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陈自鹏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据专家介绍,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地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能力培养。
新课标颁布后,课程改革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当然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在以往几轮的课程改革中,人们对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比如有人说知识传授重要,有人说能力提高重要,还有人说实践行动重要,更有人说情感培养重要。
到底哪个重要?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其实,翻开教育史,我们发现早已经有人探讨过这几个问题。他们的论述和观点对于今天我们积极贯彻新课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着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凡在指导行为方面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获得必包含有一种心理训练的作用,并足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在赫尔巴特看来,学习知识的过程便是心理训练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实质主义的教育主张。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学习的目的是要增进心的活动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成为一个单纯博学的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儿童天生就有某种官能和能力,初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去和谐地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官能和能力。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教育主张。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是主知主义的代表;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则主张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尤其提出“做中学”,显然他是行动主义的代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创立发现法,他曾经领导过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他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发现、建构、迁移和个体的智慧发展,他的主张是属于科学主义的;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则强调说,人本主义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他的主张是属于人本主义的。
我们分析,实质主义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习,形式主义强调能力训练和提高,涉及知能关系;主知主义强调知识为主,行动主义强调行动至上,涉及知行关系;科学主义强调科学认知,人本主义则强调情感培养,涉及知情关系。
继续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发现实质主义和形式主义、主知主义和行动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有道理、各有侧重,但失之孤立、失之片面。实际上,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行动、知识和情感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育既应传授知识,又应培养能力,还应重视实践,更应培养情感。
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还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处理好知能关系、知行关系、知情关系。这几个关系处理好了,我们教育教学中的短板诸如能力不高、实践不足、情感缺失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就能够克服,素质教育就能够落到实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就有希望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