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及其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2012-12-25 11:18李树林
天津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师德学科

■李树林

李树林,天津市汉沽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天津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分子、天津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天津教育十大年度人物、滨海新区首届教师标兵。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工作主题。由于教育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因此,尽管从微观来说,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学生)的质量上”,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教师高质量的“教”,教育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而实现高质量“教”的重要保证则是教师良好的素养。因此,教师素养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在品德、知识、才能以及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先天性的条件和后天性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

一、教师良好的师德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由于教师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引导学生发展同时又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所以有人认为:“教师的巨大作用在于做出榜样。”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作出明确规定并适时进行修订和调整。2008年9月调整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努力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是现代教育背景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新解读,即良好的师德应表现在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对专业知识及其他知识的无限渴望以及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

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会使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逐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拥有竭力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会促使他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学而不厌,积极进取;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民主、和谐、健康、融洽,有利于消除我们的“教育痕迹”;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使学生在教师良好的师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会让他们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广博的知识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

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两者的结合。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教师能否教好,其业务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不仅应该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并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两方面。教师应该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深入地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的知识教活教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加上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正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因此,教师除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组织教学,以适应当今学生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会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牢固的根基;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有利于避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效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也会感染、激励所教的学生,进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总之,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

三、教师适当的学科渗透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教师“教”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主要支撑,那么,课堂就理应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如何通过自己课堂上“教”的环节实现基础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有学科渗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学科课程的教育资源,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也是教师素养中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是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1.有意识的、适度的学科渗透,会使基础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真正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不应该以学生所接受的学科知识的多少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而是要看他们基础教育阶段在品德修养、兴趣习惯、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程度。所以,知识更多的时候只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媒介。但学科知识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学科教师充分地挖掘以丰富日常的教育内容。以历史学科为例,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本素材,而教师就要在整合这些学科知识的同时,挖掘其内涵所在并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时,从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再到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教师通过丰富的史料让学生感受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感受那些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时所表现出的前仆后继、愈挫愈奋、舍生忘死、救民族于水火的英雄豪气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教育学生牢记历史,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明确责任,为民族振兴而拼搏进取。相信这样的学科渗透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基础教育内容,对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有意识的、适度的学科渗透,有利于基础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归根到底,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在知识、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学科教师必须要有“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始终坚持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完成时代赋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个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如设计课堂问题时,在难易问题共存的情况下,教师将基础性强、难度不大的学习任务交给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学生,哪怕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相信这个学生也会拥有成功后的那份感觉,而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强,学生“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加上教师适当运用学科知识中的内容,如中外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优秀人才的成功案例、浩瀚的中外历史给我们现代人的诸多启示等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会让学生在学习有限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操的陶冶,进而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总之,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信心获得重生时,我们的教育离终极目标就越来越近。

四、教师极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助推力

教育本身具有长效性特点,基础教育更是一项为受教育者的未来打基础的教育,其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长远的、终身的立场去培养和教育学生。而要想使漫长的基础教育过程变得有质量、有效果,还需要教师拥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以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实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

笔者认为,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教法、学法和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否成正比。

教师拥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实效性;教师拥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广大教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反思中,教师真正学会了“如何教学”,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教师拥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总之,反思意识和能力会让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剖析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极大地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内在推动力。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师德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