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道德建设中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探讨

2012-12-23 12:28刘红彦
行政与法 2012年12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道德

□ 刘红彦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政治道德建设中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探讨

□ 刘红彦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和完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危机,迎接挑战。而加强政治道德建设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迫切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政治道德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治道德建设;政绩观;领导干部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必要性

政治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指政治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特定利益,在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有关政治主体、政治关系和政治实践等政治现象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原则和准则。在政治主体严格界定条件下,狭义的政治道德是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调整自己与国家、社会和广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和市场化进程所展现的发展与变迁、冲突与融合都充分说明,研究政治道德问题,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目前政治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强调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其具体内容体现在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这也是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重大核心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政治职责的道德规范

领导干部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相应的法律上的、道义上的、制度上的、职责上的义务。这种职责和义务在领导干部的工作中直接表现在其对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上。也就是说,每一个领导干部一旦进入某一个确定的领导角色后,必须同时接受党和国家对这一角色所赋予的职责 (权力与权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这种职责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阶段,如果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决策,国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实践证明:在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实践之间,人们对某一道德问题的关注愈切,恰恰反映着社会对该道德观念的需求愈强,也反映出该道德价值的社会匮乏程度愈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政治实践的道德要求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目前总体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发展呈现出不全面、不协调的特点,发展面临着两难困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上必须具有符合具体情况的执政为民的政绩价值取向,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从客观法则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决策。面对新世纪黄金发展机遇期,领导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把对政绩观的认识上升到道德层面,从道德高度自觉保持科学、谨慎、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一支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推动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而首要的政治道德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政绩观。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道德要求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清醒地认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条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问题,领导干部受人民群众之托,服务于人民,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行使权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人民群众对其政治道德的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服务就是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终身使命,而这种使命在工作中就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为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地区的发展,也关系到领导干部政治行为、行政行为和生活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关系的重组,在社会体制缝隙中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因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产生了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他们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缺乏应有的政绩观,不仅导致权力滥用,而且使执政党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既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更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素质。如果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跟不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变得空洞无物。所以,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以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基础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政绩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就会追求什么样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地区的发展,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顺利发展,因此,为政之首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领导干部对于政绩观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首先,注重单方面发展,忽视全方面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急速跃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极大提高,无不与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相关。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进而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经济决定一切,经济衡量一切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经济领域中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行政过度干预经济等都说明“经济是一切活动的风向标”的观点是绝对化、片面化的,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其次,过分注重数字政绩,忽视效益政绩。长期以来,审查、考核、任免领导干部的标准集中在领导干部具体做了什么事,干了哪些突出的项目等数字政绩上。这种评价工作业绩的方式使很多领导干部只注重具体工作的量,而不注重具体工作的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重数字政绩而不是效益政绩。数字政绩是领导干部政绩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领导干部注重数字政绩是必要的,但仅仅依靠数字、信任数字就能证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也是片面的,而且认为社会发展最终只能体现在数字上的发展理念更是错误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确要求我们关注数字,但市场经济更启示我们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社会事业、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其成效难以很快显现,但这些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数字政绩虽能说明领导干部确实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但这些工作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赞成、拥护和满意是更为重要的,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第三,过分注重“上面”的态度与评价,忽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因此,领导干部的工作必须体现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上。但实践中有些领导干部只关心上级对于自己政绩的考核与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职位的变化,所以,为了个人的仕途,他们往往不计施政成本,不顾地方实际情况,不惜牺牲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大兴土木,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二)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客观方面存在制度上的、体制上的原因。一是制度惯性、制度惰性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使很多人包括领导干部都认识到了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就是财富的增加,物质的满足,没有深入思考社会发展是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带有明显制度惯性、制度惰性的思维方式使部分领导干部仅仅强调经济这个子系统的发展,忽略或减弱了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不但影响了经济子系统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领导干部抓经济建设本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当务之急的大事,但不能顾此失彼,忽略社会整体的综合发展。二是僵化的体制因素使领导干部过分突出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诚然,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经济发展,但这种过分强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使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国家综合国力发展问题上,对待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上,对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上,都以各种各样的经济指标作为执行政策的首要前提,对于他们来讲,经济指标的实现就是其政绩的完成和实现。

其次,在主观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责任上的原因。一是领导干部对政绩观的片面认识。个别领导干部在自己任职期内,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考虑,盲目投资,搞一些浪费社会资源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仅给后任领导和地方群众留下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发展隐患,而且偏离了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的正确轨道。作为一个部门、一个组织、一个地方的权力行使者,领导干部的想法、观念、态度以及实际行为对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其政绩中最重要的,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社会财富的积累;没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就没有社会进步。但领导干部也应当看到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大工程,社会进步也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单方面的发展就能实现的。社会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能简单地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领导干部不能只凭主观热情和意志谋求发展,否则,不仅会破坏经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也会阻碍社会和国家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在领导干部实施政绩观的责任上存在着简单化思想。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过分看重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好,政绩就好;经济效果不好,政绩就不好。这种简单化的政绩观容易使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抓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使经济建设与社会整体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况,这种政绩观培养出来的领导干部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满足,无法担负起领导职责,难以实现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对策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面临着新世纪不可多得的重要发展机遇,如何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坚强、团结、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干部队伍能否具有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些基本要求正是现阶段我国政治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政绩观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从宏观上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治道德不同于一般道德,它是政治主体用来调整政治关系,规定政治行为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政治道德建设关注的是领导干部如何通过政治道德功能有效实现自我整合和社会整合,以达到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的发展。

首先,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要解决执政过程中公共权力私有化与商品化问题。如果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的发展观,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没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视手中的公共权力为个人的权力,将公共权力作为私有财产而依个人的利益和意志随意支配,其后果必然是滋生腐败现象,导致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损,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这样的领导干部,既要加强前提预防,即强化和提高其政治道德水平,认清作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重任,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法律上的、道义上的、制度上的、职责上的义务,更要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同时又要进行后置约束,即对那些搞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领导干部给以相应的教育和处罚,这种教育和处罚也是政治道德建设应具有的作用。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即从道德层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比单纯依靠政治权力和法律制度更能有效地约束领导干部的公共权力使用问题。

其次,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正确解决公共权力平庸化问题。公共权力是最重要的政治资源,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因此,创造性地行使权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这是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反,领导干部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公共权力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同样会违背政治道德建设的要求。

(二)从微观上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

领导干部既是群体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是群体意志的体现者,也是群众活动的组织者,他们要对社会上的人、财、物进行全面领导、管理、协调和服务。由于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其本身的道德取向和实际道德表现就具有了导向作用。一方面,人们从其道德言论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又从其道德行为中判断善恶是非。因此,政治道德建设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核心就是正确的政绩观。

首先,加大对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科学评价力度,使受控范围内的非理性道德行为与受到评价的非道德行为趋于相等,这样,政治功利主义活动就会减少,同时还会加强领导干部在政治道德方面的自觉控制,这种控制开始由外部监督约束来实现,随着自我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不断提高,经过长期的内化过程可以上升到道德自觉。这样,就能够真正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水平,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持久地发挥效用。

其次,加大对领导干部政绩观政治责任的考核力度,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投机取巧等片面的政治责任观念。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就是领导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标准。

最后,加大力度宣传优秀领导干部在树立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原则的政治实践中的表率作用,改变过去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离的做法,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使尽道德义务的领导干部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反之,会受到谴责和处罚。

总之,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上,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领导干部在发展中的一切决策均要以人民是否受益、能否获利为原则,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解群众之所难。把评价自己政绩的权力交给人民,让真正有政绩的领导干部得到褒奖,使虚假的政绩无栖身之所。

[1]黄颂.论政治发展中的政治道德建构[J].求实,2002,(02).

[2]吴大英,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张蕾.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政绩观的建构[J].理论导刊,2010,(08).

(责任编辑:高 静)

On the View of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oral

Liu Hongyan

Contemporary China is undergoing the great historical period of modernization,China '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must b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order to succeed;the party must strengthen oneself construction,improve and perfect the leading level and ruling ability,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and meet the challenge.And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Therefore,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through polit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guiding leading cadres to establish correct achievement view.

political moral;achievements view;leading cadres

D648.1

A

1007-8207(2012)12-0096-04

2012-10-20

刘红彦 (1970—),女,吉林省吉林人,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道德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绩”何以成“政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正确对待政绩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