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路径探索
——以崇州市为例

2012-12-23 11:48中共崇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党政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崇州县域文化产业

中共崇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路径探索
——以崇州市为例

中共崇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现实而言,县域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崇州,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素有“蜀中之蜀”之美誉。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崇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但总体来说,与成都周边区市县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急需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增长空间。

县域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就成为各地的一项重大任务。

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并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 GDP年均增速近5%。正因为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其产品与服务也日益成为现代消费热点,所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县域经济而言,广大的农村市场容量巨大,消费需求稳步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已成为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来源。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现实而言,县域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急需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增长空间。

一、崇州文化资源与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资源

崇州,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素有“蜀中之蜀”之美誉。3000年的厚重历史,孕育了她辉煌灿烂的文化,优美卓绝的自然风光,塑造了她独具魅力的景观。1991年,崇阳镇被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国务院又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殊荣授予崇州,这些名片无疑是对崇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肯定。

1.大量富含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自然资源看,崇州是龙门山旅游发展带核心区,也是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而地处北纬30度的绝佳位置,造就了凤栖山、九龙沟、鸡冠山、西山等景观区和高山湖泊、竹海温泉、雪山云海、瀑布群等独特景观;地处浅丘的无根山区,绵延数十公里,常年花团锦簇,是春游赏花踏青、夏秋品果休闲的好去处;发源于崇州的文井江水水质清冽、富含有益微矿,江水穿崇州城区而过,两岸的滨河长廊成为新的风景。

人文景观有古寺、古池、古祠、古镇。街子光严禅院古寺,始建于隋,常年掩映在凤栖山翠峰环抱之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罨画池,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成于宋代。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是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国家AAAA级旅游区街子古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古镇既得山水之秀,又有人文气象,彰显出特有的淳朴与古雅。

2.丰富的可记载的历史文化资源

崇州有众多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众多。有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宝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竹、双河古城遗址;有川西园林建筑艺术传世精品——罨画池,全国除浙江沈园外的陆游专祠——陆游祠,四川省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庙之一——州文庙,三者三位一体,是崇州绝佳的文化展示;有堪称清代社会缩影的三大古镇:街子、元通、怀远;还有融佛教、明代皇家文化于一体,誉为“西川第一天”的光严禅院等。还有常璩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

3.较为开放开明的现代文化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崇州逐步形成了较为开放开明的现代文化。开放文化体现在崇州知名度和美誉度正逐年提升,开明文化体现在对各种价值观均有相对包容的良好环境,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崇州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的“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资源。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崇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一点突破、两翼齐飞、统筹推进”发展战略和“两区一带一高地”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街子为重点的北部崇州产业带;以羊马为重点的生态新城城市发展走廊;以罨画池为重点的崇阳历史文化片区。同时,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市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打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强化崇州文化旅游的营销手段,使崇州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的突破。

1.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崇州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产业发展原则,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手段,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良性发展机制,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立了包括羊马新城管委会、花果山观光农业管委会、桤泉现代农业管委会、白塔湖旅游开发指挥部、北部崇州管委会等文化旅游开发指挥部,同时成立了城投公司、蜀投公司、兴蜀公司、琉璃公司等一批国有投资公司协助管委会开发融资,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

2.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崇州文化旅游资源

以项目为依托,崇州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整合。一批项目快速推进:街子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元通、怀远综合打造项目启动;白塔湖度假区体育公园休闲运动旅游项目启动;桤泉高新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加快发展;羊马湿地公园、嘉裕国际会议中心和羊马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崇州文化产业开发步入“升级时代”。

3.举办特色庆典活动,提升城市魅力

近年来,崇州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带动了城市的知名度及文化、旅游、房地产等关联产业发展。

一是以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休闲产业带形成。按照“大型赛事+常年活动”的思路。崇州市相继在文井江举办了“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站比赛”、“迎奥运·创冬泳吉尼斯活动”、“中国成都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沙滩排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特色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现了文井江的资源优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凸显:文井江畔成为外地市民露天茶馆,沿线的餐饮业以30%的速度递增。

二是以民俗特色活动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2006年,首届西川圣水节暨街子古镇开街仪式在街子举行。“泼水祈福”等极富川西特色的民俗活动受到游客热捧,街子名小吃——汤麻饼被抢购一空,宾馆、酒楼、农家乐的业务排到过年;以旅游地产为主的“青城神韵”楼盘,售房速度陡增10%。200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在崇州设立,上千名中外艺术家把滨河路变成欢乐的海洋。来自市内外的游客在充分享受非遗盛宴的同时,崇州的地方名小吃、名特产也借机销往各地,直接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三是以大型会议会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2007年,以“摄影为城市按动快门”为主题的第五届城市摄影大会为崇州成功搭建一个外宣平台。共有来自美、日、韩、新加坡等国及国内各大城市的500余名中外摄影名家及百余个摄影社团参加盛会。大会不仅引起了电视和平面媒体的关注,更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的报导,网上相关报导一度飙升到300万条。摄影家们通过手中的相机和网络博客等将“魅力崇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四是利用灾后对口援建,推动区域合作,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5.12汶川地震后,崇州市利用重庆对口援建的契机,与重庆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持合作协议》,形成了在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宣传促销和信息沟通等方面的“4+1”对口合作工作思路。成功开展了“川渝亲上亲,周末大串门”城际旅游互动活动。参加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中国 (郑州)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会,在2009年举办的中国西部博览会上签订近4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市场充分拓展。

二、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崇州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与成都周边区市县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战略是在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总体发展目标,长远谋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的长远构想。它相对总体发展目标而言,是次一级的目标,换句话说,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目前,崇州虽然对文化产业制定了较为长远的总体发展目标,对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有一些零散的发展构想和开发利用举措,但思想上还并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也尚未形成。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虽然近年来崇州非常重视产业发展,但其理解的“产业”实质是工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虽说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文化产业的理念和内容,但这并不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对经济具有巨大贡献率的“文化产业”。二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经济效益认识不够。文化竞争力是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任何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活跃的“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都必须与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今天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社会总体结构及消费方式相联系。所以,一切传统的文化资源要想在今天发挥作用,都要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这种“现代的转换”就是文化产业化,就是要把完全的公益性文化,部分地转变为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各个要素和重要环节中实现经济效益。

(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

文化资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文化资源就是县域拥有的自然文化景观,隐性文化资源就是文化的精神内容以及最重要的资源——创意。县域目前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显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数量很有限,质量不够高。二是对隐性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利用程度较低,也就是说对文化精神内容特别是文化创意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没有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循环上升态势。

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崇州对外开放力度还不够。文化产业最需要对外开放“阳光”的培育和滋润,虽然投资环境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吸纳能力虽逐年提高,但与文化产业发展对全市开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同时,还没有形成较为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创意、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较多创新理念受尊重与关注的程度不高,对激发既有活力又有创造力的人群投身文化产品和服务显得较为疲软。

(三)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未完全建立

文化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从根本上来说,这需要良好、宽松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虽然崇州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但由于崇州经济发展都还处在“跳起摸高”、追赶跨越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力还不够,而创新的体制机制往往在经济富足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起来;再加上,我国人才,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才都向大城市流动,县域内人才匮乏,人才结构老龄化严重。有资料显示,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的年轻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高瞻远瞩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与时俱进、适度超前、抢占先机是当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秘密”。因此,在科学认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充分调研、深入挖掘县域文化资源,高瞻远瞩提出县域“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破解扩大内需的难题,创造更加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就成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

1.制定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要坚持“高端性、实用性、专业性”原则,避免走“小散乱”传统路子,实行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文化创意项目引领高端发展战略,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前端的创意、研发、设计等和后端的广告策划、宣传展示、交割交易、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有效推进文化产业高端化。

2.加强科学规划

地方县域一定要抓住“十二五”机遇,科学规划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等等。

3.实施战略举措

一是建立社会化体制。文化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是文化得以产业化、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应尽快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文化产业社会化体制。

二是加大准入开放力度。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是营造创新环境。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产品的丰盛前提是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对文化发展的过多“公婆式”管制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着力突破这一障碍,营造创新环境。

(二)破解县域文化资源丰富与产业化发展瓶颈之间的矛盾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大多数县域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县域经济比较落后,文化产业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县域文化资源丰富和产业化发展瓶颈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然而,随着文化产业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逐渐突破原有体制的障碍,紧随农村改革的推进并通过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文化产业下一轮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利用县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就成为现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要真正破解县域文化资源丰富与产业化发展瓶颈之间的矛盾,必须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区分,并重点对可资利用的经营性文化资源进行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深度开发利用。

1.利用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如何利用县域资源,使各种要素有效地融入文化创新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成功的县域比比皆是,如阳朔、凤凰、平遥这些古朴悠久的县城,利用迷人的风光、历史和文化,证明了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地方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也可以取得丰硕成果。在对比中小城镇与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蕴含着巨大生机的区域就像是分布在创意地图上的珠子,只要用文化创意的文脉加以串联,它们就足以绽放出让人惊叹的魅力。

2.统筹城乡,联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与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正在成为县域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突破口。应该说,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联动,是县域文化产业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将自身置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上进行的战略思考。目前,许多县域都在充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文化产品和高端服务业,并实实在在取得了成效。如果从文化产业发展范式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县域个性,打造特色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3.创建精品文化旅游村 (社区),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按照“文化为魂、新村为体、旅游主导、环境优美、农民富裕”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保护特色、功能配套、提升水平,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村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积极探索建设风貌突出、环境优美、生活文明、功能完备的文化旅游型新农村综合体,创建一批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以特色文化聚合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精品文化旅游村 (社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示范样本。例如,崇州桤泉镇群安村以突出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川西民居群落,打造以赏花品果、农事参与、川西民俗体验为特色的生态环境优美新村落。在做大做强千亩荷花、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三千产业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服务产业,以荷塘美食宴席、农家自酿红提葡萄酒、金银花茶饮为品牌,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一三融合、互动发展。

4.实施智资工程,加快文化产业转换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向市场推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创新的文化产品和高端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在现有较完善的硬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对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以“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加周到的服务”吸引社会资金或外资到县域发展文化产业。

(三)加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夯实基础、建立制度、鼓励创新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正确对待这一新兴产业,以“社会化”的体制机制激励激发相关人员投身文化产业,为“尊重创意、鼓励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1.健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构建文化服务体制

借助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和灾后重建以及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文史社科平台等为载体,完善现有文化设施的创意配套功能,挖掘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文化业等的潜在价值,培育和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文化服务体制。

2.建立科学有效、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3.广泛宣传,建立创新基金,有效鼓励创新

在战略规划、长远目标、实施步骤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愿创新、出创意、产成果的良好局面;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基金,建立完善职责分工合理、奖励明确有效的基金管理办法,力争有效鼓励激励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刘彦武】

G127.71

A

1008-9187-(2012)06-0119-05

四川省委党校2012年重点调研课题 (DY2012030)

课题组负责人:李正鹏,中共崇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成员:门秀琴 (执笔),中共崇州市委党校教育科科长;武素迁,中共崇州市委党校助讲;徐苑琳,中共崇州市委党校讲师,四川 崇州 611230。

猜你喜欢
崇州县域文化产业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县域经济提速
庚寅冬游崇州怀放翁
放翁逝世八百年崇州致祭有怀(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