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红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明天与今天 忧伤与平安
——海子与北村诗歌对“幸福”描画的比较
马玉红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渴望尘世幸福而不得的忧郁的诗,北村的 《活着》则是一首追求尘世幸福而可得的平安的诗。对比这两首诗歌描画的幸福图景,幸福的起点是明天与今天、幻想与耕耘;幸福的表达是怯懦与勇敢、矛盾与和谐;幸福的属性是自爱与爱他、活着与死去;幸福的结局是破碎与坚实、忧郁与平安。对于接近幸福的路径,海子走的是一条哲学的路径;北村走的则是宗教这一路径,两种路径导致了对幸福而歌的忧伤与平安、幻灭与坚实。
海子;北村;幸福;忧郁;平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传诵一时的名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渴望尘世幸福而不得的忧郁的诗,无独有偶,与海子同时代比海子小一岁的著名作家北村却以类似笔调的诗歌《活着》咏唱了一首追求尘世幸福而可得的平安的诗。/从现在开始不再醉酒/把粮食还给人民/做一个清醒的人/用眼睛注视孩子/流过的泪水浇灌家园/我要听清流水的声音/看懂每一片树叶的眼神/做所有人的朋友/请求我的心多爱一个受伤者/用我的单衣遮蔽寒冷的人/我还要把我的吻献给我爱的姑娘/愿我的微笑感动爱我的人/告诉他们/我是妻子的丈夫 女儿的父亲/母亲未成年的孩子/土地忠实的耕种者/正在辛勤劳动 欢喜收割/把喜悦装进粮仓/愿我的嘴滴蜜 愿我的心芳香/从现在起/珍惜每一个白天和夜晚/做一个平凡的人/美好地生活/幸福地死去/。
这两首诗歌,海子与北村描绘的为幸福而歌的画面,让我们看到对“幸福”的明天与今天、忧伤与平安的挽歌与恋歌。
海子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海子对幸福的憧憬始于明天,始于一个梦幻、童话般不可及的明天。“从明天起”这个句式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幸福的渺茫感。而北村的诗则说,“从现在开始不再醉酒”、“做一个清醒的人”、“从现在起”、“珍惜每一个白天和夜晚”、“美好地生活”,告诉我们幸福的梦想从今天开始,从现在的每一个早晨和晚上开始,从做一个清醒的人开始。幸福本来就不在如诗如画的梦幻里,将幸福寄托在明天的期盼里,不过是将幸福建造在风中、云里、沙土之上,一经历现实的雨淋、水冲、风吹,必然倒塌得很大,所以海子的诗做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幸福之梦后,像一枝雨中的丁香怆然凋零,“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北村则执着于今天爱的付出、辛勤的耕耘,他描画的幸福像一枝风中的凤仙花、谷中的百合花,不管风雨如何地侵袭,安安静静地在每一个早晨和晚上,“美好地生活”、“幸福地死去”,得享平安。
海子像一个在幸福梦境里憧憬的幻想者,北村则是一个在现实幸福里清醒的耕耘者。海子说,幸福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大海之滨,在鸟语花香之中,诗人沉浸于幸福,沉浸于置身大海、春天、花香中的美好、清新、脱俗之中。可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只存在审美想象中,在海子现实的世界里脆弱得不堪一击。而北村则告诉我们,幸福要亲自用 “泪水浇灌家园”、“要听清流水的声音”、“看懂每一片树叶的眼神”、“做所有人的朋友”,幸福家园的建造需要流泪撒种,与世界、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意境纯净、绝美,但却缥缈如海市蜃楼,充满逃避现实的怯懦;而北村的要做“土地忠实的耕种者”、“辛勤劳动 欢喜收割”、“把喜悦装进粮仓”,则是一个实实在在以行动追求幸福的耕耘者。海子说他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名字温暖,山川未必温暖有情;而北村则说,“愿我的嘴滴蜜”、“愿我的心芳香”,从滴蜜的嘴、芳香的心所发出的言语、行为必是温暖、有情、有爱、有色彩的。海子说,他要告诉亲人他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闪电倏忽即逝,说明幸福的短暂易逝。海子在想象中得到了幸福,并在想象中预尝了幸福,他急迫地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然而这种虚拟的行动只是彰显了幸福的虚幻。而北村则告诉别人他的幸福是,“我是妻子的丈夫 女儿的父亲/母亲未成年的孩子/土地忠实的耕种者/”,幸福是实实在在责任的承担,不是闪电般倏忽即逝的短暂轻飘,乃是像土地天空一样的悠久厚重。对比之下,对幸福的寻梦,海子像一个寻寻觅觅的梦幻者,而北村则是实实在在的耕耘者。
海子的诗中,幸福的涵义里包含着“灿烂的前程”,但海子对自己的幸福却不敢憧憬有“灿烂的前程”,只将其深深寄望于对陌生人的祝福中;而北村的幸福却在 “辛勤耕耘”中,“把喜悦装进粮仓”,粮仓充满就是富足,“把喜悦装进粮仓”则是世间没有忧虑的富足。这是真正“灿烂的前程”,海子不敢梦想的幸福,北村却向我们描画得真切而动人。在海子的幸福里,爱情是缺席者,他的幸福可以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为陌生人祝福”,但独独没有爱情,他只能祝福陌生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不敢奢望他的幸福里有美丽姑娘的闯入;而北村则说“我还要把我的吻献给我爱的姑娘”、“愿我的微笑感动爱我的人”。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海子对于爱情的怯懦和北村对于爱情的勇敢。
海子对幸福的憧憬是悖论式的矛盾关系,幸福一方面是“喂马,劈柴”,一方面是“周游世界”;一方面是“关心粮食和蔬菜”,一方面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平凡与绚丽的交错中,在日常生活与超脱现实的变幻中,折射出海子矛盾的心态。而且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了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从明天起”却隐含了诗人对“昨天”和“今天”的不满。海子说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句写得行云流水,晓畅动人,但紧接着却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灿烂的诗情中立刻蒙上了忧郁的色彩。海子的这首诗,自始至终融合着矛盾悖论的思想,他一方面憧憬世俗生活的幸福美好,一方面却又深为忧伤幸福的遥不可得。而北村的诗抒写的则是一种和谐化的融合关系。北村对幸福的思考建立在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清醒的人”、“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个白天和夜晚”“做一个平凡的人”,这一认可是建造在满足于“当下”这一磐石之上,无论是“用眼睛注视孩子”、“听清流水的声音”、“做所有人的朋友”、“愿我的笑感动爱我的人”,还是“请求我的心多爱一个受伤者”、“用我的单衣遮蔽寒冷的人”、“辛勤劳动 欢喜收割”,“愿我的嘴滴蜜 愿我的心芳香”,都是“美好地活着”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诠释,在梦想与行动之中展示的是生活的素朴庄重、梦想的坚实沉着这一和谐诗意之美。
海子说,幸福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上,即使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也是为了告诉他们他的幸福,关注的重心始终是“自己”的幸福,是自爱;而北村表达的则是 “用眼睛注视孩子”、“做所有人的朋友”、“请求我的心多爱一个受伤者”、“用我的单衣遮蔽寒冷的人”,他关注的焦点是“他人”的幸福,是爱他。海子的幸福从自己出发,流向别人;北村的幸福从他人出发,回到自己,但海子阐述的幸福这一流动曲线却导致了幸福的失落,北村描画的幸福流动轨迹反而奠定了幸福的基石。《圣经·以赛亚书》说,“用火把围绕自己的,……必躺在悲惨之中。”海子用他自己诗中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印证了这句经文的精金份量;北村则用他诗末的一句“美好地活着”,阐释了“幸福是舍己”这一宇宙间最伟大的真理。
海子对幸福的思考在于“幸福地活着”,但尘世幸福追求的不可得却导致了幸福的幻灭,“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北村对幸福的思考则在于“幸福地死去”,因为幸福是要清醒地活着,离开一切醉生梦死,撇开一切浪漫幻想,承担责任、无怨无悔,流泪撒种、欢呼收割,“珍惜每一个白天和夜晚”,“美好地活着”,然后“幸福地死去”。人的一生不一定能“幸福地活着”,但虽然痛苦是永恒的,幸福是短暂的,人却仍然可以“美好地活着”,有了“美好地活着”,就可以“幸福地死去”。从起点去寻找幸福,幸福会失落;从终点来寻求幸福,幸福才踏实。“事情的结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传道书7:8)“幸福地死去”远比“幸福地活着”更富于真理内涵和厚重价值。海子的“幸福地活着”,是脆弱短暂的,像闪电那样绚丽而飞逝,震撼人心却又倏忽渺茫;而北村的“美好地活着”、“幸福地死去”则展示出施与比接受更为有福,这种幸福不是闪电,而是从现在留存到永远,真实而永恒。
我们看到海子对幸福的憧憬和思考建立在对明天虚幻的期许梦想上。虽然在海子这首诗中“幸福”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另外还有“温暖”、“灿烂”等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形容词,以及大海、春、花等温暖的意象,但这首通篇表面洋溢欢愉气息的纯真之诗最后却如六月艳阳天里空降冰雪,对幸福的憧憬跌入深深不可言喻的悲哀。在海子看来,尘世的幸福原来是这样不可得,梦想破碎之后,只有将心锁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幻想中忧郁停笔。说明海子意识到自己当下的不幸,期望通过对未来的幸福想象来超越当下的不幸。然而,他这种对未来幸福的想象却暴露了未来的虚幻,在这种境况之下重新返回当下时,必然是一种深深的忧郁。而北村不憧憬明天的幸福,立志从今天、从现在起做清醒的人,因此,诗歌句句洋溢着清洁、温柔、舍己和慈爱,以及责任的勇敢承担。海子对幸福的憧憬带来的是破碎与忧郁,北村实实在在的耕耘得到的是坚实与平安。北村的“美好地生活”、“幸福地死去”,最终完成了海子诗中所没有完成的对幸福的圆满体认。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诗意、晓畅的笔调,纯真、忧郁的情愫,向我们咏唱了一首渴望尘世幸福而不可得的忧郁之歌;北村则以朴素、纯净的语言,温暖而深挚的情感,向我们抒写了追求尘世幸福而可得的平安之歌。海子的诗纯真得令人心动,忧郁得令人心痛;北村的诗则明净得令人心静,温暖得令人神往。
“幸福”作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一直是哲学上的核心概念,哲学家、诗人殚精竭虑地想要论证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获得。然而,幸福是短暂的,痛苦和不幸却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勇于承担这种痛苦,乃是哲学和宗教指示给我们的接近幸福的路径。
海子走的是一条哲学的接近幸福的路径。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5岁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大,19岁毕业分配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少年天才,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却没有使海子闯进光辉灿烂的前程。出身贫寒的海子,过早领悟了父母的辛酸和生活的艰辛。在选择了诗歌后,又接受了诗歌和哲学的忧郁品格,生活的拮据和四次恋爱的失败也都强化了他诗里诗外的忧郁气质。但海子又是一个满怀赤子之心的天真诗人,对亲人,对朋友,对麦子,对土地,对天空,对大海,充满了赤诚的爱,这又使得他的忧郁有一种纯真、甜美、高贵的意味。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那年他不到25岁。1989年3月,他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也就是说,海子对幸福的哲学探索最终无法完成对痛苦命运的勇敢承担而归于破灭。诗人西川说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1]但海子这位写过《天堂弥赛亚》的诗人,“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1]海子自杀时身边带有四本书,其中有《新旧约全书》,但诗人的灵魂并没有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而在幸福破灭之后选择了归于尘土、逃避尘世作为生之解脱,他的死并不是另一种飞翔,而是令人惋惜的沉没。
北村,1965年生于福建长汀,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福建文学》编辑,后成为自由写作者。对于幸福的思考,对痛苦命运的承担,北村走的是宗教这一路径。北村的《活着》写于1996年11月29日,那一年他31岁,三十而立,并且距离1992年3月10日他受洗皈依耶稣已有四年多。恰恰是以信仰作为心灵的磐石根基,北村坚实地完成了对命运的勇敢承担,从而对人类幸福图景的描绘不再是苍白无力,而是厚重圣洁。诗歌的生命取决于诗人内在的生命,北村信主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当他神圣的形象破碎之后/神的脸从后面浮现出来/这就是诗人的一生/。……/诗使白天明亮/夜晚变黑/有时诗会摘下眼睛/让我佩带看见/另一个自然的天空/我熟悉的人都在飞来飞去/他们的脸上没有痛苦/只有信仰和雪白的表情/。(《一首诗》)在信仰中被洗净、浇灌的灵魂使北村在《活着》中流淌了一种更为真实、清洁、阔大与平安的爱,虽然他所有语词的运用都是平实、简单的,但诗的意义却是深广、多层次、凝练而又有密度的。
从海子到北村,从1989到1996,时光并没有逝去很多,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两种对幸福咏唱之歌里的忧伤与平安,以及达到幸福两种路径中的幻灭与坚实。海子的诗代表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精神追求,即自我精神之纯洁追求的飘渺,于是海子自杀了;而北村的诗代表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渴慕,即高于自我之上的精神之纯洁追求的坚实,于是北村获得了心灵的安息。
诗歌评论家刘苏认为:“诗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诗歌,不管它技术如何高超,语言如何创新,形式如何流变……生命的宏丽、完美、崇高——即人在朝圣的天路历程中所展示的真、善、美、爱、自由、解放等终极意义上的灵魂之大美,一言以蔽之,即诗歌在文化意义及神性原则上的精神向度。”[2]当纯真的诗人找不到生命的归宿时,海子发出的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挚诚的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时,北村流出的是:“美好地生活/幸福地死去/。”
一首诗歌真正的成熟是心灵的成熟,因此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远不是一首成熟之作,它恰恰是一个赤子踮着足尖追逐幸福却又幻灭的绚丽的梦;诗歌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心灵的自由,海子的这首诗也远不是一首自由的歌,它是海子的心被生的疲倦所捆绑无法得到释放的悲哀的挽歌。而北村的《活着》则表现了一种成熟与自由,北村关注的是终极的价值,他的诗有一种空灵的境界和氛围,却又没有对境界和氛围的刻意营造,他只是用非常平实而朴素的语言叙述,然而这才是精神的真正空灵,乃是精神在净化超越之后的成熟、自由之灵。
[1]西川.关于海子的死[EB/OL].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641948&PostID=11205359.
[2]刘苏.贫困时代的诗人[J].中国诗刊,2006(1).
Today versus Tomorrow,or Melancholy versus Peace——A comparison of the profiles of“Happiness”in Haizi's and Beicun's Poems
MA Yu-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China)
Haizi's Facing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 is a melancholy poem for yearned while unobtainable earthly life happiness, while Beicun's Living is a peaceful poem for yearned and acquirable happiness.In comparison of the happiness depicted in the poems,many differences may be found:in the former,happiness starts from tomorrow and imagination,in the latter it starts from today and cultivation;in one happiness is expressed with cowardice and contradiction,in the other with courage and harmony;for one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to be loved and to live,for the other it is to love and to die;thus for Haizi the end of happiness is breaking melancholy,for Beicun it is solid peace.Haizi's approach to happiness is philosophical,while Beicun's is religious.It is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hat create the melancholy and visionary elegy to happiness,and also the concrete and peaceful song to happiness.
Haizi;Beicun;happiness;melancholy;peace
I207.22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2.018
1674-8107(2012)02-0110-05
2011-12-10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光与盐’、‘安静’文学——北村神性小说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0WX15);井冈山大学2011年科研基金项目“北村神性写作研究”(项目编号:JRB11003)。
马玉红(1968-),女,河南淅川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刘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