马上掉转身子,组成小组,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教室里的气氛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种合作学习,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是活起来了,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收效甚微。在“有效教学”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之时,“合作学习”往往又被列入空有热闹而无实效之列。教师在分组时只是按座位划分,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无法很好地做好取长补短。另外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或者就是过于晦涩艰深,还有一种情况是要求不明确,使之没有目标。学生分工也不明确,大家一窝蜂地一起讨论,发展到后来要么说说笑笑,要么一言不发。谁为发言人、谁为记录员、谁整理综合等等都应事先安排妥当。学生在合作探究后展示结果时往往还停留在发表个人观点上,而没有上升到小组的共同意见这一层面。回答时还是“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觉得……”我们应合理解决以上问题,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欣赏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教师必须从分组、提问、指导、评价等各环节悉心琢磨,让我们的各种手段切实为目的服务。

五、分层教学使学生兴趣激昂

俗话说:“五根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那么更不必说人了。每个人由于遗传、成长环境以及心理发展均有很大差异,在教育方法上是不能“一刀切”或“一视同仁”的,正如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种植方法,所以不可一样对待。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游离在课堂之外。究其原因是知识太深了听不懂或者太浅了没意思。这时候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我们学校在教师备课、学生预习作业和课堂练习及课后的巩固上都要求体现分层。首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在学前预习上根据知识点及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分成三类,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解决问题,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有所收获。因材施教更好地诱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幽默风趣要能让学生静下心来体会,首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愿意学了,乐意去做了,才能真正地做到高效。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所有的语文工作者能努力地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