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邓 蕙
在天津,河东区的发展可谓有目共睹,从“下岗”人数最多的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宜居的“新城市中心”,它带给我们深深的启示。河东区是天津的发源地之一,是市区连接滨海新区的前沿,是实现天津市经济中心战略东移的要地,从地图上看,其形状宛如一只迎风展翅的鸽子。这只“鸽子”的腾飞,印证了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挖掘传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走向成功”。河东区是近代教育的发祥地,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始建于此,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在这里度过了他最辉煌的人生时光。河东区的东局子,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所在地,是清末李鸿章所办“北洋水师学堂”的旧址。严复曾经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会办和总办等职长达20年(1880年至1900年),如他诗中所说,“鼹饮津沽水,燕居二十春”。他在天津精心办学,发表了一系列变法维新、救国图强的政治论文,还翻译了当时对我国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天演论》。沧桑褪去,还看今朝,伴随天津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河东区在抢抓机遇的基础上一步步登上新的台阶。
海河两岸,无限风光,河东教育成长在一片丰沃的土地上,吸收着养料也贡献着力量。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河东人”一如既往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精心谋划,大胆改革,把基础教育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借改革之力,谋百姓之福,为数十万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势增能。
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体现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从城市规划建设、财政经费投入、专项活动组织、干部教师配备、办学环境创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
落实领导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成立了由区长担任组长,各相关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教育局、发改委、建委、财政局、规划局、人事局、公安分局、文化局、体育局等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的科教领导小组。明确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由区领导挂钩联系学校研究问题,指导工作;明确区教育局对教育工作的职责,将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实行政务公开,完善电子政务工作,建立河东区教育局官方网站,切实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精心制定并认真实施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先后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0年12月,召开河东区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河东区贯彻落实〈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意见》、《河东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河东区“名师”评选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自2007年以来,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办公会,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并与区委、区人大、区政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每年至少一次报告教育工作,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确保教育和谐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区教育局等区属职能部门及各基层学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高标准督导、高质量落实,高水平完成了构建“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任务,学校基础设施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得到有效完善和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4月,天津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散襄军和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深入河东区视察校园安全工作,对校园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11月,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专题调研河东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5月,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率国家教育督导团一行,调研河东区校园安全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年底,河东区实验小学被公安部和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共评选出100所学校,其中天津市4所,河东区实验小学是市内六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
坚持优先安排,确保教育经费投入。2007年以来,河东区预算内教育拨款增幅始终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从2008年开始执行新的标准,并按市里规定按时足额拨付,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经费安排上注意向“普通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规范经费使用,拨款1159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并兑现了补发工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对于上级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做到及时下拨,专款专用,没有发生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在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中,杜绝了向学校乱摊派、乱收费的行为发生,得到市教委和市纠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发现和培养人才是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基石。河东区在干部工作中坚持选拔和培养相结合,从一线选拔优秀干部、为一线配备得力干部、在一线锻炼后备干部、在一线考察干部。坚持干部培训“每月一讲”制度,近年来,共聘请有关方面专家举办各类专题讲座40余场,受众达1.3万人次。
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以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载体,做好全员培训和校本研修工作,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发展和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机制。实行继续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学校法人代表责任制,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区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区教育中心是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及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和辅助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各学校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全区形成了两级管理机制、两级培训机构,做到了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二是强化保障机制。集中区教育中心各部门的师资力量,将教研、科研、培训三方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充实教师培训队伍,聘请“名师”、特级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加盟到教师培训的队伍当中,将他们精彩的讲座吸纳到继续教育课堂,形成了一支研、培、教一体,专、兼结合的教师教育队伍。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奖励政策,对按期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的教师给予报销部分学费的奖励,对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优秀学员给予报销全部学费的奖励。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尝试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区教育中心根据学员信息技术的水平、需求和爱好,设置多个培训模块,学员根据设定好的培训模块和自身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自主“点餐”,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学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层面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调动了每一位学员的积极性。
四是增强培训课程开发的针对性。自2007年开始,区教育中心相关人员走访了全区中小学,分别与校领导及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基层的教学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课程细化目录。几年来,累计开发了汉字规范书写、英语听说训练、教师成长、教育科研系列讲座、数学解题方法训练、中国古代文学选讲、简笔画教学、教学基本功系列讲座等20多门课程。
五是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名师”和特级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制定了《河东区教育系统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特级教师的职责要求:在全区开展教学观摩、课程展示、学术报告等活动;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承担指导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承担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有计划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指导本区协作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等。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为骨干教师进行“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如何促进专业成长”的专题培训,组织进入课改的中小学教师对新教科书进行解读和分析,为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河东区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步入“十二五”,全区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新突破。2011年3月,区教育局与天津市教委签订了改革试点任务书,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综合改革”项目的试点单位,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科学管理,育德树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各个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和各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抓实基础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感受传统文化,培育爱国情怀”、“感恩新时代,感知新变化”、“知规范、学礼仪、讲文明、强素质”、“党在我心中”、“争做文明学生,共建和谐校园”、“文明每一步,安全每一天”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明礼守法、诚信责任、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征文活动,举办“珍爱生命,防灾避险,自救自护”科普宣传演练教育活动,在普及自护自救知识的同时,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原则,注重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评选工作;充分发挥河东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美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通过开展艺术欣赏月、校园艺术节、“颂歌献给党”校园歌咏比赛和学校文艺展演等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网络德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和班集体德育网页,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利用每年暑假参加天津市中小学生“空中阳光夏令营”活动,在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更新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利用社会有效资源,邀请“中国关工委全国巡回报告团”深入区内中小学开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个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座谈。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推动区内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
坚持“健康第一”思想,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强化体育课程管理,组织优秀体育课评选,全面提高体育课质量。大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校操、自编操评比,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和技能。抓好体育竞技活动,开展中小学球类、棋类、体操类等小型多样比赛,召开区中小学春、秋季田径运动会。
河东区素质教育成绩突出,几年来,共涌现出市级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18所,市级交通安全示范校2所,市级交通安全达标校24所,市级法制教育先进校6所,市级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校6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4所,市级德育工作先进校3所。河东区被评为全市唯一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区教育局连续5次被教育部和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内现有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区教育局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授予“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区教育局撰写的案例《以发展性德育督导评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在全国中小学体育优秀课评选中,河东区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在天津市阳光体育运动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个,居全市首位。在2011年天津市中小学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的金牌总数位居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
明确、细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指导学校落实“减负”要求,监督学校“减负”效果。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监测机制,创新教学质量全程监控机制,加大各年级教学质量抽测监控工作力度,做好各年级教学质量的评估分析与反馈。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严格控制各年级的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严格控制各年级的考试次数。严禁举办各类补习班,把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要求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加强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全面性、常态性监测,对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督查,并公示结果。
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深化多元作业形式的探索。提倡开发智力、内容丰富、主题多元、方法多样、时空开放的弹性作业形式。在设计作业时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多样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数量、方式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减负高效”的策略。围绕“减负”征集研究课题,营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学校氛围,汇集研讨论证各项有效策略,多管齐下,形成常态。
为切实“减负”,河东区在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初中招生工作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免试入学的改革,初中免试入学比例一年一个台阶,逐年提升,从2006年的72.5%到2010年的100%,201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优质高中初中部100%的指标定向分配。同时,初中招生与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结合为全市提供了新鲜经验。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中招生办法,推进推荐录取工作。
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全学科的考查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在考查内容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整体性、创新性的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准绳,注重能力考查,坚持考查掌握知识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命题贴近学生生活,严格控制命题难度,注重考查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2008年出台了《河东区六年级学生小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2011年进一步完善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把体育、艺术等考查科目列入评价内容,力求更加全面地呈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了《2011年六年级学生学业等级评定说明》,为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提供了可靠依据。完善出台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坚持对初、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东区学前教育达到了全市领先水平,步入普及发展、创新发展的快速提升期。区内现有各类幼儿园35所,其中市级示范园5所,公办园一级园达标率为100%。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5所市级示范园全部实现集团化办园,隶属分园13个,扩大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创新办学模式,与市教委合作举办天津市实验幼儿园,这是市教委首家直属公办园,在全区乃至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9年,河东区被评为国家人口早教中心示范基地;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婴幼儿均衡发展”示范区。河东区3位园长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在天津市普教系统“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入选的唯一一名幼儿教师亦出自河东区。
河东区委、区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按照“政府主导、促进均衡、注重内涵、创新发展”的思路,以保障学前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河东区教育局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超前规划,在2008年就制定了《2008—2011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又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和天津市文件精神,制定了《河东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修订、完善并实施《河东区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及各岗人员工作要求》,以示范园为龙头建立了2个区域协作组,通过园所间的合作研究、经验共享,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组织园长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培训,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召开“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启动会,制订河东区《关于加强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分别举办以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的专题论坛。编写《河东区幼儿园园本教研专辑》、《河东学前教育专刊》等,提高幼教工作者的教科研意识和水平。秉承“扎实、踏实、求实”的理念,坚持“依法管理,科学发展;面向全体,合作发展;彰显个性,特色发展”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园所的发展,关注每一名幼儿的成长。2009年,以“培育园所特色,提升内涵品质”为题,2010年,以“聚精会神抓质量,凝心聚力育特色”为题,分别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倡导园所在传承园本文化的前提下,深化培育园所特色,提升园所内涵品位,实现“一园一品”。区教育局通过开展园所特色建设现状调研,推动园所深入开展特色建设研究。目前,全区12所公办园均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实施方式或富有园本特色的教育主题。
构建政府统筹,以公办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协同运作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建立了多元化社区志愿者队伍,每年为社区0到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提供6次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拓宽园长教师视野。河东区学前教育整体走出国门,为全市首例。2009年,应美国洛杉矶第六学区邀请,全区园长赴美进行为期18天的学习与交流,期间河东一幼、河东二幼分别与美国米德尔顿幼儿中心和斯坦福幼稚园签订友好交流协议。2010年,河东一幼带领第一协作组教师应邀赴韩国交流学访。“十一五”期间,河东区与山西介休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天津市宝坻区、东丽区签订了《河东区与宝坻区、东丽区学前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仅2010年,5所公办园就接待国内外和天津市其他区县同行交流10余次。
“十二五”以来,河东区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管理机制、贫困家庭子女入园资助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各界监督职能,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植民办园,支持街道办好社区服务点,促进学前教育资源整体优化。到2015年以前,力争实现每个街道建立一所早教资源中心的目标。巩固提升“一园一品”办园特色,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创建1~2所市级课程示范基地。加强学前教育保教队伍建设。逐年增加学前师资引进数量,确保每年新增用人指标用于学前教育师资不低于30%,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比例。创新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对幼儿园各岗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和幼儿教师资源库,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依托区教育中心,启动实施非学前教育专业新入职教师培训项目等。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2011年,河东区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第四十五中学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实验学校,目前已进入“幸福教育”办学特色的具体实施阶段。
根据天津市教委基础教育咨询委的调研结果显示,河东区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效和规律已初步显现。一是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培育学校教学特色。各校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在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使课程开发成为培育学校特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如:第四十五中学、第一○二中学、第八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开设方式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表现出一定的特色;第八十二中学、第九十八中学在课程建设中突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评价,特色鲜明;第七中学、第五十四中学、第三十二中学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校本研修上独具特点。二是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升学校发展品位。各校均注重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注重校风培育和文化积淀。如:第四十五中学坚持“为每一名学生奠定人格与学力发展的基础”的办学宗旨,着力培育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形成了“一条主线,两翼齐飞”的办学特色;第一○二中学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独具特色,特别是生命科学研究小组已成为该校研究性学习的代表,小组成立至今,在微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五十四中学以足球运动为基点,形成了以“团队合作、永不言败、坚持忍耐”为特征的足球文化,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三是以一流师资为关键,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各校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教师发展方向,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同时,注重学校教研文化的培育,倡导在本土化的实践中寻找校本教研的支点。如:第七中学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因素,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形成了“以学促进、以训促长、以赛促成”的研修特色,构建了以“质量立校,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文化”体系。四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各校普遍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特色,着力健全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校特色为核心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如:第五十四中学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以高效课堂为切入点,采用对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定格分析的方法,就细节进行探讨,初步拟定了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管理制度层面上确保课堂高效优质。
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说:“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河东区教育局围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总目标,把“学思知行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摆在优先调研、优先突破的位置,将课堂视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抓手;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模式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充分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采取教研、科研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让钻研与探求成为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
河东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学思知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其中指出,学,即学习,表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爱学、会学、勤学、博学和精学”应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思,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即想明白、想透彻、举一反三和善于创新。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即寻求真谛、讲科学、修养品德和明事理。行,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使学生“行得正、行得雅、心灵手巧和学以致用”,是当今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
河东区教育局提出了3条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策略一:自愿申报,自主参加,自我激励。“学思知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应贴近学校的教学实际,采取“自愿申报,自主参加,自我激励”的方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来。将“学思知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区域骨干教师团队的研究方向,每一所学校都朝着这个方向行动,以骨干教师的发展带动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链动。策略二:分层指导,分项推进,分段实施。“学思知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先在小学开展,根据小学类型多、差异大的特点,从2011年3月起,由区教育中心牵头,立足区情,充分发挥研究、指导与服务的职能,深度实践,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研究课、展示课活动,分学科分领域向学校反馈质量现状,以此指导学校改进教学。2011年5月,面向全区启动,积极倡导“校校有项目,人人有研究”的目标,遵循“以校为主,量力而行,以片(协作体)为辅,定期交流,完善管理,有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项目运作上,组建了由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中心小学教研室和部分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开展实地调研、专家问询,深度访谈、现场诊断,之后学校改进、再度深入、印证发展。2011年12月,区教育局和区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学思知行有机结合,创高效的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会上,3所学校分别介绍了经验。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在加强语文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突出“低不轻,中不弱,高不降”的特色,做到“四要”,即课前要深思熟虑、课上要察言观色、作业要知用结合、辅导要行之有效;河东区实验小学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上以知识树的形式立体导入或立体式总结,培养学生“联系”的意识,学生能“联”点成线、“联”线成面;靶 村小学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上,总结出学生“听讲重在到位,表达重在创新,兴趣重在持久,练习重在实效,反思重在自觉”的“五重”策略。项目启动近一年,每所学校都在发展、变化、提升。策略三:整合资源,整理档案,整体提高。建立“学思知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整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中心小学教研室、培训处、教科室等多部门的资源,集中力量,一体化管理。建立完整、系统、准确的课题研究档案,对于计划类、基础类、专题类、总结类资料,根据需要,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资料收集真实可靠、资料归类条理适用、资料汇总形成整体。
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河东区提出3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整合,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挖掘人文内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科学合理,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和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及差异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第二,提高各级部门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视与关注程度,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列入区域教育改革的必备内容,充分利用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师大、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以使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理解和运用。第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各个学校应形成教学特色,每位教师争取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局面。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是天津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民心工程。河东区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着力点,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突破口,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工夫,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政府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使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一是加强宏观领导。河东区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达标工作,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是一项惠及百姓、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把该项工作作为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区政府常务会多次研讨达标工作,每季度听取教育部门的专题工作汇报。区领导多次深入达标建设学校实地调研,考察工作,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对照“标准”,认真排查,找准重点,狠抓难点,结合区教育局近两年制定的教育发展“三三一”工作思路,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构建科学机制。依据“标准”中100条评估要点,结合全区学校的现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2008—2012年)〉的意见》。为加强领导,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河东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健全督导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区教育局督导室的督学督政作用,组织教育部门职能科室,对学校进行全面的服务和指导,系统地预查预评,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另外,为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继续推进达标工作顺利进行,河东区于2010年和2012年两次召开“现代化达标工作总结推动会”,通过达标验收的学校现场介绍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后一批达标建设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截至2012年年初,全区分3批、共31所学校顺利通过达标验收,达标率达到88.6%。
三是以改革促达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实施几年来,是河东区教育改革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市教委的指导下,率先落实“两免一补”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全面完成改制学校规范整顿工作,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收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深化义务教育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初中“择校”问题。推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改革,使相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原则。坚持属地安置属地管理的原则,使符合市区招生政策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利,有序解决了27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时保证具有学习条件的各类残疾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
如果问河东教育的发展有什么“秘诀”,概括地说,就是“三三一”工作思路。河东区教育局郑庆东局长介绍,目前,河东区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样,河东教育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区正在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天津市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在“三三一”工作思路的指引下奋发进取,步步为营。“三三一”就是:三个“先进”,三个“一流”,一个“突出”。三个“先进”是指:发展目标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方法先进;三个“一流”是指:师资队伍一流、育人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一流;一个“突出”是指:办学特色突出。在记者看来,“三三一”恰恰体现了河东教育的改革气魄,它指向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力争到2015年,使河东教育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平均水平,到2020年,综合实力达到发达国家教育平均水平”。万“河”归海,紫气“东”来,有了改革的决心和气魄,这一幅美好的蓝图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