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底热液活动
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生在大洋中活动板块的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火山活动的中心。1977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部采到了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距同一地点约200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白色和黑色的“烟囱”,温度约为350℃的含有矿物质的热液从海底喷出后,与周围的海水迅速混合,产生沉淀。这些沉淀就是黑色或者白色的“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以及铜和铁的硫化物组成。这些海底热液的发现极具研究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那么,这些神秘的热液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活动?我国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对海底热液的形成有过详细的描述:海水顺着洋底的断层、裂隙下渗,可以渗入到洋底以下40005000米的深处与炽热的熔岩接触,在与地球深部进行热量的物质交换后返回上来,既可以从火山口喷发出来,也可以作为“深海热液”从洋底喷发出来。
这些热液在与周围岩层接触的同时,将如金、银、铜、锌、铅等岩层中的金属溶入其中,再从洋底喷出。被携带出来的金属元素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了硫化物,再遇到冰冷的海水而凝固,沉积到附近的海底。最后不断堆积形成了耸立在海底的“烟囱”。
随着海水不断变深,海水的温度也会越来越低。然而从海底再往地球深处去,温度又会逐渐变高,各区域的含氧量也会逐渐变低。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着一些耐高温、耐缺氧的微生物。它们靠热液喷口附近的硫化物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