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珍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而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往往不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中,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一、养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自私的孩子不容易与人交往;相反,慷慨大方、与人为善的幼儿则能很快融入集体,被人接纳。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良好习惯。首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作为相处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把故事中或幼儿身边的人作为其效仿的榜样,在言传身教中使幼儿受到积极的影响,使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其次,要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父母的督促毕竟是外力,要想让孩子自觉地与他人分享,就应培养其发自内心的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和动机。父母应让孩子在与他人分享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从他人的快乐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这样就可以促使孩子走出自我,增强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最后,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自立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机会,会令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以至于缺乏自立能力。儿童之间本来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儿童尽早学会自我服务。首先,鼓励孩子“自己来”。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自己吃饭睡觉,自己脱衣系鞋带,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在行动上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独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天地,并给予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鼓励,使他们在探索自己天地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不断提高独立性,养成自立的习惯。最后,教育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之间常有矛盾发生,当闹矛盾时,要把它视为教育孩子的良机。这就要求父母不要有偏見,对孩子间的纷争不要介入太多,孩子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父母要给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首先,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通过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其萌发帮助他人的行为。其次,做孩子的玩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和教育者,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游戏、谈心等方式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不易,让孩子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父母要教育子女了解爱的真义,认识和体验到付出爱是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再由爱自己和父母进而爱他人。最后,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帮助别人,掌握助人的技巧。如果不懂得助人的技巧,有时可能好心却做出坏事。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首先,以身作则,注意正面教育。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搞好个人卫生(如勤洗头洗脚、早晚刷牙等),按时作息,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对孩子要讲明道理,多鼓励表扬,少呵斥批评,尽量委婉地指出不足,提高幼儿讲究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玩中学,加强监督指导。如根据孩子喜欢玩水的特点,父母愉快洗手,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然后教孩子擦肥皂,冲洗干净,反复练习,具体指导,多次强化,就可以使幼儿形成自觉的行为。最后,给孩子立点“规矩”。孩子习惯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比如规定孩子起床后叠被、饭后漱口,父母一定要站在“统一战线”上,加强监督,必要时给予指导,让卫生习惯得以保持和巩固。
五、养成诚实的好习惯
孩子有时会做出父母不愿意让他做的事,为了避免父母责怪,便说了谎话,找借口以瞒过父母。对待孩子的“说谎”,父母要高度重视,加以区别对待。教育孩子诚实,要先从孩子的小嘴巴入手。当然,要培养孩子不说谎话的好习惯,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父母如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孩子是很容易效仿的。
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路是漫长的,但“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只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给家长的将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家长们持久努力。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