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春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并捕捉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衡量“生成性教学”是否有效,应当看其是否以生为本,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捕捉、去挖掘、去激活、去点化生成性资源,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自主地思考、探究,从而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一、质疑问难,捕捉“生成”
生成源于质疑。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越来越敢于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善于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偏颇、疑问的价值,及时捕捉动态的资源,实现質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如教学《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一位学生高举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其他学生也受到了启发,有了新的发现:“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会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了嘴吗?”见此情形,教师提出建议,让学生一起动脑来改教材,再动手给编辑爷爷写封信。学生们兴致勃发。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要求发言:“我觉得我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就能说话呢!”呵,链接到生物学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建议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请教自然学科的教师,最好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呵呵,看来这一节课还没结束呢!
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机智在于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即时关注课堂上的“生成”,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对话交流,促进“生成”
课堂上师生、生生的对话,其实就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是课堂教学的智慧生成。如一位教师执教《坐井观天》(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时,以“跳出井口的青蛙……”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和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花草都在招手欢迎它的到来,小青蛙高兴极了。”有的说:“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就在小鸟的帮助下坐上了飞机,做了一次环球旅行。刚下飞机,小青蛙就高兴地说,‘世界真是太美了,太大了,我再也不回到井里去了。”在宽松的生成环境中,学生一个又一个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一一给予表扬和鼓励。就在这时,课堂上传来了“另类”的声音。“老师,我想的和他们都不一样。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到外边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于是它又跳回了井里。”学生们哄堂大笑,然而,教师并没有笑他,而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有自己的想法,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小青蛙又跳回井里去了吗?”“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来到了一条河边。它累了想喝水,却发现河水是黑色的,上面还漂着不少死鱼。正当犹豫的时候,远处游来一只青蛙。那只青蛙刚要说话,突然,一声惨叫,一只钢叉穿透了它的身子。小青蛙惊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所以它赶紧跳回井里。”
课堂上生成的这种“超越文本,富有创意”的精彩,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源于教师创设的师生多维对话的互动场景。
三、关注情感,抓住“生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调控、及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势利导,让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下是《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体现了怎样的爱呢?
生1:妈妈的举动让我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生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师:妈妈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姐姐托利亚不会嫉妒吗?
生1:不会嫉妒。托利亚微笑着看着妈妈和萨沙,她一定很赞成妈妈的做法。
生2:对啊,托利亚是姐姐啊,她一定也很爱自己的弟弟。……
师:是吗?你们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真了不起。看姐姐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诚,她一定也很爱自己的弟弟。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妈妈告诉萨沙,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萨沙听懂妈妈的话了吗?
生1:听懂了。他朝着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盖在了粉红的蔷薇花。
生2: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主动保护弱小。
生3: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还弱小的蔷薇花。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情感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用心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捕捉新的生成点,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预设与生成是课改以来的两个新名词。教师只要观念更新,在课前作更加充分的准备,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想好对策,那么课堂上就会更加游刃有余,那些如约而至的精彩和不期而遇的智慧生成,都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呈现。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