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实习记者 岳尚华
天津暴雨无人员伤亡
本刊实习记者 岳尚华
继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后,25日、26日天津暴发20多小时的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133.3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西青区,为195.0毫米,造成中心城区30余片积水,23座地道断交。静海、东丽、津南、西青、北辰、滨海新区大港等6个区县城区出现不同程度积水片,其中静海的薛庄子更是达到235.2毫米,236万亩农田被淹。由于防御措施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27日大部分积水已清理完毕,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
7月25日接到天津市气象局暴雨黄色预警后,天津市排水部门总结7月21日北京应对强降雨经验,腾空管道水位,保持泵站低水位运行,加强泵站开车。防汛指挥部所有雨污水泵站、临时泵站满负荷运转。重点对北辰区、红桥区、河北区等排水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加强应急抢险,全市中心城区紧急加装24处临时排水设施,增强排水能力。及时疏导、封堵下沉地道、涵洞、桥梁匝道等易积水路段。
暴雨降临时,政府有关部门重点巡视问题集中地区、设施较薄弱地区和易积水地区,提前打井、提闸、清捞收水井篦,中心城区193座雨污水泵站全力开,24处临时泵站全部启用,加快排水。同时在各重点地区派专人严防紧守,确保“雨不退净,人不离岗”。市建交委、各区临时排水设施在第一时间赶赴积水现场,调用移动泵车、检井泵、移动泵等设备,对严重积水的里巷、路段进行强排。各区县立即组织干部群众抢排农田沥水,开动扬水站106座、523台套。由于预防及时、措施完善,天津这场暴雨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面对暴雨内涝,不仅政府部门快捷、详细的措施可圈可点,天津人民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暴雨街头,随时可以看到志愿者、义工的身影,他们不惧艰险,向需要帮助的路人伸出援助之手;公交车招手即停,搭载行动不便的市民;搬家公司的货车在水中来回运送老人、孩子、残疾人……天津人民用行动取代抱怨,用爱心共同对抗灾难。
此次天津严重内涝的原因除了强降雨,还与天津的地理条件有关。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屏燕山,东临渤海。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堆积平原区面积达1119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3%,其中近80%是河网密布的湿地和盐沼,易积水。天津市内的四条河月牙河、卫津河、津河、新开河是其排水的主要渠道,而这几条河流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河,通过海河河道汇入到渤海湾泄洪。海河由于地势不高,每当海水涨潮时,河水倒流,落潮时河水顺流。这样海河的潮期直接影响排水效果。暴雨期间,受渤海海潮顶托的影响,一级河道海河始终保持高水位状态,影响了市区二级河道正常排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水位漫堤,水深处达到40多厘米,不仅不能泄洪,还加重了内涝。
北京、天津接连两处严重内涝,使人们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产生质疑。不少国内外专家人士也批评国内的排水系统太落后,实用性滞后实际需要水平几十年。由此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落后是逢雨必涝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尽然。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所说,解决内涝问题,治本的方法是提高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而不是只被动地提高下水道排水量。他认为城市化建设使得地面被钢筋水泥覆盖,阻碍了水的下渗,城市的可渗透性变差,加上城市的水面率降低,水塘所具有的蓄水作用也就没有。另外绿地面积大大减少,绿地的缓冲和滞水功能大大减弱,“城市的渗、蓄、滞水作用都变弱了,内涝自然就加剧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也认为,“将内涝归咎于排水管网,是抓错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所有绿地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积水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接连的城市涝灾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脆弱。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不应该仅仅是如何进一步开工动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小到植树种草,大到保护森林绿地,相信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政府机关,都能为自然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