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王洪华 刘长兴 王秋岩 隋艳春 韩瑞新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韩瑞新 本刊特约记者 狄建明 李翔忠
写在前面的话: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使教育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协调和公平普惠两条主线,统筹规划城乡义务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后,这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全市义务教育正在向更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
背景链接: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疆域周长约1290.8公里。天津距北京120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市海陆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天津市辖16个区、县,全市常住人口为1300万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今后一个时期是天津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到2020年,天津市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根据《纲要》的要求,尽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更加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天津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驻人口248.21万。国务院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八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将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我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伴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要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上领跑全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是题中之意,这是政府担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
2010年,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288所,在校生77.9万人,专任教师63216人。其中,小学956所,在校生50.6万人,专任教师37317人;初中332所,在校生27.3万人,专任教师25899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能达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并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天津教育的综合实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未来5到10年,天津教育将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核心理念,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标准领先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继续教育,健全发展特殊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完备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早在1994年,天津就率先通过了国家的“普九”验收。此后的十几年,天津一直在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着不懈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市区规范化学校建设、村级小学建设、农村装备升级,随着一项项工程的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得到了一次次新的提升。在全国率先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推行“两免一补”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使85万名学生和近30万个家庭普遍受益;在全国率先规范、整顿改制学校,使60余所改制小学、初中“回归”公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又使素质教育在天津的义务教育学校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后,天津市义务教育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十一五”期间,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天津重点实施的农村小学建设和教学装备升级等硬件工程及以教师和校长培训为重点的软件工程,已经得到落实。教师专业素质、干部管理水平和学校文化品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有学上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让孩子上好学才是他们的迫切愿望。教育发展需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是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在教育。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为天津未来超前发展做好人才准备,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历史使命。
更加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正在成为公众的主导性需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民生工程,如何向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积极靠拢,成为追求这一主导性目标的首要问题。
天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决策:从2008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定标准,实现义务教育较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秉持着科学化、精细化的宗旨,整个工程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和条文细化的基础上。2008年,天津市政府出台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以下简称《标准》)。整个指标体系涵盖了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素质教育等4项一级指标、24项相关的二级指标以及100个评估要点。《标准》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高标准。现代化学校的标志性要素,在《标准》中均有体现。比如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学装备不仅要配齐,还要管好、用足;校舍、场地面积在达标的基础上,校舍还要保持常年良好状态;进入城市化的学校,运动场地要铺设人工草皮和塑胶跑道;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要达到95%,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100%;必须实现电子校务,95%的教师能自主开发和使用课件;要免费提供充足饮水,城乡都使用水冲厕所,实现集中式供热。在学校管理方面,强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扩大交流合作;关注弱势群体,保证残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学业;争取家长、社区及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参与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活动,建立城乡学校合作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建立学校网站。在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把均衡配置骨干教师、促进区域教师流动、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列入其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专科和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达标率为100%;骨干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30%。在素质教育方面,特别把校内的学生自主管理、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上的高效课堂教学、课外的社团小组活动,都纳入评估范围;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满意程度,也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
二是均衡化。《标准》实施,坚持校际均衡、城乡一体的基本原则。从资源配置到教育质量,全市学校执行统一标准,城乡执行统一标准。特别对农村学校将给予政策倾斜。同时,也鼓励条件较好的区县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但不支持“锦上添花”。
三是全覆盖。《标准》实施坚持“软”“硬”并重,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刚性指标。坚持底线要求,覆盖学校工作的每个方面的100个评估要点,均为底线,不设权重,不评分数,须全部通过,才能认定达标。
四是阶段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是本届政府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整个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2012年天津市人均生产总值将增至12000美元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因此,它也就成为2008年至2012年,评价区县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群众切身感受“均衡”、享受“公平”,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标志和依据。
2010年年初,市政府决定将特殊教育纳入推进义务教育较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工作之中,并印发了《天津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义务教育的责任在政府。天津市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督指导,充分承担政府责任,建立有效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涉及全市多个部门、每个区县和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影响大,经费投入多,持续时间长,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强化责任,合力推进。为此,天津市政府成立了由张俊芳副市长为组长,市教委主任和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为副组长,市教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地震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动、监督检查该项工作的实施。各区县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建立和健全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具体、翔实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步骤节点和落实时限。
2.保障投入,提高效益。
《标准》出台后,天津市政府首先推出了五大配套工程。
一是校舍安全加固及功能提升工程。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并同步完成供暖改造、旱厕改造、校园环境及运动场地的功能提升。这项工程连续三年被列入天津市政府年度20项“民心工程”。
二是图书配送工程。市政府协调市教委、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制定标准,招标采购,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配送图书,使全市小学生人均图书不低于30册、初中生人均图书不低于40册。
三是新增教学仪器设备配送工程。在前两年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升级的基础上,天津市根据课程改革的新需求,进一步实施了新增教学仪器设备配送工程,用两年时间,为全市中小学补充基础性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
四是“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由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选拔200名市级、600名区县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引领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能力。
五是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由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从全市遴选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以专家型、创新型教师和校长为目标的、更具针对性的系统培养。
天津市在建设任务比较繁重、财政状况还不充裕的情况下,市、区县两级财政一直坚持优先安排和保障教育。市财政专门对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基础和经济实力都相对薄弱的区县,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并明确了7誜3的资金分担比例,即市级财政投入70%,区县财政投入30%。其中,对蓟县、宁河、武清、宝坻、静海五个远郊区县,还给予了专项转移支付,重点项目基本实行全额投入。市财政和各区县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逐校做好预算,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学校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投入80亿元,保证了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的顺利实施。
3.把握关键,突出重点。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施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把握关键、突出重点。
市级层面,重点是推进5个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关键是搞好总体设计,制定规划方案,保障经费投入,建立推进机制,加强过程指导,强化监督检查等,确保工作进度和工程质量,并以此为抓手,以拉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实施。全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地震局等部门,对校舍安全加固和功能提升项目,在审批、勘测、施工等方面都开通绿色通道。市新闻出版局积极参与图书配送工作,并积极建立和完善图书配送机制。
区县层面,对照《标准》,找准“短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在创建达标过程中,一个也不能少。各区县都成立了以区县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区县党委召开常委会、动员会和现场推动会,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县政府把这项工程作为“一号工程”,优先安排,精心部署。教育、财政、建设等部门逐校、逐项落实规划、做好预算,确保投入。各级党组织都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广大党员主动带头示范,发扬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天津精神,保证了创建达标工作的不断深入。
学校层面,重点是动员全校干部、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练好内功。大家对照《标准》,逐条自查,逐条落实,努力创新学校管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与此同时,各级人大还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代表重点考察项目和专项审议内容;各级政协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列入委员调研课题。全市形成了一个党委高度重视、政府全面实施、人大依法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上上下下凝心聚力的工作格局。
4.建立制度,确保落实。
为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实施过程中,天津市建立了五项制度。
一是信息专报制度。市教委每月定期将各区县实施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以信息专报的形式,报送到市领导小组。每月市领导小组都要通过专报,及时了解各区县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协调和指导工作。
二是专项督查制度。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坚持每年深入到各区县和部分学校,专门督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和5项重点建设工程的落实情况,连查5年,直到全面落实。
三是结果公示制度。从2009年开始,市教委通过新闻媒体,每年向社会公示各区县的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四是向人大代表报告制度。坚持每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和人大代表定期专题通报全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重点通报各区县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以及5项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专项经费的落实情况,主动争取人大代表的支持和监督。
五是“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达标区县”认定制度。市政府决定,到2012年,区县教育布局规划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全部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评估验收,市政府就认定该区县为“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区县”,并给予奖励。
这几项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约机制,有效强化了各区县、各部门的责任意识,有效完善了指挥管理系统,有效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的实施,市政府要求必须严格评估验收,切实保证质量。为此,突破了延续多年的“区县自查为主,市里抽查认定”的“常规”,建立了由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专家队伍,深入每一所学校,检查每一个方面,逐校评估的验收评估系统。这个全新的评估系统,着力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是调整评估队伍。针对督导评估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的实际要求,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在继续坚持聘请老专家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大批三四十岁的区县、学校的优秀干部进入评估组工作。不仅满足了评估验收工作的需要,还推广了典型经验,助推了基层达标;加强了专业培训,积蓄了督导力量。目前,全市共聘请了400余名专家,组成40个评估组,很好地保证了评估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统一工作程序。根据《标准》,制定了一日工作流程及督导评估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规范每个评估组的工作行为,确保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是改进评估技术。整个评估过程坚持随机原则。为保证随机的有效性,要求各类抽样均须达到一定数量:每校抽查学生现场实验不少于6人,听课不少于16节,问卷不少于40人,电话访谈家长不少于30人,个别访谈学生、教师、干部不少于50人,并与社区居民、干部进行座谈,听取意见。同时,还开发了用于仪器设备检查的“软件”,由学校现场“点击”,随机选定学科和品种,既保证了评估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实行公告制度。每年年底,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发布年度督导评估公告。公告不仅列出当年达标学校的名单,还对区县的“达到度”进行排名,2012年市政府将以此为依据,评选“义务教育先进区县”。
五是加强复查回访。每年,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都要组织专家,对已经达标的学校进行随机复查回访,对于出现严重“反复”的学校,在当年公告中点名通报,取消已取得的评估验收认定结果,并消减区县“达到度”。各区县也要把随机自查列入责任督学日常工作,确保学校切实把创建成果变成工作常态。
六是主动争取监督。每次评估结果公开以后,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都要受理申诉或举报,并按规定给予答复,及时纠正评估出现的偏差,通报、问责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严重违规的人员,保证评估验收的信度和效度。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督导在行政管理中的特殊职能更加凸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发挥督导检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市政府根据《纲要》的有关要求,全力推进教育督导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1.创新督导管理体制。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牵动着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而且涉及了更多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延续多年的“教育部门管理教育督导”传统模式,已经难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为此,天津根据《纲要》关于“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的精神,专门组建了“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市教育督导工作。
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兼任,直接对市长负责。市教委主任兼任常务副主任,与教育联系较多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并吸纳其他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各区县分管教育的副区县长和本市知名人士担任委员。
委员会实行协商议事、民主决策、依法督导、接受监督的管理体制。市政府原来设置的教育督导室,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落实委员会的工作要求。为了保证这个办事机构的工作运行,它的内设处室由1个增加为4个,分别负责组织对口督导检查。
2.创新督导评价标准。
以前,教育督导一直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督导职责不明确,二是督导标准不清晰。为此,天津市根据《纲要》关于“坚持督学与督政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市、区县两级政府的教育督导任务:
市政府的教育督导任务共4项:一是对市政府所属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即“同级督政”)。二是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对职业教育主办单位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和所属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督导检查。四是对市属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督导检查。
区县政府的教育督导任务共3项:一是对所属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对乡镇政府、街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督导检查。
为了保证执行上述督导检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有关规定和本市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发展目标,修订了《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标准》,制定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检查标准》。同时,出台了与《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标准》相配套的《区县教育局履行职责的督导检查标准》。由于这些“标准”把执行实施的依据与监督评价的“工具”统一起来,也为全市形成“统一决策,标准管理,督导保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理顺了工作关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3.创新督导评价机制。
考虑到区县政府教育工作是全市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天津市首先从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入手,在两个方面创新了督导评价机制。
一是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基础性评价涵盖了《标准》的所有项目,并用“过不过”对区县政府及教育局和所属学校,进行全面工作评价。目的是首先确保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措施的基本要求,能够落到实处。发展性评价是根据督导周期内的重点工作,在《标准》中选定重点项目,用“好不好”对区县政府、教育局及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先进典型引领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
为促进区县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落实素质教育,保证学校安全,天津市在各类评价《标准》中,还分别设定了几个“红线”项目,并实行“一票否决”。比如依法落实政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按照规划进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等。
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均以计分方式实施。评价的结果再按及格、一般、良好、优秀4个等第区分。基础性评价总分满分的为“及格”,发展性评价总分自低而高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一般、良好、优秀3个等第,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
二是激励性评价和追责性评价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发挥督导检查的导向作用,根据评价结果的等第,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或实行问责。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区县,还可经市政府推荐获得国家的表彰奖励。同时,获得表彰奖励区县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区县长及教育局局长,在该轮督导周期内任职不少于2年的,也可获得相应的表彰奖励。评价结果不及格的区县政府及教育局和所属学校,要由其主管机关实行问责,限期完成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参加有关的评选活动。该单位主要负责人还要向主管机关书面检讨工作,校长也要列入不称职名单。
4.创新督导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委员会设总督学、副总督学,委员会主任任总督学,部分副主任任副总督学。根据新时期教育督导工作对这支队伍人员结构、专业素质、工作特点等方面的新要求,天津市还创新了五项督学管理制度,引导督导队伍确立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提高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纪律。
一是首席督学制度。委员会设4名首席督学,由资深专家担任,总督学聘任。他们分别负责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区县政府教育工作及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督导检查和专业指导。
二是督学职级制度。为了更好地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首先在兼职督学中试行职级制度。本着能力水平和工作职责相结合的原则,初步设置了一级督学、二级督学、三级督学和见习督学四个职级,以体现督学的专业性。
三是资格认定制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兼职督学的专业化发展机制,保持这支队伍充足的数量和较高的素质,从扩大申请范围,提高准入条件,严格遴选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并按照综合督政、学校管理、学科教学3个专业类别进行督学分类评估。通过督学资格认定的人员,教育督导委员会统一颁发督学资格证书,并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登记注册、分类储备。市、区县可根据督导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从中选聘兼职督学。
四是责任督学制度。学校工作是教育决策的基础执行层面。实施责任督学制度,对于监督、指导学校把《标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进一步明确了督学责任区的划分,兼职督学分片负责,随机下校,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检查监督、专业指导,及时帮助学校总结、推广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提供保证作用。
五是督学培训制度。委员会每年制定督学队伍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理论、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比较、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校舍建设、设备配置、督导规则、督学纪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执行督导检查任务之前,督导部门还组织兼职督学现场“实习”、专题研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提高,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区县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推动天津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12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已有1089所通过了“达标”评估验收,占总数的90%以上。同时,还先后对477所达标学校进行了随机复查回访,进一步促进了区县、学校积极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水平。全市义务教育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层面的根本性变化。
1.政府的教育职责得到落实。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逐步深入,义务教育在全市各区县已经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并形成了规划优先安排、经费优先投入、资源优先保证的新局面。特别是5个远郊区县,在学校数量很大、整体基础薄弱、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跟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步伐。
2.区县的管理方式得到转变。
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已经成为全市教育部门加强义务教育管理的目标。各区县教育局都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精心组织,认真规划。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仪器配备等有关部门,不仅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结合《标准》的相关规定,各司其职,合力推动,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加大了对普通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大家主动帮助学校查找问题,理清思路,解决困难,落实标准。这种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不仅体现了效率,更加凸显了公平。
3.学校的素质教育取得突破。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硬件的规范化,不仅使校舍更加牢固、安全,环境得到净化、美化,而且使城乡学校全面实现了集中供暖、水冲厕所、标准场地和电子监控。特别是教学设备的再次补充和图书资料的统一配送,又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为所有学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基础条件,激发了广大校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目前,所有学校都把软件建设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积极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以推进高效教学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新的共识以后,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受到了学校的广泛关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大课间活动和“2+1”项目的认真落实,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定期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校长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质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和依法办学,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民主、开放,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数字校园,加强对外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已经成为学校的普遍追求。和周边学校构建联合学区,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资源,与农村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这些前所未有的举措,都收到了明显的实效。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内涵发展又增添了强大后劲。教师流动制度的试行成功,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化组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使广大教师对职业道德和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体学历越来越高,骨干教师越来越多,理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的不断推进,带来了喜人的变化:德育追求实效,课堂追求高效;学生负担减轻了,综合能力提高了;课外活动更加多彩,学生身心更加健康。学生正在分享着学习生活的幸福。
正是这些根本性的变化,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义务教育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阶段。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城市的老百姓再也不用为孩子“择校”而发愁,多少代农民“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夙愿得以实现。如今,再到学校去,看到的一定是优美的环境、规范的管理、井然的秩序、活跃的课堂。从中心城区到边远农村,从滨海新区到山区、库区,“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地源热泵”、节能保温新材料、水净化设施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材料和设施进入校园,让学校在走进现代化的同时,也朝着绿色校园的方向迈进。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更是得到了广大天津人民的认可与欢迎:专家评估组分别对3.3万名学生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对5.4万名学生、教师、干部进行了个别访谈,群众满意度几乎是100%。由此可见,天津的老百姓得到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的实惠,切身地感受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全市各区县形成了迎难而上、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创造出许多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的党委、政府都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摆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全力落实市委决策。
滨海新区刚刚组建,就迎来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了充分发挥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排头兵作用,区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任组长,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塘沽、汉沽、大港管委会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新区学校达标创建工作的规划与管理。构建了区政府、管委会“两级管理”,区教育局、管委会教育局和学校“三级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进展,及时召开汇报会和通报会、重难点工作协调会和现场会以及全区的达标建设工作推动大会,强力推进达标创建工作,形成了政府加强领导,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全社会共同助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数量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短短两年完成了90%的任务,132所学校达到了现代化标准。
宁河县地处天津市最东部,教育基础差、学校底子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难度很大、任务很重。但是,县委、县政府着眼科学发展,变压力为动力,把现代化标准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表示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举全县之力,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完成。成立了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亲任总指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同志任正、副总指挥,有关部门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每周召开例会,听取各项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问题。全县还建立了“双包”、“双创”机制,即“局长包片、科长包乡镇”和“机关指导创建、基层落实创建”,明确了责任,加强了指导,形成了强势推进的态势。
蓟县是天津最北部的农业大县,山区、库区面积很大,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重要的机遇,给予高度重视。连续两年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列入县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和十项“民心工程”,确定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多次研究部署,两年中先后14次深入70余所学校进行现场推动、指导,钉进度、钉质量、钉安全、钉成果,钉住不放,一抓到底。县级四套班子的分管领导,组成4个督查组,实行包保责任制,坚持逐片、逐校督查,确保逐条、逐项到位。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
各区县都把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重要保证,克服困难,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东丽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近郊区,政府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额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以满足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共计投入资金7.94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区教育环境。其中,投资2.8亿元新建了6所学校;投资2200万元完善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他均用于学校加固改造提升、设备购置、食堂改造与文化建设等。在各委办局的通力合作下,提前两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现代化标准建设的目标。
红桥区区域经济虽然很困难,但区委、区政府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创建工作,作为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形象的难得机遇,挤出资金,加大投入。仅第三批5所达标创建校,就投入资金2800万元,平均每校投入560万元,生均投入近1.4万元。由于这些学校中超过4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弟,他们还专门增加了多媒体电教车和触摸屏,并提高了图书配置标准,让这些孩子享受更好的义务教育。
三是加快布局调整。
各区县在前几年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又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纳入区域城市规划,并已成为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清区为了保证教育事业发展适应新农村、新市镇的建设要求,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实行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仅2011年,就拆除20年前基本“普九”达标时期保留的49所平房校,新建37幢教学楼,改、扩建17幢教学楼,新增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3.8亿元。加上新农村、新市镇、撤村建居和居住区配套在建的10所学校,新建的教育工程65处,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2.5亿元。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158所调整为138所,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100%楼房化、现代化。
宝坻区对义务教育学校重新进行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校舍简陋的学校,按照《标准》要求,加快建设新学校。三年来投资5.48亿元,新建、扩建学校40所,面积16.3万平方米;投资8149万元,完成了60所学校的功能提升;投资5580余万元,添置、更新了学生课桌椅、图书、仪器、设备。目前,已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165所合并到100所,并实现了学校科学布局、装备全面提升。
津南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按照建设示范镇的要求,加快了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的进程,2010年确定新建、扩建19所学校,并列为全区重点工作,总建筑面积达25.1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到37.78平方米。校校建有风雨操场、塑胶场地。一流的设备、先进的设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实现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目前,正在进行改、扩建之中的学校有9所,到2012年底,所有新建、扩建学校将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预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一座座崭新的高标准的中小学校舍拔地而起,布局调整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均衡性和普惠性将在全区成为现实。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
各区县高度重视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整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这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过程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河东区作为后发优势突出的区域,极为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并作为系统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引进人才标准。经过选拔、引进,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目前,具有本科、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均超过了本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二是加强现岗教师业务培训。设立专项资金,组织教师到东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院校进行学习,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得到了系统培养。三是实行优秀教师柔性流动制度。每年从市区重点中学和部分小学中选派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教育发展协作校的普通中小学顶岗任教,直接进行指导、帮助。四是在全市率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目前,已有78名长期在同一学校任职的干部交流到其他学校,一些年轻校长也进入名校挂职锻炼,从根本上促进了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静海县着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全面开展,在社会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形象。“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研究与教师专业培训的结合,进一步助推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县政府为缓解农村专业教师不足的压力,还推广了专业课教师走教制度的经验,解决了农村学校的个别学科师资不足的矛盾。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对走教学校教师进行的全方位“传、帮、带”,体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均衡,保证了素质教育。
滨海新区根据“抓两头带中间”的建设思路,出台了《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这项投入2000多万元的工程,包括滨海教坛名家项目、滨海教坛新秀项目、滨海教坛能手项目。工程2010年启动以来,已经显现了滨海新区教育对全市的引领作用。
五是关注困难群体。
各区县都特别关注困难群体的义务教育,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和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作为政府的一项郑重承诺。
西青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已近12000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的三分之一。西青区政府把保证困难群体入学,作为政府责任,加快布局调整,投入资金12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同时,制定资金匹配办法,明确了街镇和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建立了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目前,区政府正在根据流动人口子女每年将新增1600人到2000人的发展态势,按小班化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建12所小学,新建、改扩建3所中学,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河北区有8所学校与北辰、东丽两个近郊地区相邻,由于学校附近来津务工人员居住比较集中,在校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区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过程中,努力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专门向这些学校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依法规范管理制度,较好地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同样分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成果。
滨海新区始终坚持“确保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都有位子,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新区居民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最便利的教育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大厅设立了义务教育窗口,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学政策,使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与新区居民子女一起编班。目前,滨海新区的148所义务教育学校中,每一所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万多人,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28.5%。
南开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一定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落到实处,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区政府投入700多万元对校舍进行彻底改造和功能提升,投入300多万元装备了先进、齐全的教学和康复设备。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共设有规范的唱游教室、语训教室、美工教室、劳技教室、家政训练教室、多功能活动室、感觉统合训练室、体育康复训练室、体育训练健身房等专用教室和康复训练用房共计20间。学校还结合教学、康复的实际需要,开发了爱心超市、烹饪教室、客房训练室和沙疗活动室,为改善残疾学生身心缺陷、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坚持“让我帮你创造有质量的生活”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残疾学生的生存、发展尽心竭力。“生活适应教育”、“特奥项目训练”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还面向社会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全面开放,通过加强随班就读的指导和送教上门、到校辅导等方式,主动发挥辐射作用,在全区构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满足了这一困难群体的教育需求。
六是推进教育创新。
各区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并以此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进而形成了在义务教育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大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和平区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创新模式。区委组织协调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区56所学校与88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双向和多向的合作关系。同时,全区还构建了学校与所在街工委、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公安、交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网。社区作为学校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的基地与平台,使德育走出校园。同时,学校也把校内的活动场馆、计算机房、礼堂、教室等资源免费对社区开放,促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特别是在全市率先推出的“百名教师进社区”的创新举措,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一做法被中央文明委誉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创造和亮点。2011年,再次被认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
河西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小学联合学区和中学“一对一”互助机制。全区30所小学已经进入了5个联合学区。他们签定了《联合学区合作协定》,确保了学区工作的协作一致和有序运转。在总校设立的联合学区办公室,积极开展协调学区资源、推动校际协作和组织教师流动等工作。目前,已经显现了“名校带新校”策略优势,形成了“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合作”的管理模式。中学“一对一”互助机制,将7所示范高中与7所普通中学结成对子,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彼此交流、合作。优质高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示范作用,带动公办初中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师资专业素质、科研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河西区创新管理机制的典型经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给予报道。
北辰区立足城乡一体化,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全新的区域教育管理机制。校长职级制的实行,取消了学校和校长的行政级别,一批高素质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边远地区学校的领导干部岗位,对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发挥了促进作用;教职工岗位聘任的推进,加快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中心城区学校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在教师的福利待遇、培训经费、先进评选等方面,加大“三项政策”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国家督导团委托的以督学职级制、责任督学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经验和成果,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中,进一步显现了教育督导的监督功能,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被国家督导团肯定和推广。
2011年3月9日,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对未来天津义务教育发展做出七个方面的承诺,进一步明确了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承诺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性目标、四个体系机制、两项重点改革和一套工作规范。
两个阶段性目标:2012年底,全市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市政府确立的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基本形成全市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015年,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解决择校问题,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个体系机制:一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评估体系。在认真总结近几年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更高要求,研究制定下个阶段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评估体系。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评估体系。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对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督导检查。为此,根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切实纳入评价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义务教育的学业水平监测体系。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制定小学、初中各年级、各学科学业水平监测标准,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四是建立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不断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向困难区县和边远学校倾斜。
两项重点改革:一是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按照计划进度,落实工作任务,为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经验。二是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落实50%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办法,积极探索解决中心城区“小升初”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套工作规范: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形成一套立足本地实际,符合教育规律,指导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在法制轨道上,又好又快地得到发展,为义务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策和理论支撑。
三年的同心协力和艰苦努力,天津市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已经完成了任务总量的90%。2012年,这个项目将得到全面落实,天津市的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升。高水平均衡化是义务教育的永恒主题,天津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育人为本,沿着现代化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