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琴
公共供求理论视域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肖丽琴
为全面了解残疾人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时享有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情况,基于公共供求关系理论对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包括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及供给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索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浙江省残疾人体育人口比例较低(调查对象:16岁以上视残、听残、肢残三类残疾人),仅8.9%,但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迫切,有80%以上的残疾人希望政府能为其提供适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合成了不同的因子成分;不同性别、城乡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呈现了较低的认可。另外,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失衡,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尚未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投入经费不足;特殊体育指导员匮乏;供给制度不完善;信息闭塞;供给主体不明确,供给意愿不强烈。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浙江;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供求理论;供需特征;发展举措
残疾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关心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的残疾人体育事业已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残疾人竞技体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残疾人体育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涉及广大残疾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更是不容乐观,而这正是我国残疾人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而提供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研究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涉及3个基本概念:第一,公共服务:指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共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3];第二,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残疾人的基本体育需要为目的的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第三,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指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能充分满足残疾人在特殊体育公共发展需求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面提供特殊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基于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解,以及已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和不同残疾人的特殊体育需求诉求,笔者认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应该关注3个基本问题: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即谁来为这些特殊人群生产和提供不具有普适性的公共设施与服务?二是,所提供的特殊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研究,这些基本要素具有哪些内容和标准以及如何提供?三是,残疾人体育需求的研究,即残疾人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有机结合?只有从这3个方面进行整体研究,才能收到完善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的实效。
现阶段,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国际现状看,发达国家的体育公共服务多以社区为重点,注重均等化和服务对象的全民化,其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充足,设置了各种不同残疾类型的无障碍人性化的多功能体育公共设施,社区建立残疾人公共运动场、游泳池、体育馆等,如德国的公共游泳池对坐着轮椅来游泳的残疾人,有专供残疾人下水用的升降椅;其次,残疾人体育服务组织建设完善。日本先于中国在1965年成立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日本障害者体育协会加盟到了日本体育协会,通过建立大型的地域性综合体育俱乐部,使残疾人体育融入到了大众体育之中;日本有专门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协议会,主要是提高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加强指导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残疾人体育指导活动的发展[29];再次,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如美国公法第94~142条规定:必须建立专门体育服务机构,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参加一般体育活动的机会。公法90~170第5款明确提出,为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和研究提供资金保障。第四,有丰裕的的资金保障。近年来,美国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多个州政府仍然继续追加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投入[19];第五,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跟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学界出现了许多关于特殊体育服务(service delivery)的讨论。例如,Lytle和Hutchison(2004)调查了特殊体育师资在提供咨询服务时的经历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结果显示,教师经历了5大角色的转换,包括倡导者、教育者、信息传递者、支持者、资源调解者。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滞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颁发了《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提出了“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增加包括体育在内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但是,重视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距离。目前,社会上对残疾人的不公正和偏见依然存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要素供需割裂,同时,更缺乏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如何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我国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我国8 296万残疾人更好地享有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已成为“十二五”建设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共供求关系理论是一种研究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之间关系发展规律的理论,根据公共供求关系理论提出的公共供给必须适应公共需要的基本规律[7],把公共供求关系理论运用到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来。可以推论,残疾人的公共服务需求决定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与需要提供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基本要素及条件,必须与残疾人的体育公共需求相适应。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要素及条件是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和满足体育公共需求的主要载体。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结构中的运作主体。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角色使其功能得以发挥(图1)。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怎样的服务与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服务条件和服务素质,以及利用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要素和条件与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程度等多种因素。
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构想,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对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与供给进行考察,了解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与供给特征,探索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影响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图1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本课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了浙江省11地(市)的165个社区为调查对象,分别为:杭州、湖州、嘉兴、温州、衢州、金华、丽水、宁波、台州、绍兴、舟山各15个社区。根据人口年龄构成,选取16岁以上(不含在校生)残疾人1 350名。其中,16~19岁90人,20~29岁233人、30~39岁262人、40~49岁287人、50~59岁246人、60~69岁187人,70岁以上45人;城市660人,农村(小城镇)690人;男性720人,女性630人;视残者400人,听残者420人,肢残者530人。其中,分别抽取各社区3类残疾人各2~3人,性别和城乡比例趋近平衡。
2.2.1 实证研究
2.2.1.1 问卷调查
本研究制定了包含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及满意度和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要素现状的调查问卷初稿,聘请专家对问卷初稿进行了效度检验。再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然后在杭州和嘉兴选取了10个社区和30名残疾人调查对象,使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次调查的相关系数接近0.9,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问卷调查,选取了15名学生参与调查并事先进行了调研培训,然后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在4~10月进行了调研,共计发放社区问卷165份,收回问卷152份,回收率92.1%,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90.8%;发放残疾人问卷1 350份,收回问卷1 150份,回收率85.2%,有效问卷1 025份,有效率89.1%。因部分残疾人文化层次不高,或视残填写不便,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时,采用访问式问卷调查,即被调查者回答,由调查者完成问卷填写。
2.2.1.2 访谈
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浙江省残联、浙江省体育局、杭州、嘉兴、宁波部分残联领导,杭州、温州、宁波、衢州、舟山、嘉兴、温岭、永嘉、平湖、富阳、临安、桐庐等地部分街道、社区、残疾人协会领导及残疾人专职干部就当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与困境(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保有量,资金投入数量与筹措渠道,特殊体育指导员培养方式,组织手段,宣传方式,管理体制,监督评估,残疾人的体育需求诉求等)进行访谈交流,目的是了解当前浙江省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与实际存在的困难,以及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建设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实际行动;通过对近100名不同残疾人就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与不参加的原因,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认知(如社区是否有必要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如是否需要社区就近提供场地,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需要提供怎样的器材设施,建立怎样的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如何提供体育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社区应该开展怎样的体育活动宣传和组织哪些体育活动、竞赛等),以及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满意度问题进行访谈。在对听残者的访谈过程中邀请了手语老师做翻译,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了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及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认知、需求及满意度状况,获得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2.2.2 文献资料调研
利用本校和浙江省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查阅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体育学、残疾人体育等相关书籍,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奥会及浙江省及兄弟省(市)的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到2011年12月,以“公共服务体系”为关键词的国内外文献1 000余篇,以“体育公共服务”为关键词的文献85篇,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献25篇,以“残疾人体育”为关键词的文献100余篇,但尚无查到“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与“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相关文献报道。剔除无用信息后,分析了100余篇残疾人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3 数理统计
运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应用。
3.1.1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分析
1.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参与度。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需求是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需求追求的目标是对人类健康的促进。本研究对浙江省16岁以上视残、听残、肢残3类残疾人进行调查,有残疾体育人口8.9%。15.1%的残疾人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活动,但运动时间无30min以上,51.6%的残疾人偶尔参加体育活动,25.5%的残疾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每周参加1~3次的仅有7.8%。与我国的群众体育人口2002年公布的数据33.9%的比例相差甚远。可见,浙江省的3类残疾人体育人口较为匮乏,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这些数据并非说明了残疾人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残疾人由于在生理上、心理上和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健全,全部或部分丧失某种活动能力,在主观感觉或身体实际状况上能力受到了限制,丧失了其参与及可能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但是,如果当社会主流开始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关注残疾人,一些一度被忽视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服务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和解决,社会给予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和支持,为其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和便利时,残疾人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也会变得可以预期而习惯。从调查来看,有69.5%的残疾人有意愿参加体育活动,有17.4%的残疾人非常想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仅13.1%的残疾人从来没想过要参加体育活动。在被调查你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时,有32.3%选择“没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场(馆)、器材”;26%选择“没适合其锻炼的项目”;22.6%选择“不会锻炼”;17.5%选择“缺少伙伴”;17.9%的选择“没兴趣”;52%的残疾人因“身体状况不允许”而无缘参加体育锻炼,说明了残疾人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根据残疾人的体育需求偏好以及残疾类型和残损程度,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参与运动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的体育器材设施及人性化的特殊体育指导。
2.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倾向。
本研究对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图2)。调查显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首先是立足从生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保障其自身的生存和身体健康、无疾病的需要;其次是体验践行体育运动能力所带来的情感满足、自我认同,放松身心的心理需要和补偿缺陷、建立自信、扩大社会交往能力等获得社会支持的自我发展需要。为鼓励和确保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在残疾人体育公共产品的配置时,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残疾类型和残损程度而异,所提供的场地、器材、用具、辅助设施必须考虑到残疾人的便利性、功能性和多样化。
图2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示意图
3.1.2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认知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由于部分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信息缺乏,不理解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真实意思,对于社区是否需要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表1)。女性选择“没必要”和“无所谓”的高于男性。不同的残疾类型通过卡方检验呈显著性差异,视残者“无所谓”的态度高于听残者和肢残者,视残者由于部分或全部丧失视觉,缺乏视角条件反射,不能形成对体育的整体认知,直接影响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听残者对“没必要”有一定的选择,明显高于肢残者,说明了听残者由于听力失聋,交流受限和信息的缺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诸多难以言明的需求。但是从表2看出,绝大多数的残疾人由于身体的缺陷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视残者高于肢残者和听残者,对于是否需要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表现了强烈认知和迫切愿望,有80%以上的残疾人希望政府能够为其提供适合的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促其身体康复和增进健康。一些残疾人虽然起初不明白什么是体育公共服务,但通过调查员的讲解后,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认为这是政府关心民生和关注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引用残疾者的原话:“我做梦也没想到政府还能为保障我们普通残疾人的体育权利,享受体育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表1 社区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必要性调查一览表 (%)
表2 本研究对象健康状况自身满意度调查一览表 (%)
3.1.3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18个原始变量,由残疾人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5级量表打分,指标“完全同意”打5分,“完全不同意”打1分。依据不同残疾人的评价计分结果,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各指标采用SPSS 17进行R型因子分析,简化因变量的个数,得出残疾人的因子合成结果,并计算各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
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水平以上的进行归类,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城市残疾人75.398%、农村残疾人76.755%,基本上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量。相关系数矩阵显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的测量指标两两相关系数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各测量指标独立性较差,KMO测度值分别为0.856、0.795,KMO值越接近1,在数理统计上越适宜采用因子分析。因子合成结果为:城市残疾人由体育经费、特殊体育器材设施、特殊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制度法规、体育信息5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24.723%、20.477%、12.271%、10.764%、7.163%);农村残疾人由特殊体育器材设施、特殊体育指导服务、体育经费、体育制度法规、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信息6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23.429%、17.522%、11.218%、10.450%、8.281%、5.855%)。从数据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残疾人均认为体育经费、特殊体育器材设施、特殊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制度法规、体育信息等是其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主要因子,说明了在满足残疾人体育活动需求过程中,必然需要配套的物质保障和条件支持。在体育物质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的保障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督反馈、绩效评价等条件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残疾人身体康复和健康的需要,以及融入到体育活动共同体中获得身份、促进认同,乃至归属感的心理需要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数残疾人因家庭生活困难,在体育产品的消费和服务接受方面相比健全人只具有较低的支付能力甚至无能力,加之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缺陷,活动不便,信息闭塞,因此,在公共体育经费的投入、特殊的公共器材设施的提供和服务指导、信息宣传等方面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多元化的覆盖到位。农村残疾人增加了体育组织管理项,说明了农村残疾人较为分散,体育氛围相对薄弱,绝大多数残疾人没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自发性的体育行为寥若晨星,因此,需要政府或社会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管理引导,为残疾人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和锻炼机会,确保其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
3.1.4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满意度分析
根据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对调查的需求满意度量表设计了13个原始变量、4个分量表,其中,反映公共物质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变量3个,反映人力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变量4个,制度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变量4个,信息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变量2个。所有变量从1~9分之间进行打分,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一般”,9代表“非常满意”。
1.残疾人对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均值特征。
表3显示,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分值普遍偏低,均在5分以下,居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整体需求满意度为3.79分,公共物质资源需求满意度、人力资源需求满意度、制度资源需求满意度和信息资源需求满意度平均分分别为3.76、3.89、3.63、3.87分,说明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冷漠正在发生改变,接纳、融合的意识正在形成主流,但从调查来看,政府及社会对残疾人的体育公共资源投入极度匮乏,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整体满意度较低,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2.残疾人对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基于性别和城乡两个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在不同的性别和城乡之间,在4个分量表和整体需求满意度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总体女性的满意度略高于男性,城乡趋近一致(表4),说明了部分女性不爱运动,体育活动的兴趣点较低,对体育公共资源尚未有迫切的需求,满意度略高于男性,这与本研究调查的社区是否需要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调查结果吻合。另外,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推进城乡联动:城乡一体化在浙江已有所显现,残疾农民的体育需求意识逐渐膨胀,城乡残疾人在对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方面均呈现了较低的认可。
表3 残疾人对体育公共资源满意度调查一览表
3.2.1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分析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最重要的要素,一般包括政府、市场、非营利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主体。从本研究调查来看,政府为竞技体育供给扮演了管理者和服务供给者的角色,集中体现在残疾人训练基地建设、各种特殊体育器材、设备提供,运动员训练、比赛、奖励支出,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配备等。在群众性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尚处于培育阶段,政府及其他多元供给主体均未能较好的承接相应地供给职能。
表4 不同性别、城乡残疾人对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独立样本t检验一览表
3.2.2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要素分析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残疾人体育公共需求的核心,也是提供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资源。笔者基于资源类别的不同及残疾人体育公共需求的因子分析结果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分为5类:物质资源要素、经费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制度资源要素和信息资源要素。从调查来看,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与特征如下:
3.2.2.1 物质资源要素
无障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障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至2009年,浙江省拥有省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1处,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3个,市、地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35处[6]。但上述场所主要服务于残疾人竞技训练和比赛。从调查来看,适合普通残疾人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用场地设施较少,浙江省各社区、街道、县区均无专门的残疾人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和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示范点。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或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馆)中,部分早前的体育公共设施不符合无障碍要求,不便于残疾人使用。目前,社区内仅有的残疾人体育健身器材或特殊体育用品用具是康复类的器材,如偏瘫康复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哑铃、按摩椅、按摩器、双轮助行器、划船运动器、手臂拉环器、跑步机等。这些康复器材,安放在活动室,无人管理,少有残疾人使用。残疾人的专用体育器材存在品种少、价格贵、配件缺等诸多问题。70%以上残疾人协会或社区常因场地、器材不足而无法开展活动。
3.2.2.2 经费资源要素
经费支持是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理论,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要求政府及时增加公共支出[7]。2010年,浙江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已为71.9%[31],比全国57.4%高出14.5个百分点,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日渐凸显。
浙江省文化体育经费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0年的13.69亿元到2009年的64.09亿元[32]。但所支出的体育经费几乎均用于健全人的体育活动及场(馆)建设、国民体质监测,以及体育俱乐部建设和农民小康工程等方面。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拨款相对偏少,通常情况下,浙江省用于残疾人体育支出的省级财政拨款每年约300万左右,上海约1 000万左右,江苏约600万左右,作为GDP排名全国第4的浙江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却位居全国第15位左右。浙江市级投入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经费从几十万到100万不等,投入相对较多的杭州、宁波等地每年仅100万左右,所有经费几乎都用于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参赛、奖励支出,服务于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少之又少。调查显示:各社区尚无专项残疾人体育经费,可见,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几乎为零。从各县区残疾人协会调查,每年政府仅为各协会拨款经费1万元,远远不够维持活动运转。
3.2.2.3 人力资源要素
人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日益壮大,到2011年已达到60多万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 000多人,但遗憾的是,特殊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尚不足1%,特殊体育指导员的规模、数量、结构、质量和服务作用全然没有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服务需要。至2008年底,浙江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 017人,占每千名体育人口比例的1.7%,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33],但特殊体育指导员人数寥寥无几。所调查的社区中,28.3%的社区有残疾人体育指导员;有45.6%的社区有残疾人志愿者。事实上,社区现有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志愿者仅是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干部或是一些爱心人士,临时为残疾人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不具备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也并不是定期、定点地为残疾人提供专门的体育公共服务,上级部门并没有针对残疾人的特殊体育需求配备专门的特殊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志愿者。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计划培养1 00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31],全国计划培养3万名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5],但仍不及“十一五”末期的健全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人数的5%,可见,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匮乏程度。
3.2.2.4 制度资源要素
制度资源要素包括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从调查来看,浙江省的残疾人体育组织仅有省、市残疾人体育协会,县区、街道、社区均未建立残疾人体育组织,如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社团或残疾人体育俱乐部等。目前,残疾人体育活动组织依托于各县、区残疾人协会。社区残疾人协会主要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本社区的各项残疾人工作,如康复、提供帮扶服务等,并未明确进行专项残疾人体育组织和管理的工作要责。在被调查的社区中,有36.5%社区将社区残疾人体育工作由残疾人协会组织管理,其余的社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均处于零散和无序状态。在社区组织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调查中,有49.2%的社区开展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但主要是为了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而临时安排的集训。本研究在调查社区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归属于哪个部门主管时,各社区呈现了多元化的回答(表5),说明各级政府在对社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中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认识,分管机构模糊,职责不明确。
表5 社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归属的主管部门调查一览表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建设惠及残疾人在内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和《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切实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完善文化体育服务。这些法规制度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这些国家及地方性法规、文件内容过于宽泛,以指导性、纲领性为主,较少涉及为残疾人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及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残疾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问责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和投资体制等等,使得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缺乏法律上的制度保障。另外,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体育的相关法规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多数残疾人不了解其内容,甚至也有社区的工作人员不明确相关的体育政策、法规。
3.2.2.5 信息资源要素
据调查,76%的残疾人认为,社区没有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信息,也没有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必要和积极的宣传。浙江省部分贫困和偏远山区的残疾人,因基本生活保障尚无落实,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的物资条件尚不具备。
3.2.3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导致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一是,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三是,社会资源问题;四是,信息传递问题。
3.2.3.1 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问题
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浙江省GDP为6 030亿元,到2009年达到2.2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8倍。文化体育经费从2000年的13.69亿元到2009年的64.09亿元,超过了GDP的增速。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仅有的经费都用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政府投入残疾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严重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实际上是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的观念和认识问题,片面抓了残疾人的竞技体育,忽视了残疾人群众体育,没有把发展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起来,没有重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调查来看,选择“领导不重视”的社区有31.3%,或选择“领导认为社区残疾人较少,体育公共服务较难实施”的有28.9%。
3.2.3.2 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从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来看,应建立政府主导、单位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具体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开发的管理运作模式。但从相应的制度建构要求来看,目前,并未能建立起相对稳定有效的公共服务发展管理制度,尤其是尚未建立完善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而使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
3.2.3.3 社会资源问题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特殊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义工缺乏,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管理人员不足,体育组织缺少,城市土地严重不足限制残疾人体育公共场(馆)的建设等也是影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原因。从社区调查来看,选择这4项的分别为55.3%、42.5%、36.1%和47.6%。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活跃各级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1 00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和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建设1 000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等。但在法规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操作性的落实措施,所以,执行和实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3.2.3.4 信息传递问题
本研究在调查“上级部门有无对社区进行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宣传和信息传递时”,70.2%的社区选择“没有”,23.4%的社区选择“不知道”。同样,社区更没有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提供各种途径的宣讲和对接,导致残疾人体育信息不对称,残疾人的体育需求表达渠道不通畅,造成信息堵塞,从而影响了上级部门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决策。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优先追求的目标,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当前政府的经济建设“硬指标”和公共服务“软指标”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35]。但从调查来看,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迫切,对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呈现了较低的认可,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提高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物质保障和条件支持。
因此,厘清影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路径,国家将有限的资源依托完善的体制有效地配置到能使残疾人受益的体育活动中去,将那些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能使残疾人健康状况最大化的有效服务提供的效率,最终实现可获得健康的服务。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部门是由政府的政策与活动塑造的,尤其受到国家资源以及政府在其发展项目中优先考虑体育公共服务部门的影响。而且,政府能够选择如何在体育公共服务部门内实施最佳配置资源,这些对于改善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均有意义。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对参与运动结果的影响还取决于社区与家庭层面的因素,社区与家庭组合起来影响个人行为。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共同体,与残疾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残疾人的体育需求有着准确的把握。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因素包括可获得性、服务质量(通过核心人员、特殊体育设施设备的可获得性,体育服务指导的提供,以及通过接受服务后的身体评估测量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条件情况、家庭的支持度、个人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与意识、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人与家庭如何将上述因素转化为实际参与运动的结果,最终实现身体健康的目的。
综上分析可知,影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因素并未涵盖所有可能存在的事项,但围绕了3个重要方面:第一,政府的政策与活动,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向残疾人提供最大潜在收益的服务并推进鼓励残疾人使用服务的政策;第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用有限资源提供服务的效益如何;第三,残疾人是否真正使用了体育公共服务,并且是否因此改善了其健康结果。通过这一影响路径的探索,引导体育资源流向残疾人。
针对目前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失衡状况,基于公共供求关系理论提出的公共供给必须适应公共需求的基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及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这些基本要素的特殊需求和现实条件,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举措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及其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应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残疾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不是可有可无,残疾人体育不只是残运会、亚残会、残奥会;开展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要摒弃短平快、短期行为,不应存有只对成绩、功利的无限追求等负效应。此外,创建体育强县(市、区)、强镇(乡)成为近年来浙江体育工作创新的得力之举,应把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也列入体育强县(市、区)和体育强镇(乡)的评比,并进行动态管理,从而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残疾人体育,提高领导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监管中,制度性的法律法规文件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提供了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依据。目前,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法规、政策,建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制度,确保残疾人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制度保障。加强体育组织建设,如建立残疾人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社区残疾人体育俱乐部等。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省、市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责任,明确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增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彩票公益金按比例,扶持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同时,拓宽集资、社会捐助、赞助等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充分发挥市场、非营利社会组织、私人组织的作用,加大制度供给,确保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解决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供应不足的矛盾。
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残障,在开发和研制各种特殊体育产品时应考虑器械的种类、功能、安全、大小、颜色、结构等,适应不同残疾人群的需求。如坐轮椅的或是侧向运动有困难的残疾人可以研发加长型羽毛球拍;握力或臂力较弱的残疾人可以使用双手柄乒乓球拍;盲人自行车可以设计能自动掌控方向的双轮自行车;还可以开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智能型残疾人体育健身硬件设备和网络软件系统,达到健身运动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健身器材配置的选择上要兼顾功能性和多样性,如进行力量训练的拉力器下面的座位是可活动的,残疾人可以把座位轻松推走,把轮椅固定在下面,进行臂力训练。盲人足球的球可以内置响铃。健身器材在材料、工艺、性能上注重人性化,加强安全保护,设置各种安全防护带、防护垫或辅助设施,少用金属、铁质或较锋利的危险材料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中应扩大市场与社会的作用[27],建立多主体供给机制,调整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分工。形成“一主多元”即以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广泛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在“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可以通过与私营企业、第三部门签订公共服务的生产合同方式,由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来生产公共服务,政府则作为一个安排者的角色付费购买服务。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或激励与奖励机制、优惠政策等,由社会或私人部门负责生产,政府负责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进而有效提升残疾人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效益与效能。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作用,鼓励其创新经营理念,拓展多元化的产品结构,积极研发残疾人体育公共器材设施,为残疾人设计专用器材,力争在体育用品企业中起带头示范作用,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有效的健身指导不仅对残疾人健身知识的掌握和健身技术、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残疾人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还有利于残疾人建立自信,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活方式。因此,建立一支稳定而健全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及志愿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需要创造特殊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强特殊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其次,就地取材,把原有的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进行特殊体育培训后,进社区为残疾人进行体育指导服务;第三,积极推进体制改革,选拔特殊教育学院或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到社区、农村从事残疾人体育活动宣传、组织、培训等活动,实行聘任制,以此保证特殊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充分供给,加强残疾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将积极支持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和残疾人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2011年12月,首期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班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把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纳入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服务体系,这将能使广大残疾人更好地共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成果。
基层体育主管部门、残联、街道或社区要重视残疾人的体育宣传工作,让残疾人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残疾人的体育认知。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体育信息传播交流机制:第一,推进广播电视“家家通”工程,重视农村或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率。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增加残疾人体育节目档次,增设手语或助听设施,为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提供便利;第二,开展数字化体育信息服务,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快发展城乡之间残疾人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补,如公共传媒、互联网等;第三,推动印刷品、出版物的发行,报纸杂志、社区体育宣传栏、残疾人健身知识丛书、宣传小册子等,用手语、盲文等不同形式加以展现。以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农村,逐步建立残疾人体育信息共同发展交流的统筹机制。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最终结果。但现实社会中,社会进步的成果往往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社会代价的后果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承担。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尤其农村残疾人往往是处于失语状态,缺少表达自己意见和需求的机会。因此,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进行合理话语机制的重建:第一,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正选举法中关于残疾人代表名额分配不平等的条款,增加残疾人政治参与的名额比例,实现残疾人选举权的足额回归,以使在残疾人体育政策决策的公共能量场中行使话语权以表达意愿;第二,建立残疾人群众组织,提高残疾人的话语能力。建立一个能够综合残疾人包括体育在内的利益诉求、维护残疾人体育利益并且影响政府决策的组织。可以组成民间社团、非盈利性体育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形式,合法地、有组织地进入公共领域,形成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政府在制定涉及残疾人的体育政策时,必须征求他们的意见,以确保残疾人的体育利益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尽量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残疾人生活空间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对社区的依赖性和认同感较强。从国外残疾人事业发展经验看,残疾人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机构到家庭、从隔离到社区回归的发展历程。倡导残疾人不脱离家庭与熟悉的社区环境接受照顾与服务。在搭建社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政府及各种服务机构应为社区提供基本的康复设施与健身器材;出台优惠政策,建立长效的义工管理机制,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指导;在社区服务平台上构建以残疾人联合会为枢纽的服务网络组织,提升社区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要不断创新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1.体育公共服务属于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残疾人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缺失直接导致其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可获得性,以至于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弱势和心理弱势。
2.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迫切,视残、听残、肢残三类残疾人有80%以上希望政府能为其提供适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合成了不同的因子成分,分别为:城市残疾人由体育经费、特殊体育器材设施、特殊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制度法规、体育信息5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24.723%、20.477%、12.271%、10.764%、7.163%);农村残疾人由特殊体育器材设施、特殊体育指导服务、体育经费、体育制度法规、体育组织管理、体育信息6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23.429%、17.522%、11.218%、10.450%、8.281%、5.855%);不同性别、城乡和残疾类型的3类残疾人体育公共资源需求满意度呈现了较低的认可,均在5分以下,居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整体需求满意度为3.79分。急待引起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3.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失衡,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尚未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投入经费不足;特殊体育指导员匮乏;供给制度不完善;信息闭塞;供给主体不明确,供给意愿不强烈。调查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有: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社会资源问题;信息传递问题等。
4.分析影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主要来自于3个层面:第一,政府的政策与活动影响;第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相关部门、社区所提供的资源情况;第三,残疾人家庭与个人实际是否真正使用了体育公共服务。
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应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思想认识;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公共场(馆)设施的均衡配置,特殊体育器材的开发;拓宽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加强以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残疾人体育志愿者和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的体育队伍建设;落实好相关体育法规政策,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组建各级体育组织机构,统筹安排体育工作,加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监督工作;明确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主体;加强残疾人体育信息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建立残疾人的体育需求表达机制;搭建以社区为平台的公共服务提供载体,增加政府的有效供给,提高残疾人体育公共需求的满意度,为切实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支撑条件和充分保护残疾人的体育权益,实现残疾人身体康复与促进全面健康的需要。
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对视残、听残、肢残3类残疾人进行调查。智残者由于智力障碍,思维和认知能力较差,对问卷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困难,即使采用访问式问卷调查,仍然出现数据失真的现象。精神残疾同样由于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无法准确地回答问卷,所以,本研究未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者进行探讨。因此,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特征的数据仅体现了上述3类残疾人的样本,针对所有残疾类型的分析有必要进行后续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安应民.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91.
[2]白日荣.城市公共休闲调查研究——以烟台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3-105.
[3]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
[4]曹可强,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9(2):1-7.
[5]残疾人健身周暨自强健身工程在天津启动[EB/OL].http://www.cpc2008.org.cn/content/2011-08/09/content_30349945.htm.
[6]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教统计司.2010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35-336.
[7]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22.
[8]李璟寒,董进霞.中国残疾人事业与残疾人体育的互动发展——透视残疾人观的嬗变[J].体育科学,2011,31(2):19-25.
[9]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10]李静.试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62-65.
[11]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294-300.
[12]刘武.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32-47.
[13]卢雁,韩松,李伟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98-1670.
[14]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9、464-474.
[15]陆江巍.北京市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25-37.
[16]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8,28(8):81-97.
[17]潘志贤,孙明兴,李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6-1637.
[18]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9(2):20-26.
[19]吴燕丹.融合视野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C].第三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报告会论文集,2011:13-20.
[20]吴燕丹,黄汉升.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10):9-15.
[21]仙女.韩国大众体育运动[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13):13-15.
[22]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72-475.
[23]于军,李永献,孙闽君.山东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8):65-72.
[24]俞丽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1,45(7):31-35.
[25]俞琳,曹可强.国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3):41-43.
[26]袁潇菁.中原城市群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5-16.
[27]曾维和.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
[28][美]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M].马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7-171.
[29]张龙.中日残疾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4):34-36.
[30]张雪筠,王怡.浅析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发展[J].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09,(6):28-30.
[31]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36d0cc62cc58bd63186-bd02.html
[32]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10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4,431-432.
[33]浙江省体育局.浙江体育年鉴(2009)[M].杭州:浙江省体育局,2009:82,381.
[34]郑家鲲,沈建华,张晓龙.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8):35-39.
[3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34.
Stud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XIAO Li-qin
In order to mak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disabled enjoying the basic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public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bout supply and demand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and explores the way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sabled sports population rate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very low,over 16years old visual disability,hearing disability,physically disabled about 8.9%,but the disabled people have very strong desire to take part in sports activities,over 80%of the disabled surveyed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sports public system for disabled;the demand for a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disabled of different gender with different disabilities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ll show low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bout special public sports resources.In addition,Zhejiang’s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is out of balance because of lack of platform to provide sports public service to disabled,insufficient supply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products,inappropriat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tructure,insufficient fund investment,shortage of special sports directors,inappropriate supply system,in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indeterminate suppliers and their weak desire to suppl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in the research,some development tactics are put forwarded.
disabled;sportspublicservicesystem;publicsupplyanddemandtheory;supply anddemand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tactics
G80-05
A
1000-677X(2012)03-0017-11
2011-12-26;
2012-02-25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0BC03YB);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资助成果(ZJQN2011G034)。
肖丽琴(1974-),女,浙江嘉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残疾人体育、体育健康教育,Tel:(0571)87790318,E-mail:xlq1432@163.com。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