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初探
——基于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对比

2012-12-27 06:10贾亦琦张玉钧
关键词:旅游者动机大众

贾亦琦,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 100083)

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初探
——基于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对比

贾亦琦,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 100083)

摄影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摄影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真实的旅游经历,建构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围绕人口统计学因素、出游条件、摄影条件分析了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群体特征;并依托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在研究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摄影需求的发生、摄影动机的构成和发展、摄影行为特征三个问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基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动机,而且两者在拍摄对象和拍摄用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拍摄时机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摄影旅游;需求-动机-行为模式;摄影行为

一、引言

摄影技术促进了当代全球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摄影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旅游者会被报刊杂志、明信片或宣传册里的景点照片所吸引,产生到此一游的愿望;另一方面,相机的普及使摄影成为了大众观光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相机和旅游者已成为诸多现代符号中的一对组合,相机之于旅游者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普遍的象征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者(特别是大众观光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受到了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一致承认摄影在旅游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学者关注了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的本质[1]-[5]、摄影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作用[2],摄影对目的地东道主的影响[6][7]等问题,少数学者还调查了大众旅游者在拍摄行为方面的规律,比如照片内容分析[3][8]和拍摄的时间规律[8]等。

近年来,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普及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数码相机成为了旅游者不可或缺的旅行伴侣。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摄影爱好者群体的发展,一种特种旅游的形式——摄影旅游逐渐兴起并形成规模。由此,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围绕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动机和本质[9][10]、旅游者摄影心理[11]、旅游者审美偏好[12]和摄影旅游发展[13]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而对于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基于“需求-动机-行为”理论对旅游者摄影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将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者和新兴的摄影旅游者作为对比,探究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形成过程。

二、摄影旅游者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4]。摄影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在此过程中,摄影是旅游的主线,贯穿旅游体验的始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13]。因此本文将摄影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以摄影为主要目的,前往自然风光优美、人文风情独特的地区的旅游活动”。摄影旅游者指发生摄影旅游行为的主体。

图1 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关系

三、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群体特征

为探究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群体差异,作者于201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京津冀地区著名的摄影胜地之一——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对发生摄影行为的旅游者进行了现场访问和随机调查,发放问卷320张,收回有效问卷309张,回收率为96.56%。结果表明,两类群体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出游条件和摄影条件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作者根据“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摄影还是观光览胜?”将被访者分为摄影旅游者(68%)和大众观光旅游者(32%)两个群体,可以发现以下人口特征:首先,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在旅行中拍摄,摄影旅游者群体中尤以男性居多。第二,摄影旅游者中有接近一半(46.2%)为36至55岁的中年人,而大众旅游者年龄跨度较大。第三,受教育水平较高,被访者以大专/本科人群为主(75.4%)其次为研究生及其以上(15.5%)。第四,收入水平中等偏上,被访者以5000-10000元收入群体为主(37.5%),其次为2000-5000元收入群体(35.6%)。第五,被访者的职业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4.3%)、公务员(15.9%)、自由职业者(12.6%)和公司职员(12.3%)为主。两类群体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三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拍摄条件

1.拍摄水平

将拍摄者的摄影水平按照专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职业摄影师水平”、“摄影爱好者水平”、“摄影初学者水平”、“对摄影感兴趣,但不专业”、“对摄影不感兴趣”五个等级,从5到1赋分,随后用T检验研究摄影旅游者和大众观光客的拍摄水平差异。就拍摄水平的差异而言,方差方程的Levene 检验的F值为59.648,p=0.000<0.05,则两组方差样本不同质,t=8.920,接受虚无假设,则摄影旅游者和大众观光客的拍摄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摄影旅游者的拍摄水平明显高于大众观光客。

2.拍摄工具级别

拍摄工具的级别表现为相机的品牌和型号的差异。作者现场收集了拍摄者的相机类别,并特别就单镜头反光相机和普通数码相机的机身型号,按照机身品牌、机身价格和性能配置进行分类,将拍摄工具级别分为单反专业级别、单反准专业级别、单反入门级别、卡片机和其他摄影器材(如手机)五个级别,依次从5到1赋分,随后用T检验分析摄影旅游者和大众观光客的拍摄工具水平的差异。就拍摄工具水平的差异而言,方差方程的Levene 检验的F值为0.272,p=0.602>0.05,则两组方差样本同质,此时t统计量为6.942,p=0.000<0.05,拒绝虚无假设,则摄影旅游者和大众观光客的拍摄工具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摄影旅游者的拍摄工具水平明显高于大众观光客。

表1 拍摄条件的差异分析——独立样本检验

(三)出游条件

1.获取信息渠道

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到了照片等影像资料对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影响[1,3,15-16]。他们认为旅游者在旅游中寻找的不过是之前在明信片、杂志等旅游宣传资料上的一些照片。调查显示,在获取信息时,摄影旅游者(有91.0%看过)比大众观光客(有73.7%看过)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景观的影像信息,这将有助于他们发生决策和制定拍摄计划。网络媒体(论坛、博客、微博等)、纸质媒体(报纸、杂志等)、亲友拍摄的照片是旅游者获取影像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摄影和旅游领域的专业杂志是摄影旅游者关注的重要媒介之一。

图2 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出游条件对比

2.同游伙伴

出游伙伴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出游动机。摄影旅游者一般更乐于与爱好摄影的朋友/同事(56.2%)或者组织协会(22.9%)一同出游;鉴于摄影的目的性,摄影旅游者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旅伴同行,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出游目标和行动需求,并能在旅途中切磋和交流摄影技术。少数摄影旅游者甚至独自一人出游。相比之下,为了寻求轻松欢乐的氛围和增进彼此的感情,大众观光游客则更倾向与朋友/同事(46.5%)和家人(43.4%)一同出游。

3.到访次数

到访次数能够反映旅游者在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的重游的情况。摄影旅游者中重游者的比例占33.3%,而大众旅游者的重游比例相对较低,占12.1%。对于摄影旅游者而言,在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和不同角度的条件下,即使在同一个景点也能拍摄出风格各异的影像。因此,摄影旅游者在意的是能否在这个景区能拍摄出好的摄影作品,并不在乎曾经是否来过这个景区。因此他们的重游率高于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者。

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摄影旅游者的市场主体是收入水平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年男性。这一群体渴望离开都市,返璞归真;希望在旅游中发展兴趣和提高技巧;而且事业有成、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支付能力。他们在旅游动机、闲暇时间、身体条件,以及对旅游产品和摄影器材的购买力方面具备足够的条件。摄影旅游者的摄影水平和工具级别明显高于大众旅游者,同时,他们更关注目的地的图像信息,并且倾向从网络和专业杂志中获取信息。由于出游动机的不同,摄影旅游者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同游,而且在重游率上高于大众旅游者。

四、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研究

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的形成符合 “需求-动机-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和直接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同时受到外在诱因的刺激,便产生了行为动机。在明确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下文将围绕摄影需求的产生、摄影动机构成和发展和摄影行为表现三个问题探讨两类群体的摄影行为的形成。

(一) 旅游者的摄影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摄影和旅游都是现代化的产物;摄影需求建立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的基础之上,主要表现为社交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在西方学者对大众旅游者摄影行为本质的探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类观点。其一是“家庭凝视”理论[4],即旅游目的地是家庭的目光所关注的地方。当人们陪同家人旅游时,旅游成为一个演绎社会关系的舞台——人们喜欢拍摄自己的家人,同时也喜欢被拍摄,这体现了人们在社交方面对爱与归属的需求。其二是“叙述怪圈”理论[1],即旅游者总是希望把以前在杂志、明信片等宣传资料上看到的景点或景观捕捉下来,以证明他们曾经到访于此。如此往复,像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到此一游”的纪念照满足了人们受尊重的需求。大众旅游者为摄影旅游者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随着对摄影兴趣程度的提升和水平的提高,摄影成为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摄影旅游者开始出现,他们希望通过摄影获得自我实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旅游者的摄影动机

刘丹萍、保继刚将西方学者对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动机归纳为旅游者固有的权力和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证明、自我叙述与自我认同三个方面[9]。作者于2011年8月22日至8月30日利用微博、在线聊天工具和电话访问了旅游者的“为什么会在旅游中摄影?”的问题。访问收录了78位被访者的主观回答。通过文章关键词提取器软件提取出记录(51)、留念(45)、自己(27)、分享(25)、旅行(25)、心情(23)、看(21)、显摆(19)、炫耀(16)等主要关键词。其中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基本验证了观看的权力(如“看”)、影像记忆和证明(如“记录、留念”)、自我陈述和自我认同(如“自己、分享、心情、旅行、显摆、炫耀”)的观点。证明了旅游者的摄影动机是复杂而递进的。基于爱与归属的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旅游行为的外在刺激,摄影动机得以产生,并由潜在层次依次向基本层次、高级层次和实现层次发展。

首先,旅游者摄影的潜在动机是旅游者观看的欲望(或窥视欲)。观看是旅游者拍摄的最基本的权力和动机,它与行走同时发生。旅游者希望观看到陌生而真实的情景[17],这种观看是旅游体验的重心。摄影建构并强化了旅游者的观看[1],让他们理所应当地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来满足观看的欲望(或窥视欲),并以照片的形式“占有”眼前的风景或情境。

第二,旅游者摄影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获得旅游的影像证明。这源于人们对社交的需求。在旅游中人们希望能用相机记录家人、朋友的欢乐瞬间,为日后留念。照片可以定格时空,唤起记忆,成为证明此次旅游经历和维系感情与社会关系的载体。

第三,在潜在动机和基本动机的基础之上,旅游者还具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叙述和自我认同的动机。旅游者喜欢以影像来表达情感,叙述生活,摄影强化了叙述能力,满足了他们渴望被关注和受尊重的需求。

由此,大众旅游者的摄影动机符合潜在动机、基本动机向高级动机发展的趋势。同时,当摄影发展成为一种兴趣爱好,旅游也为摄影爱好者的兴趣发展和技能提高提供了契机。喜爱摄影的人们希望在旅游中寻求兴趣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产生了更高级的实现动机,摄影旅游者随之产生。摄影旅游者的拍摄不只是为了获得影像证明,而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希望在旅游的同时获得技能上的训练和技巧上的提高,并且享受摄影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摄影动机。

(三)旅游者的拍摄行为

摄影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滤器,删选、吸收和改变我们所见的[5]。摄影的主观性将导致了不同人群在拍摄行为方面的差异和共有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拍摄空间和拍摄时间的特征,即拍摄对象(拍摄地点)、拍摄用时和拍摄时机的特征。

1.拍摄对象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众旅游者的拍摄对象一般为两类。第一,知名的、典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按照Urry[1]等人的观点,知名而有代表性的风光照片建构了旅游目的地的符号,旅游者的通过摄影记录下这些景观,这是一个符号收集和消费的过程。第二,同行的家人和朋友。按照 “家庭凝视”[4]理论的观点,旅游目的地是“家庭的目光”所关注的地方,人们拍摄的对象离不开同行的家人或朋友。本文验证了大众旅游者的拍摄对象的偏好,同时也获得了摄影旅游者的相关结果。首先,大众旅游者偏爱的拍摄景点大多是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景点,比如蛤蟆坝摄影基地(49.7%)蛤蟆坝水库(32.9%)、将军泡子(32.9%)和公主湖(27.5%),而摄影旅游者的行动更加灵活自由,他们游览范围不仅限于以上景点。第二,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以广袤的森林草原过渡景观为特色。就拍摄对象来看,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在取景偏好上存在类似的规律,即喜欢拍摄草原(90.9%)、水景(89.9%)、山景(88.9%)、远处的森林(88.9%)和近处的树木花卉(80.8%),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偏好。第三,大众旅游者和摄影旅游者在拍摄对象上的最明显区别是“是否拍摄同行的家人和朋友”。只有30.5%的摄影旅游者拍摄同行的家人朋友,而对于大众旅游者来说,家人和朋友是旅行中最重要的拍摄对象(70.7%)

图3 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研究思路框架

2.拍摄时间

(1) 在某一景点的拍摄用时

蛤蟆坝摄影基地是桦木沟森林公园的核心景点,这里以色彩缤纷的彩叶景观、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炊烟袅袅的牧民人家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的到访。作者以蛤蟆坝摄影基地为例,调查了旅游者在该景点的拍摄用时。摄影旅游者在该景点的拍摄用时较长,主要集中在1至2小时(28.1%)和半天(26.2%),甚至有少数人在此拍摄一天或一天以上。摄影旅游者的时间花费在准备器材、等待光线和选择拍摄位置上。相比之下大众旅游者的拍摄用时较短,主要集中在30分钟以内(39.4%)和30分钟至1小时的范围(36.4%)

(2)拍摄时机和季节偏好

在拍摄的时机偏好方面,旅游者在一天中的拍摄时机集中在清晨日出和傍晚日落时分,因为日出和日落时光线柔和、不强烈,同时富于变幻,是自然摄影的最佳时段。相比大众旅游者,摄影旅游者对时机偏好的表现更为突出。而在拍摄的季节偏好方面,由于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色以白桦林和草原为主,更多的旅游者希望在秋季拍摄彩叶景观。

图4 旅游者摄影行为特征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摄影旅游者具有区别大众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且在拍摄水平和拍摄工具级别上明显高于大众旅游者。同时,摄影旅游者在出游条件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目的性,他们习惯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和亲友的摄影作品中获得目的地的信息,更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一同出游,并具有较高的重游率。

第二,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基于爱与归属的需求和受尊重的需求,当他们在旅游中见到知名的景点或美丽独特的景观,这种需求转化为观看、影像证明和自我叙述与自我认同的摄影动机。因此他们的拍摄行为特征表现为:经常拍摄同行的家人和朋友,以及知名景点和典型风光,而且在某一景点的拍摄时间相对较短。

第三,数码相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摄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形态有了向摄影旅游发展的变化趋势。摄影旅游的出现源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希望在旅游中发展兴趣和获得自我实现, 便出现了更高级的实现动机。在实现动机的驱使下,摄影旅游者开始产生。相比大众旅游者,摄影旅游者更关注摄影作品的拍摄质量,偏爱拍摄大量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并在摄影上花费更长时间。

第四,在拍摄行为上,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拍摄时机和取景的偏好存在一定规律。大多数旅游者认为在一天中的日出和日落时分、在一年中的秋季是最佳的拍摄时机。地点以知名景点为主,取景以草原、水体和山体等自然景观为主,这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特征有一定关系。

基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的需求和动机分析,摄影旅游者是大众观光旅游者发展的高级阶段之一。对于大众旅游者而言,摄影是旅游的内驱力之一[17].。它将推动旅游的发展;而对于摄影旅游者而言,摄影是贯穿旅游始终的主线,他们的旅游体验将围绕摄影而展开。因此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角度而言,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者的摄影作品向外界传播和展示。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而言,摄影旅游者的取景可以反映其景观偏好和旅游审美需求,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景区的规划设计;而他们的拍摄时间和空间规律将对摄影旅游的产品设计、线路组织和景区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1] 险约翰·厄里,杨 慧,等.旅游凝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Chalfen R M. Photography’s role in tourism. Some unexplored relationship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5-447.

[3] Albers P C, James W R. Travel photography: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 (15):134-158.

[4] Haldrup M, Larsen J. The family gaze[J]. Tourist Studies,2003, 3(1):23-46.

[5] Teymur N.Phototourism-or the social epistemology of photography in tourism[J].Tourism in Focus,1993,6:6,16.

[6] Cohen E, Nir Y, Almoeor U.Stranger-local interaction in photograph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213-233.

[7]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New York:Schooken Books,1976.

[8] Markwell K.Dimensions of photography in a nature-based tou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 131–55.

[9] 刘丹萍、保继刚. 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J].旅游学刊,2006,21(4):88-93.

[10] 刘丹萍,保继刚. 镜头压力下的东道主——西方学界关于旅游地原住民摄影态度的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6(3):28-33.

[11] 戴光全,陈 欣.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24(7):71-77.

[12] 张朝枝,邓 曾.基于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的旅游审美研究方法探索[J].旅游科学, 2010,24(4):66-75.

[13] 何 羿,余 乐. 摄影旅游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68-70.

[14]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5] Sontag, S. On Photography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1977.

[16] Osbrone,p. Travelling Light. Photography, travel and visual culture[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7]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9):589-603.

[18] Marwick K. Postcards from Malta: Image, consumption, contex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 (2): 417-3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hotographic Behavior of the Tourist——Based on the contrast of the photographic tourist and the mass tourist

JIA Yi-qi, ZHANG Yu-ju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Photography is an indispensable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tour. It’s a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fi gur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promote it, by recording the real experience in the form of image. For this reason, photographic behavior, with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on,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the touris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re applied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otographic tourist and the mass tourist from the aspect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travel conditions and photographic conditions. And based on the Need-Motivation-Behavior model, we discuss the origin of the photographic need,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graphic motivation level,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photographic behavior by means of the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study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hotographic tourist and the mass tourist have different level of the need and the motivation. Meanwhile, the two groups have evidence discrepancy in their photographic objects and the consuming time, as well 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lection of occasions and seasons.

photographic tourism; Need-Motivation-Behavior model; photographic behavior

F59

A

1673-9272-(2012)01-0022-05

2012-01-20

贾亦琦(1987-),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规划。

张玉钧(1965-),男,内蒙古奈曼旗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旅游者动机大众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