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伟,朱孔来,郭春燕
(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的协调度及评价体系研究
梁 伟,朱孔来,郭春燕
(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首先构建了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的生态经济水平进行测度,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计算得到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得分,根据生态经济和区域竞争力发展水平对两者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结果表明,2000-2006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度逐步上升,尤其是2000-2002年间协调度快速上升,2003-2006年间平稳上升,2006-2009年间不升反降,有下滑趋势,应引起警惕。
区域竞争力;生态经济;协调度;山东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思考,20世纪发达国家发生了几次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更是让我们重新思考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对人类最为有利,于是生态经济的理念开始孕育传播。生态经济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生态学会(ISEE)创立了生态经济学。1980年著名的经济学家许涤新发起召开了中国首次生态经济座谈会,揭开了中国创建生态经济学的序幕。[1]
关于生态经济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德昌提出的,他将生态经济定义为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通过技术中介以及人类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价值增殖和信息传递的结构单元和复合系统。[2]对于区域竞争力,其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来源于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区域竞争力评价中社会经济指标占据很大比例,所以,通过分析生态经济水平和区域竞争力的协调度可以度量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进而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虽然早在2003年山东省政府已经意识到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众多措施以确保生态省建设的顺利推进,但是我们仍无法回答以下问题:这几年生态省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山东省生态经济到底达到何种水平?目前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与区域竞争力是否达到协调发展水平?所以,对目前山东省的生态经济水平、山东省的区域竞争力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的量化评价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首先对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以及区域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根据所得数据研究两者发展的协调度,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细致分析。
国际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常用的评价指数有ESI(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3-5]和EPI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6-7],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生态经济竞争力水平,我们加入了度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构建了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数据跨度为2000-2009年,本文数据来源为2000-2009年间的《山东统计年鉴》。
表1 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综合赋权法。考虑到由各指标的客观评价值构建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尽量剔除各指标权重计算的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本报告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考虑到文章篇幅的原因以及熵权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比较广泛,此处对熵权法的基本原理不再赘述。
依据熵权法,可得2000-2009年山东省生态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09年山东省生态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各年得分,做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经济竞争力得分
由图1可以看到整体的趋势是向好的,说明山东省整体生态经济形式趋于好转,但是也应看到2004、2005两年得分下降,2006年又转头向上,2009年的得分相较2008年又有轻微的下降,说明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一般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8]为了弥补该不足,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中涵盖了反映环境、资源、污染治理等指标,同时,为了尽量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和决定因素,我们在设计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时,还吸纳包括IMD、WEF在内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根据以上分析,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所选指标要能够获取山东省2000-2009年间各年份的数据,原始数据可向作者索取),我们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竞争力、宏观经济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竞争力和财政-金融保险竞争力的山东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变量层,如表3所示,目标层为“区域竞争力”,但没有在表中展现。
表3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竞争力城市化发展水平竞争力产业化发展水平竞争力统一供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人均燃气供应量(立方米)人均集中供热面积(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城镇居民现住房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6 4 10财政|金融保险竞争力财政竞争力金融保险竞争力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元)人均存款余额(元)人均贷款余额(元)人均保险费收入(元) 2 3 5
测度区域竞争力的方法我们依然选择熵权法,依据该方法计算山东省2000-2009年间的区域竞争力得分如表4所示。
表4 山东省区域竞争力综合得分
将2000-2009山东省区域竞争力、生态经济得分一起展示如图2所示。
图2 山东省2000-2009区域竞争力、生态经济发展水平
由图2可知,2000-2009年间生态经济整体得分的增长趋势明显要慢于区域整体竞争力得分,反映出生态经济和区域竞争力直接的协调发展程度仍需提高,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将在本报告的第三部分详细阐述。图2也意味着山东省应该继续加强生态省、生态城市的建设,努力提高生态经济水平。
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处在不断调整中。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是衡量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环境状况与区域竞争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因此,此处强调的协调度就是定量描述某个区域在—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水平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耦合程度。
如前所述,本报告已经采用嫡值法分别确定了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竞争力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山东省生态经济、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对生态经济和区域竞争力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我们以f(X)、g(Y)分别表示生态经济、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该得分我们在前面已经通过计算得到,如表5所示。
表5 2000-2009生态经济、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要达到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f(X)和g(Y)的离差系数越小越好,而使其离差系数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C′越大越好,C′由式(1)可得:
根据上述充要条件,为了使计算出的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参考前人研究经验,我们给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C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取k≥2。
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度反映了在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f(X)与g(Y)之和一定),为使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即f(X)与g(Y)之积)最大,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不难证明,0≤C≤1,这样可使协调度C在0-1之间取值,最大为1即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处于最佳协调状态,协调度C越小,则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越不协调。协调度类型的划分标准如表6所示。
表6 协调度类型的划分标准表
根据表5中提供的数据,依据前述方法,计算可得,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其中的参数k取值为3,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图3展示了2000-2009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趋势,由表7和图3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度逐步上升,尤其是2000-2002年间协调度快速上升,2003-2006年间平稳上升,2006-2009年间不升反降,有下滑趋势,应引起警惕。虽然这10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逐年递增,生态经济竞争力整体上也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是可以看到虽然两者整体上都呈增加的趋势,但是生态经济竞争力在2006年以后由领先变为滞后于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水平,表明经济增长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是过快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环境负担的急剧增加,环境负荷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收效甚微,致使生态经济竞争力表现落后于区域整体竞争力。
图3 2000-2009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度
协调度反映的只是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而对整个区域来说,却难以反映出区域的整体发展实力状况,即本区域是处于高水平协调发展,还是低水平协调发展。比如,同样两个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良好的区域,可能一个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高水平协调状态,而另一个可能正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低水平协调状态。基于此,有必要引入协调发展水平:
其中,D为协调发展水平,T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反映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T的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
其中,α、β为待定权数。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故α、β的取值相同,均设定为0.5。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T∈(0,1),这样可保证D∈(0,1),以便于衡量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协调发展水平是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它揭示出系统当时的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其度量标准参考廖重斌的文章[9],最终得到山东省2000-2009协调发展水平如表8所示。
表8 山东省2000-2009协调发展水平
为了便于对比,把计算所得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显示于图4。
图4 山东省2000-2009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
由图4可知,2000-2009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08、2009两年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从整体来看,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可以把这10年划分为3个阶段:
(1)2000-2001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山东省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2001年开始,山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这是2000-2002年间协调发展水平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002-2006年是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投入大幅增加,这也使得2002-2006年第二阶段的协调发展水平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十五”期间山东环境保护的资金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77%,是1950年至1997年环境投入总和的2倍左右。2001年山东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了《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2003年8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山东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并制定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以及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大力实施,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的方向发展。2005年协调发展水平达到初级协调发展水平。
(3)2007-2009年是第三阶段。从2007年开始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入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该阶段环保投入持续增加,省级环保资金大幅增长,2007年省政府安排省级环保资金7.2亿元,比2006年增加2.99亿元,增幅达到71%。不断加强全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经省政府批准,省环保局印发了《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启动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细则》的编制工作。[10]2008年,全省省控60条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与200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19.4%和34.0%,水质明显改善。[11]2009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18 097个,其中省级审批747个。严格环境准入,2009年省级环保部门拒批或暂缓审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31个,对3个县(市、区)和2个流域实施了区域限批。[12]
通过综合治理,目前,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水平表现良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隐含的危机和不足,具体分析这10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等级”,会发现2000-2006年间生态经济竞争力的表现好于区域整体竞争力,2007-2009年间生态经济竞争力的表现落后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生态经济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与区域竞争力不匹配的势头,这个现象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进一步增加环境的负担,致使初有成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功亏一篑。
本文首先构建了生态经济水平和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山东省2000-2009年间的生态经济水平和区域竞争力进行了量化,根据量化结果计算了山东省2000-2009年间生态经济水平和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00-2009年间山东省区域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08、2009两年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证明山东省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当然,仍应加强对个别区域、个别行业污染问题的监督治理,因为如果单看协调度,会发现协调度在2006-2009年间不升反降,有下滑趋势,应引起警惕。
[1]王书华.区域生态经济——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陈德昌.生态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Sands GR,Podmore TH.A generalize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J].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2000,79(1):29-41.
[4]Liu KFR.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nd fuzzy logic[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39(5):721-736.
[5]Siche JR,Agostinho F,Ortega E,et al.Sustainability of nations by indices: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emergy performance ind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4):628-637.
[6]Fare R,Grosskopf S,Hernandez-Sancho F.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index number approach[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4):343-352.
[7]Perotto E,Canziani R,Marchesi R,et al.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n EMS context:a case stud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4):517-530.
[8]张新营,韩良,佟连军.吉林省生态经济区竞争力评价[J].地理研究,2005,24(6):975-981.
[9]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10]2007年山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0L].(2008-06-06)[2011-7-20].http://www.sdein.gov.cn/art/2008/6/ 6/art_140_127164.html.
[11]2008年山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0L].(2009-06-09)[2011-7-20].http://www.sdein.gov.cn/art/2009/6/ 9/art_140_127166.html.
[12]2009年山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0L].(2010-08-17)[2011-7-20].http://www.sdein.gov.cn/art/2010/8/ 17/art_140_239079.html.
F127
A
1671-3842(2012)01-0085-06
2011-09-28
梁伟(1979-),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评价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09BJGJ17);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生态环境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2010LC26)、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度及评价体系研究”(KT1042)。
责任编辑:贾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