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动力系统

2012-12-23 11:48赵秀华
党政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赵秀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动力系统

赵秀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支撑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系统是: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牵动力,和平发展的环境助动力,改革开放的现实推动力,理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以人为本的价值源动力。这一动力系统符合理论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根本原则,回答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什么为目标、依靠谁为主体、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动力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现。从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上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到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理论的发展关键在于动力,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动力系统,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觉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目标牵动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仅仅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有别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高纲领,既包含了立足现实的阶段目标追求,也包含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诉求。它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不仅在于其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要求,还在于它与共产主义理想紧密相联,能够始终激励着全国人民为之奋斗。任何企图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否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行为,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其结果要么脱离实际陷入空想,要么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牵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目标的前进注定是迷茫的,共产主义是中共最崇高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1〕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历程,之所以能够克服诸多困难取得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远大理想和当前任务紧密结合的,党成立后就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的近期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崇高追求,为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奋斗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之所以能够在诸如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超强的应对能力,归根结底在于党和人民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和实现这个理想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形式和任务不断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也相应改变,但党的性质不能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能变。”〔3〕只有坚持这个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着力点。理想的伟大不在于漫无目的空想,关键是付诸于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必须脚踏实地、紧扣现实。首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存在较大差距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4〕,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现阶段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其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条件,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根本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要消灭贫穷,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着眼于发展,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并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改造的最高目标,就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论构建的一个部分予以重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创造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环境助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世界文明并行的开放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是面向世界开放的体系,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时代背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早期成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环境支撑。

和平的时代背景,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主流,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离我们较远的地区冲突又不可能把我们卷进去。”〔7〕和平的国际环境,使我们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成为可能,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借鉴他国经验中的有益成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其理论来源是多元的,积极吸收借鉴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理论成果,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世界性。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8〕全世界发展成果成就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要发展和完善,必然要有开阔视域和世界眼光,不能因为社会制度不同,拒绝采纳他国有益经验,不能因为强调“中国化”而放弃吸收世界先进思想,而要博采世界范围内一切发展成果,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这样看来,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助动作用,不仅表现在为其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且还体现在对这个理论体系内容的直接补充上。

发展的时代主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物质基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彰显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紧迫性。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发展仍有很大空间。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三步目标仍未实现,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凸显等问题,成为继续发展的阻力,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这些问题。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在竞相发展,我们不发展就等于自取落后。欧美各国、日本等,原本就具有较我们更高的发展起点,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尚且千方百计谋发展,对于仍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诸多任务的我们,则更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9〕,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加生动的现实土壤。因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无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除了发展,我们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这是时代主题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这就是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基本前提。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力。

深化改革,解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先进理论源于进步实践。改革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但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在这个制度前提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所开创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现实沃土,这可以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部分内容的形成过程得到说明。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探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走了弯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冲破对“姓资姓社”的教条理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中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西方国家的发展逐渐进入瓶颈阶段,中国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胡锦涛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巨大勇气直面前进中的困难,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现实推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能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就不会形成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没有改革的继续推进,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扩大开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若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而不能使其流于僵化;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若要不断完善,就要保持开放,博采众长,认真汲取其他理论中的一切有益因素,而不能封闭保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12〕对内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因为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因为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拥抱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思想而日趋完善。

由此可见,改革因解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体制障碍而疏通了理论源泉的思想主流,开放则因汲取了其他思想的有益成果而开辟了理论丰富的诸多支流。没有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必然是无源之水;缺少后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必然是单调的、狭隘的。二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现实推动力。

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内在驱动力

理论的活力在于创新,更在于理论自身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13〕。我们既要遵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创造出新的理论来为当前的实践服务。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但并非有了实践创新就能自动完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理论主体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外在推动力和现实环境,那么,理论创新就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实践,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现有的理论也只能是死水一潭。

理论创新成果直接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14〕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直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问题”主义,是为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而产生的,作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5〕。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贫困”,于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进展10年左右的时候,苏东剧变前后的社会主义低潮使中共面临“执政合法性”的威胁,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凸显,中共带领人民以巨大的理论自觉和创新勇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现,其结果直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理论创新也永不能止步。

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本身就是它的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16〕理论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历史前提之上的理论发展。这个历史前提包括现实实践和已有理论两个方面,这里主要指它的理论前提。我们无法割断理论之间的联系,因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式发展必然会处处带着已有理论的烙印,必然会继承已有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只是这些因素是以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创新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内在驱动力。

五、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价值源动力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8〕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目标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以人为本”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概括起来,“以人为本”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最终目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体现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体现出人民利益的实现是理论发展的最后归宿。两个方面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价值源动力。

首先,以人为本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主体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作用在于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20〕。在当前的中国,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理论构建是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是理论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个保证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人民群众是理论之基础—实践的主体,同时,理论的归纳总结需要人民群众的主观努力。“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解决了理论发展的主体力量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价值源动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就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以人为本。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新的实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根本追求的事实,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必然是以人为本。没有“以人为本”这个目标,理论创新就会失去方向。所以,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使党的一切工作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带领人民立足“以人为本”,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中,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提供不竭智慧源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五个方面紧密联系,解决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什么为目标、依靠谁为主体、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问题,这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6〕〔7〕〔1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62,634,311,21.

〔2〕〔2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12〕〔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537,32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9〕〔10〕〔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0,11.

〔8〕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332.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14〕〔15〕〔1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6,26,12.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2.

D616

A

1008-9187-(2012)06-001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与逻辑建构研究”(12CKS010)

赵秀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刘 明】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