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上海 200020)
人力资本全球流动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困顿
夏雪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上海 200020)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尤其是那些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人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过度教育、待遇不平等、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了本国高技术人才外流,而发达国家通过资金、科研环境、政策等吸引发展中国家成熟的科技人才。人才外流一方面减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支持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才回流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加快发展速度。因此,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柄“双刃剑”,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
全球化;人力资本;发展中国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成为决定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资源。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就是那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经济发展理论强调资本缺口和外汇缺口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这两种缺陷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动员国内储蓄等得到弥补。而人才的短缺、优秀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时代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致命因素之一。[1]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曾说,美国将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争取吸引和留住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对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才外流的速度大于人才回流的速度,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增强了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一定意义上也就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因此,有人建议应该把人才外流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来考量。
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人口流动,就如同戴维.赫尔德指出的那样: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全球化形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全球化飞速发展的80年代,国际移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国际移民的规模加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冷战结束、海湾危机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显示了世界各地民族和种族冲突不断,一方面也显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逐渐形成,这使得许多国家的人口动荡不安,国际移民活动异常活跃。研究表明,1990年全球移民总量为1.2亿,而这一数字在1965年是7 500万。[2]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的10年间,移民人数平均年增600万,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3]联合国《2010年世界移民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移民在1.5亿,2010年达到2.14亿,如果移民人口保持前20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5亿。①参见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http://www.iom.int/jahia/jsp/index.jsp。
其次,移民主体多元化。国际移民总量增长的同时,移民主体也向多样化发展。国际移民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移居者移民,即迁移到他国常住。这类移民一般以家庭团聚式移民为主;二是工作移民,这类移民通常在接纳国有明确的居住期限,属于短期打工或季节性移民;三是技术移民,这是目前各个国家最为重视的一类移民群体,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术并有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等。
再次,欧美地区仍旧是移民热点区域。2010年数据显示,移入高收入国家的移民比例从1990年的43%上升到57%。①参见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http://www.iom.int/jahia/jsp/index.jsp。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传统的移民国家,1840-1930年大约有5 200万人从欧洲迁移至此。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减缓了移民浪潮,但是二战后又有所加速。研究表明,1990-2000年美国居民人口增长3.25亿,超过了加拿大的总人口数,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长来自合法和非法移民,[4]移民的净迁入量越来越成为其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联合国2010年世界移民报告数据(如表1)显示,2005-2010年,全球人口流动数量超过2.1亿,而欧洲、美洲移(入)民人口占到同一时期全世界移民量的60%以上,其中,仅移入欧洲的人口即占同期全世界移民总量的36%。
表1 2005-2010年移(入)民增长率:移民量及其占2010年本地区总人口数比例
第四,女性移民尤其是女性自主移民数目增多,成为当代移民的一个新趋势。传统的国际移民模式一般是以男性为主,女性留在家中照顾老小,或等待男性移民在他国定居之后,作为亲属移入他国。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女性移民成为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数据显示,在全球1.9亿跨国移民中,女性移民有9 500万,占总移民人口的近一半。[5]相关数据也显示,女性移民在移民总量中的比重也不是微不足道的。比如,2005年,菲律宾的移民65%为女性,斯里兰卡的外出移民中女性比例为67%,印度尼西亚则高达79%。在非洲,尽管女性移民未占到移民总数的一半,但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42%上升到2005年的47%。②参见《联合国世界人口报告》,2006,http://www.un.org.1995年,全部国际移民中妇女约占48%,在1/4的迁入国中,女性移民的总数甚至已经超过男性移民。[6]见表2所示。
表2 2010年女性移(入)民占世界移民总量的比例
表2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各区域移民中,女性移民均占较大比例。2010年联合国世界移民报告称,以前,女性移民总被认为是附属的,他们对移民国经济和社会做的贡献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当前,更多的女性不仅作为亲属或难民移民,其移民动机不仅是婚姻和家庭关系所致,女性自主移民人数不断增加。女性移民在经济、社会中所做的贡献正在被认可。
第五,非法移民数量持续上升。虽然国际移民中大多数都是合法的,但估计也未必精确。由于各种原因,关于非法移民的统计往往不十分准确,虽然经济危机使得非法移民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专家还是认为非法移民的数量近年来仍旧处于增长势头。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合法途径已经不能满足移民需求;其次,全球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从长远看也还在助长非法移民数量;第三,合法进入、非法驻留也是导致非法移民数量上升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一直存在的国际人口交易,所有这些都是导致非法移民数量不断上升的原因。
总体而言,当前经济危机减缓了一些区域的移民速度,但专家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工作机会的增多,移民速度会随之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的相对快速发展令人瞩目。虽然学界对于“新兴经济体”等问题尚无明确界定,但一般认为,20国集团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而印度、中国正是其中重要的国家。关于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的原因,学界有着众多的分析,通常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在线交流中称:“其实,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教育。”①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ingtai/2011zlft/wzzb2011.htm。实际上是指出了中国崛起过程中人才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曾讲过,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的移民和人才。
就中国而言,国家为了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12月,1949年以来第一次以人才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研究部署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会议还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即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此后,一系列针对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技能人才、农村人才等的政策陆续出台,还专门制定了有关人才市场的各类政策。据统计,北京2008年人才贡献率为35%。[7]根据江苏省发布的人才统计公报,2009年全省人才贡献率达26.2%。②《江苏在全国首发人才统计公报,人才贡献率达26.2%》,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9610。我们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开发行为日趋国际化,政策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留学生、华人、国外人才在国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外国人才规模达每年22万人,外国人才来源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中国人才政策的新进展》,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rcbg/900521.htm。中国正在成为“引智”大国,这也将对其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印度的人才流动历史也很久远。印度人比较认同西方式的价值观,认为人的自由流动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他们也认为那些前往西方国家的人才对印度的贡献更大。许多印度知识精英在海外功成名就之后,会衣锦还乡,把资金、先进的知识和信息,以及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经验乃至许多产品的专利权都带回印度,他们的这些举动成为促进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显见的例子就是印度软件公司目前所承揽的大部分外包合同都是由海外印度人引进来的。印度精英在美国的成就,也极大地改善了印度人在西方的形象。④《印度坦然面对人才外流》,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07/30/1862478_0.shtml。2003年以来,“印度人才开始回流”已经多次成为印度和美国主流报纸的标题。印度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印度总体上落后,无法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这些人大量流动到欧美等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位记者甚至发出“美国从印度进口的最值钱的东西是智力”的感慨。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国内改革取得了成效,政府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尤其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那些当年怀着梦想到国外淘金的印度人,开始带着美元、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回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等科技中心。他们说,“我们不能一辈子给美国人打工,我们要自己创业。而印度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我们回国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转引自《印度人才强国战略:敞开大门吸引“海归”》,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464063.htm。。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的软件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人力资本全球流动的双向性,使得新兴经济体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政策,吸引本国流出人才回流,吸引外国专业技术人才流入,为本国经济崛起做贡献。
联合国开发署曾经统计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专业人才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外流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约有一半以上的哲学博士、技术人员、医生等移居美国、英国等地。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印度高科技人员外流达30多万人,1990年,印度在国外谋生的科学家和熟练技术人员达到41万人,2000年则达到50万人。俄罗斯仅在1987-1994年的8年间,科技部门流失了140万名科技人才,占在册人员的三分之一。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也不容乐观,出国就业人数增长凶猛。[6]美国引进的人才中,1/3是华裔。发展中国家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第一,发达国家也面临人才危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2000年,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大约一半岗位空缺。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其中网络技术人才短缺尤为严重。美国微软公司和英国IDC市场调查公司的一项联合调查则显示,欧洲各国2001年短缺信息技术人才123万左右,致使许多项目无法实施。国际劳工局发表的一份报告则称,欧洲国家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因缺少合格人才而损失1 060亿美元。①《发达国家争夺科技人才应引起重视》,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702.shtml。因此,发达国家除了采取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还利用资金、科研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吸引人才,这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发达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国内人才缺口,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吸引成熟人才。比如德国对赴德工作的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工作签证方面的方便。英国放宽向信息技术人才发放劳动许可证的限制,并拨专款用于增加一流科学家的工资。芬兰则降低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征税的最高税率。
第三,优厚的薪资和生活待遇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能够为人才提供比其他国家更好的薪资待遇以及更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因此,它们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吸引力。美国用它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从世界各国吸引高科技人才,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在体制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交流机会。他们对实验室和科技人员实行“松散式”管理模式,课题组长可以根据需要招聘外国专家。他们的人才激励政策导向明确,主要目标是把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到市场经济中去,积极倡导由论文导向转化为市场导向、由科技成果导向转化为经济效益导向。[9]
第四,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猎取”人才。跨国公司对人才的“掠夺”有些隐蔽,因为跨国公司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后,招聘当地公民进行培训,并根据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将其派往世界各地工作,或者就地培养人才进行技术开发和服务,所以,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的“人才猎头公司”。跨国公司以其优势条件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研发骨干,形成人才向跨国公司的单向流动,使发展中国家研发力量受损,而其研究积累也可能随着人才流动而被带入跨国公司,削弱了本国企业竞争力。进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人员很少返回原单位工作,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10]
第一,“过度教育”是人才外流的“推”力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缺乏活力,良好的工作机会有限,许多人才为了争取这些有限的机会,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程度,本来一个大学本科生就能够做好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个硕士或者博士的文凭才能够争取得到。这种过度教育增大了人力资本的风险和成本,造成了人才外流。[8]
第二,对归国人才与国内人才使用上的差异和不对称性是人才外流的“推”力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致力于吸引海外人才,并为此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但却未对国内人才机制进行相应改革,形成同等情况国内人才和归国人才的待遇差异,实际上是对国内人才的歧视,这样,在引进归国人才的同时,也“推”走了一批拥有类似技能的国内人才,实际上也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流失。[1]
第三,产权保护的缺失或不完善是人才外流的“推”力之一。在产权经济学中,当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或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时,就会发生“公共悲剧”,即公共产权总是会导致过高的消费和过低的投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公共产权保护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产权持有者担心其资本会被偷窃或剥夺,从而可能将其转移到产权制度保护较好的地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产权保护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也是影响人力资本流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1]
此外,本国的种族歧视、政治迫害、恶劣的工作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等都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推”力。那些经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性人才流失更加严重。比如,2000年,海地、牙买加和圭亚那等国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移居国外。印度移民有30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75%。[11]实际上,导致中国本国技术增长缓慢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这使中国的技术不得不依靠高科技产品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几年来,每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总是成为媒体追问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如果这方面的人才状况没有大的改观,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和大气候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涌现,技术发明大奖空缺很可能继续下去。①《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多大》,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40310/100455.shtml。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本。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因此,作为人力资本主要载体的人才,成为各国竞争能力的关键性资源。又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征,具有收益性,其投资需要索取最大的回报,所以,全球人力资本的流动以市场规律为基础,以利益机制为导向。经济全球化拓宽了人力资本流动的范围,加大了其选择空间。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放宽各种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纳专业化人力资本,成为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能够吸引一部分人力资本进入本地区创业;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加强,发展中国家本身的人力资本也会被大量吸引到发达国家,造成本土人力资本的流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双向”的,既有“外流”也有“内流”,可以使一些国家的过剩人力资本向其它国家流动。人力资本流动趋势不可遏制,发展中国家应当确立人力资本全球流动的战略,建立较好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出台吸引人力资本“回流”的政策等,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
[1]巴曙松.良禽择木而栖——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经济学解释[N].国际经贸消息,2000-11-17.
[2](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李明欢,等.专题探讨:国际移民: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J].东南学术,2005,(4).
[4]Joy Lee,Jack Martin,Stan Fogel.Immigrant Stock’s Share of U.S.Population Growth 1970-2004[M].Federation for American Immigration Reform,2005.
[5]李茂奇.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关注女性和青年移民[EB/OL].(2006-09-07)[2011-10-05].http://gb.cri.cn/1321/ 2006/09/07/1569@1208134_2.htm.
[6](澳)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J].凤兮,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3).
[7]李子君.北京设发展基金提高人才贡献率[N/OL].北京商报,(2010-08-03)[2011-10-0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03/01388409101.shtml.
[8]张志恒,周彬.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9).
[9]于海洋.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5,(6).
[10]吕萍.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人才安全问题[J].前沿,2005,(6).
[11]龙应贵.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状及中国对策[J].当代世界,2010,(8).
F240
A
1671-3842(2012)01-0080-05
2011-10-10
夏雪(1977-),女,山东临朐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贾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