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文监测体系
文/本刊编辑部
7月22日凌晨1点20分左右,位于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镇国家级风景区内的百里峡景区,突然响起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游客万先生被惊醒。
随后,万先生住宿宾馆的老板娘快速跑上楼,敲门,呼喊:洪水来了。这是万先生抵达百里峡后,第一次获知有洪水来袭。该宾馆距离拒马河只有几米的距离。
在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游客相继被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村里。
从通知大家到转移完毕,万先生估计,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躺在自己的车里,游客听见了巨大的轰鸣声,有人用万马奔腾来形容此次洪峰的到来。
如同一场噩梦,万先生等游客,亲眼目睹了一家三口被洪水冲走,打捞上来后,尸体用棉被紧紧包着。他说,自己没有拍照片,因为那时的心情十分沉重,这样做是为了尊重死者。紧接着,他看到平常用于游客游玩的三匹马,因为午夜匆忙撤离,主人并没有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套,均被淹死在当地。
7月21日晚8点左右,就在洪峰抵达野三坡镇的5个多小时前,该镇上庄村的一位村干部分别走访了几家宾馆,告诉大家:接到上级通知,将有级别能赶上1963年规模的洪水在凌晨左右抵达,希望大家做好防范准备。
也就是说,此前河北甚至北京的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获知了此次洪峰的级别和影响力。
上庄村村民告诉《财经》记者,22日凌晨4点左右,拒马河水位开始下降,彼时,很多村民也可能有游客开始在水边捞鱼,有虹鳟和中华鲟等鱼类。村民称,这些鱼来自周围被冲毁的养鱼池。
捞鱼的村民也许因为天黑没有注意到,就在上庄村村头的桥侧,一辆运输水泥的罐车车头向下被拦下。大桥另一侧,两辆大型货车竖排在岸边。
7月22日凌晨5点,拒马河3300立方米/秒的洪峰抵达北京市的十渡。
据来自涞水县政府部门的官方资料显示,7月21日8时左右,涞水县开始降雨。至16时许雨量逐步增大,局部地区降雨量已达特大暴雨级别。至22时,该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50毫米,野三坡景区为21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城区达236毫米。受暴雨影响,拒马河水上涨速度较快,下泄河水流经与北京房山区张坊镇交界的大桥时,流量达到每秒1000立方米左右;域内部分水库水位上涨,接近警戒水位;城区出现内涝,部分居民小区积水。
据《燕赵都市报》7月18日报道,保定市水利局确定保定市的主汛期为7月10日至8月10日。进入主汛期后,保定市水利局及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有关人员分成6个组对各县(市、区)及重点区域的防汛工作进行“拉网式”大检查。其确定的责任原则是:“谁承包谁检查、谁检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工作原则是:将检查人、检查时间、查出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记录在案,做到清楚、彻底、不留死角。
事实上,直到7月21日大雨已至,涞源县县委书记在接到省市有关部门通知后,才启动紧急预案,并带队赶到重灾区野三坡镇。
其预案内容是:一是县级领导分工负责,并成立山区防汛指挥部,就近组织,一线指挥。政府县长于舒心负责县城及周边的防汛工作,所有县级领导第一时间到所包乡镇查看情况,防汛抗洪。二是各相关部门按照预案分工,负责所包部位和路段的防汛工作;各乡镇负责组织沿河道、水库周边及下游的村庄根据雨情及时进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调动公安干警参与沿河巡逻、值守;协调驻军参与转移受灾群众。三是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在岗在位,整夜值守,畅通信息。各村“两委”干部、党员全部划片、分组、到户,全力以赴投入防汛工作,带领群众积极开展自救。
野三坡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地球》记者,他们是在接到上级通知后,才得知汛情如此严重。记者追问:“上级部门是哪些部门?”这位工作人员回答:“主要是水文监测部门。”
资料显示,河北和北京此次获得洪峰抵达和径流量数据,主要依靠三个水文监测站:紫荆关水文站、张坊水文站和落宝滩水文站。
据介绍,7月21日8时至22日4时,保定市有涞源、涞水、涿州、易县等10县(市)突降特大暴雨,最大为涞源王安镇348.2毫米。21日22时,拒马河紫荆关水文站流量达到2580立方米/秒,22日7时30分,拒马河张坊水文站流量达到2570立方米/秒,22日8时,南拒马河落宝滩水文站流量达到2510立方米/秒,为1963年以来最大洪峰。
来源于媒体报道的保定市水利局的介绍表明,水利部门监测报告显示,21日19时,拒马河第一次洪峰过境野三坡镇;22日1时,第二次洪峰再次抵达(此即万先生被转移的时间),由于雨势较大,上游来水剧增,过境水位暴涨2米左右,特别是苟各庄段水位达到距离河岸较近楼房的二层位置。
来源于《中国水文信息网》的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共有报汛站7584个,其中水文站(含水库)2611个,占34.4%;雨量站3991个,占52.6%;水位站(含闸坝)982个,占13%。中央报汛站3171个,其中水文站(含水库)1764个,占55.6%;雨量站745个,占23.5%;水位站(含闸坝)662个,占20.9%。
目前报汛站信息传输手段主要有电话、电台、电报、卫星小站等,在3000多个中央报汛站中,除雨量站外,多数做到了两种报汛手段,即双保险。据统计,中央报汛站有电话2156部,电台1700部,卫星小站200多个。报汛站以不同的报汛方式报到分中心(地区)、中心(省、市、区)后,全国31个省市区中,除海南、甘肃外,省(市、区)及七大流域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广域网传输。
目前,中央报汛站70%左右的信息可在1小时之内传输到中央。
据统计,全国有1134处水文站(占全国水文站总数31%)发布洪水预报,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对253个预报断面预报方案进行汇编,并陆续刊印出版。全国广泛采用河道相应水位(流量)关系法、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下渗曲线法、蓄满产流法、谢尔曼单位线、马斯京根法、新安江模型等,并先后引进了美国斯坦福IV模型、萨克拉门托模型、日本水箱模型和意大利CLS模型,在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应用,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全国绝大部分流域和省(区、市)水文部门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译电、处理的自动化过程,洪水预报也采用计算机,摆脱了手工查算方式,实现了实时联机预报,能在几小时内,完成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工作,并在天气形势分析和实测降雨的基础上,完成对七大江河干支流主要控制站、防洪重点地区、重点水库和蓄滞洪区具有不同预见期和精度的洪水预报,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水利信息中心正组织全国有关单位着手研制开发《中国洪水预报系统》,此系统将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设计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建成具有通用性强、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的洪水预报系统,使系统软硬件环境和数据管理系统规范化、标准化,采用模块化结构。系统基于客户/服务器环境,以全国统一的实时水情数据库为依托,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能方便地构建五类洪水预报方案,具有标准的、通用的预报模型方法库,可任意选择多模型、多方法制定预报方案,具有人工和自动优选结合的模型率定功能,具有机器定时预报和人机交互预报功能,可干预任何信息源和预报过程,具有先进的泰森多边形动态计算方法和雨量缺测气象计算方法,具有全面完善的系统管理功能等。该系统的建立将使我国的洪水预报技术和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由上可知,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水文监测体系下,河北和北京有关部门,应该能够更早更及时地掌握到洪峰数据。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2011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
一是报汛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水文部门向水利部报汛的站点增加一倍,达6700多个;水情信息增加十倍,达1800万份;中央报汛站30分钟内信息报达率由80%提高到96.32%。二是水情预报精度大大提升。水情预报日常化工作不断推进,全国主要江河洪水预报断面增加到近1300个,预报精度总体达到90%以上。如2007年淮河大水期间,水文部门提前一天多预报出王家坝水文站将出现29.60米的洪峰水位,为国家防总决策启用蒙洼蓄洪区赢得了先机;2010年长江上游洪水期间,水文部门提前两天预报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将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为科学调度三峡水库、有效控制荆江河段不超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一五”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4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2亿元,是“十五”投入的两倍多。山东省水文投入连续四年超亿元,广东、江苏、河南、重庆等地水文投入也持续明显增加。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共建设改造各类水文测站11778个、水文巡测基地142个、水情(分)中心102个、水环境监测中心97个,新增ADCP、全站仪等仪器设备37728台(套)。全国水情报汛站的自动测报率已达到89%,比2006年提高了40%,长江委水文局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现自动报汛。江西省建立了暴雨山洪监测信息采集、传输、预警、决策和群众安全转移一体化管理系统,广东省从省局、分局、勘测队到水文测站全部实现了综合办公自动化,上海、辽宁、湖北、广西等省区市实现了异地远程联网会商。
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完善水文监测站网:完善大江大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文站网功能;基本建成覆盖我国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体系,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确定的五千多条中小河流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山洪灾害、城市防洪、水生态、水文实验站等站网布设,加强地下水、土壤墒情、抗旱水源地等监测站网建设。基本完成《国际河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的建设任务,出境河流控制性断面的监测率由55.5%提高到80%。
在另外一次会议上,刘宁表示,针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点多、面广、单项工程规模小、前期工作及建设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切实做好系统建设各项工作。
拒马河肯定属于中小河流。
2012年7月11日,在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管理座谈会上,水利部水文局局长邓坚表示:
我国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重发,已经成为我国防洪减灾体系中的重点薄弱环节。目前,中小河流水文站点明显偏少,《总体规划》确定的5000余条河流控制率不到28%,而且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手段落后。水文监测预警信息作为防洪减灾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重要基础信息,是防洪指挥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是山区最有效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费省效宏,减灾作用明显。我们一定要从完善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确保防洪安全的高度,认真做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为中小河流防洪减灾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将建设水文站4697处、水位站3553处、雨量站30617处、水文信息中心站408处、水文巡测基地229处,以及39支水文应急机动监测队和5186个预测预报系统软件,规划总投资160亿元,其中中央89亿元,地方71亿元,要求3年基本建成。任务之重、强度之大、时间之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由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点多面广、项目分散、单个工程规模小等特点,建设管理难度大,同时长期以来,水文建设投资规模小,建设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如何适应大规模投资建设的要求,按期保质安全完成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任务并尽快发挥建设效益,是对全国水文部门的一个重大考验。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数量多,投资规模大,相应的,要求的地方配套投资多,落实难度大。各地水文单位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加强沟通协调,协同水利厅积极向发改委、财政厅汇报争取,多渠道筹措,努力落实地方配套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2011年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共需地方配套投资18.42亿元,截至目前,各地已落实9.27亿元,占配套投资总额的50%,其中:天津、山西、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等13个省区已全额落实,浙江、湖北、广西、贵州等4省区大部分落实。
2011年全国共安排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水文信息中心站、水文应急机动监测队建设项目共计35510个,截至目前,累计开工22298个,完工10309个。辽宁、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宁夏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已完成雨量站建设任务;宁夏已完成水位站建设任务;吉林、安徽、河南、广东已完成水文信息中心站建设任务;河北和海南已完成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任务。
2012年4月,水利部组织对8个省(区、市)2011年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进行了专项稽察,通过这次稽察发现了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例如:在前期工作方面,部分项目设计深度不够或存在设计缺陷,部分站点布设未经论证,设计变更未履行报批手续,前期工作进度滞后等;在建设管理方面,个别市县项目法人未组建或组建不规范,部分监理工作不到位,质量监督手续不全,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在计划下达与执行方面,项目建设进度滞后,擅自调整部分建设项目和内容,个别项目未按批复方案实施等;在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还有不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未单独建帐核算,预付工程款不规范,工程价款结算不规范等;在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项目划分不规范,个别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个别项目未按设计施工,部分雨量站安装不合规等。上述这些问题既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相关单位正在整改,未被稽察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进行对照检查,引以为戒。
截至目前,全国2011年下达投资计划的建设项目地方配套投资落实率仅为50%,13个省(区、市)地方配套投资到位基本为零,仅利用中央投资安排了部分项目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