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佑一
7月21日,侵袭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那场暴雨,让无数人终生难忘。7月26日,北京市就暴雨灾情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称死亡人数为77人(后增至79人),其中66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36人为男性,25人为女性,因公殉职5人。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损失近百亿。
在河北,截至7月26日,保定、廊坊等9个设区市的59个县(区)遭受的严重洪涝灾害,共造成266.92万人受灾、32人死亡、20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2.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0.71千公顷,绝收面积22.29千公顷。倒塌房屋28539间,损坏房屋44339间,部分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其中保定全市受灾人口超过80万,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以上,因灾死亡26人、失踪20人。房屋倒塌11520间,其中涞源县所有18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受灾。全市农作物受灾总面积57万亩,其中绝收5万亩。
经历过这场暴雨后,政府管理者的确应当反思,但这场灾难也告诉人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历了风雨,政府管理者和大众就更应该汲取教训,亡羊补牢,然后未雨绸缪。
气象部门自“7·21”雨灾之后,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制定了预警短信发布预案,今后对应不同等级的极端天气,将设置不同范围、等级的发布标准。7月25日中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随即向全市范围发送手机预警短信,发送量超过1000万人次。保险公司、银行、电商等企业也纷纷向各自用户发送暴雨警报。
此外,不少单位,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企业,通知员工可以依据天气和交通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地点与时间,甚至有公司表示允许员工“无条件请假”;居民也多选择呆在家里,往日的交通枢纽当日异常冷清。
在之后持续的雨情中,公安、路政、消防和排水等相关部门在重要路段严阵以待。往日刺眼的警灯,如今变得格外温馨。
雨灾中,公民的成长也令人欣喜。普通市民、企业、民间救援组织主动尽其所能,为受灾者提供帮助。大规模的公民自发救助,让我们看到公民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双重提升。微博作为信息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公民行动的酝酿场所。
不可否认,政府在这场暴雨中也得到了成长。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和为代表,政府与市民在网络频繁互动,相互传递了善意,解决了市民关注的实际问题。在遇难人员统计方面,市政府也最终给出了一幅令人满意的答卷。
但另一方面,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助等工作方面仍在存在不足。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问题应迅速得到改善。在应急救助方面,政府举措还应更迅速、更人性化。暴雨预警发布能否更为及时地通知到每位公民,并在抽象的降雨量预测之外给出可行的生活建议?公共交通能否适当延长运营时间?公共场所能否开放接纳群众?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只存在于纸面的应急预案中,更应在这场暴雨过后被付诸实践。
无论如何,人们有理由相信,灾害过后,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