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泉,虞新胜
(1.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江西 万年 335500;2.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13)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徐海泉1,虞新胜2
(1.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江西 万年 335500;2.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13)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成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要积极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开发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洞说教的弊端。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学生厌学;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正在不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如何创新教育方式,把红色文化所蕴涵的丰富而崇高的价值理想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拟对高校如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红色文化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1]。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性部分和观念形态即深层内在部分。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是一种极富价值的优质教育资源。
然而,高校对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没有真正重视。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 “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软件辅助完成。调查中,“以前学校有没有开展过有关红色革命题材的活动?”回答“偶尔”的学生达到317人,甚至有60个学生回答“没有”开展过有关红色革命题材的活动,只有83人回答“经常”开展,仅占总人数的18%,这说明学校还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从理论上来说,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更应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道德价值。从社会角度来讲,红色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并且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等等。因此,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从受教者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市场的强势等社会因素带来的紧张,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成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认为“红色革命精神”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系不大”的人数量可观(见下表)。
你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关吗
从教育者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不说,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
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笔者以为,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能用商业眼光来看待,进行红色文化的开发,不应只看重经济利益,更要重视它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热情,教师讲授也很乏味。
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人生观教育中,有些高校为了节省资源,把思想政治课程不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使得许多生动的资源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育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设施,不能模拟现场教学,也不能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红色文化基地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这种重在实践体验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至今也只有少数高校运用过。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 “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尴尬境地。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高校三本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一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践性环节中,通识教育的实践只是1周的时间,占总的实践性环节的2.7%。笔者在和学生交谈时发现,就是这样一周的实践环节学校也都不能每年 保证实施。
某理工大学经管学院2009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综合教育。在学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校团委、辅导员等进行共同教育。但是,当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校团委、校史馆等组织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都分块管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互不联系。
由于与校团委、校史馆缺乏沟通,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教育也很容易流于一种形式,不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在具体研究开发工作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情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发线路和研发重点,如航空大学可以把航空国防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近代中国国防史和航空发展史的角度[4],发挥其优势;革命根据地的大学可以利用校史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深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核工业大学可以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柏拉图在《迈农篇》中提出了两种知识,一种是Animal Knowledge,即知者不一定必须获得信念的状态,只要对认知环境有所反应,达到目的即为有效的认知行为;另一种是Reflective Knowledge,即要求知者有观点,对环境有自觉的认知,并做出恰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一种基于一定目的性上的 “Reflective Knowledge”,这一规范建立的目标应该既是认知活动上的,又是道德伦理上的。所以,“知识传播”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内容。提升人的精神,还需要“情”的陶冶和“意”的磨炼,而课堂教学“一支笔”和“一本书”很难达到对学生的“情”和“意”的调动。要把“知”、“情”和“意”综合起来,必须有生动的材料,亲自去实践。而这一点,红色文化是一种融具体与抽象于一体的较好的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为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内容来说,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情感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和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亲自下山与士兵一起挑粮。“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在小井红军医院工作的曾志接到毛泽东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正是这封信让她免受了一场劫难。但是在解放后,曾志一直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曾志的孙子石金龙曾经向奶奶提出解决商品粮户口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想想那些革命烈士的孩子,还有多少没有团聚,他们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他们生活肯定也非常困难。正是抱有这种宽大的胸怀,曾志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同志,却选择了回归井冈山,陪伴在当年来不及转移而被反动派集体枪杀的130多名重伤员身边。她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情操,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称赞。
以上许多事迹都凝聚着丰富的 “情”“意”,凝聚着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这些精神价值,运用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教化大学生,可以荡涤他们身上浓厚的物欲气息,激发大学生坚持理想、秉持真理的勇气;运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教化大学生,可以教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
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可以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砺其意志,塑造其行为。然而,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重要的德育内容并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人们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同时,遗忘了对其道德价值的开发和挖掘。
在对学生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喜欢观看视频、图片等形象化的资料,他们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不太认同。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红色文化经典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58.3%的受调查大学生都是通过影视来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针对这一动向,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下载一些红色文化方面的视频,并进行综合归类,融入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在备教材中,坚持把教材生动化、形象化,以便适合学生的口味。通过视频图片制作PPT,把枯燥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的视频、图片资料,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转化为我们可以经常利用的内容,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一些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探索和构建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3]。为此,可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多门课程内容。例如,《原理》课程就包含着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群众史观和实事求是等等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基础;《基础》课程包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纲要》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崇高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不断展开的过程。
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应多与学生互动讨论,发挥学生自主的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运用“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德育手段而忽视“活动——体验”这样一类方式、方法的运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不能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不能顺利内化为自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安全因素及费用问题,教育者可以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校外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附近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定期教育。校内方面,校园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教育者可以利用节庆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利用党的纪念日,开展大合唱比赛等等,这些都能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使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教师可以根据红色文化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视频)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视频等宣传资料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当前,大学生面临包括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等众多的压力,容易产生思想波动。要充分利用老区的先烈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效益观念。但是,不少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功利心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讲究实用,追求实惠已成为很多大学生认同的人生观。有些大学生讲虚荣,互相攀比,不顾条件地超前消费;有的大学生缺少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不愿到艰苦岗位、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还有的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考试舞弊、弄虚作假、恶意拖欠学费贷款等等。高校要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加以引导,通过形象的红色教育扭转这些不良倾向,净化校园人文环境。
总之,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教化人们,利用革命先烈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1]蔡红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2010(7).
[4]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On the Application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XU Hai-quan1,YU Xin-sheng2
(1.Wannian Teacher's School, Wannian 335500, 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IT, Nanchang 330013, China)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 has been a key project for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s. To the education red cultures render quality essential resources and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It is imperative to take efforts to search and exploi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pply the resources in developing students with correct views on world,life and values,thus to find more appellative,persuasive,specific and useful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d cultur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2.004
1674-8107(2012)02-0022-05
2011-09-27
1.徐海泉(1962-),男,江西波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师范教育研究。
2.虞新胜(1974-),男,江西余干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刘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