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 英,李玉静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文明
□ 阎 英,李玉静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表现出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力,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加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而其实质则是利益的扩张。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是我们在文化发展中既顺应文化融合的大潮,积极与世界沟通对话;同时又不受制于西方文化扩张的影响,熔东西方文明于一炉,从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沿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前提。
西方文明;全球化;文化扩张;文化融合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和文化、文明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文明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长期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正逐渐演化为一种趋势。而西方文明以其在历史发展中尤其是近现代史中所形成的独特地位,不仅表现出对世界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其扩张性的倾向。
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文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文化;二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和实体,如文明国家等。从关于文化、文明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有重叠之处,在今天的实践中,经常是混用的。但是,无论怎样定义文化、文明,其内容和特征都必须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长期的实践中去寻找,因为文化、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那些深入人心的指导、影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价值、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民族、社会的意识与实践。
关于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早有言之,即“文化是社会经济的构架”。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其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不尽相同,包括同一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具体运作方式、行为和政策也千差万别,不能不说文化是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以来,当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西方文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便表现出日益深刻的影响力。
西方文明的前身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覆亡后,罗马文明在腥风血雨和刀光剑影中沉寂并最终归于消亡,欧洲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近代的西方社会是典型的多元化社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组建了近代西方文明。这种文明没有背负任何历史包袱,所以能够在世纪大转折时期轻装上路,走在世界诸文明的前列。也正是在西方近代文明形成的长期的“文化融和”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西方社会“宽容、流动、变化、不墨守成规”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在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他们大胆创新、自强不息、务实进取、追求自由、讲究实效、勇于开拓的精神与品格,以及“优胜劣汰”的竞争和奋斗观念;同时,加深了他们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的民族性格,促进了以个人为标准衡量事物的个人主义的蔓延。对于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毋庸赘言;但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对个人、个人权利、尊严、个性的尊重,对于个人奋斗、追求个人幸福快乐和创造性的鼓励,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正是这种对不同文明广泛接纳的宽容精神和以重视自我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积累,成为了整个近代西方经济飞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在动力之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近代西方社会,垄断和海外扩张则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初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他们通过开拓市场、贸易往来等一系列手段攫取高额利润,从而持续地进行资本的再积累,这既是其社会制度、经济策略的反映,更是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特征的潜意识的反映。
诚然,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扩张性和掠夺性以及其对弱小民族的征服欲望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赫然醒目,这是其经济无论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无法抹灭的事实;他们的某些价值观念,如“侵略和掠夺性”、“民族优秀论”也是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都不能接受的。但是,如前所述,西方文明因其历史进程的特殊性,的确展现出了很多在促进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方面的优势;西方文明中所蕴含的追求自由、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提倡市场经济的观念,都为其自身以及世界近代经济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西方文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经济活动范围却变得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就是现代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对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上来探讨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核心组织生产的,而资本的本质就在于运动。也就是说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为自己带来价值增值,资本家不过是执行资本职能的人格化符号而已。“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p276)世界市场的形成消灭了以往各国、各民族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和孤立隔绝状态,“使每个民族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2](p114)由此资产阶级开创了崭新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形成正是基于资本运动的本性,这种运动以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和商品的交流等经济内容为主,使整个世界在经济上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然而,经济全球化决不仅仅是一种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同时也可将其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现象。对于这种文化扩张,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有论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p276)这里面谈到的“精神的生产”,就是指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化方面。
纵观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扩张:第一次是国家资本主义对国内市场的扩张,第二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旧的帝国体系的扩张,而多国资本主义阶段是其第三次扩张。资本主义的第三次扩张不但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体系,诸如国际金融体系和跨国资本流动和标准化的生产线,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球文化空间。
那么,西方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这样的文化扩张过程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对进行征服的蛮族说来,……战争本身还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在传统的、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粗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越来越需要新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交往形式越来越被加紧利用。”[4](p125)这说明生存需要(利益)是冲突与战争的直接的、根本的动力。“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p72)在几千年的文化交往中,生存需要所演化的种种利害关系,不断促使不同文化在交往中产生碰撞、矛盾、冲突和融合。因此,生存需要(利益)不仅始终是文化交往的动力,也是文化扩张的动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西方文化扩张的实质还是利益的扩张。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也是如此。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全球化扩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全球化。为了发展,发展中国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谋求国际合作,但是,正如斯坦利·霍夫曼在他的《全球化冲突》一文中所说的:“富裕的国家仍然拒绝提供足够的发展援助,或者拒绝干预像卢旺达种族灭绝这样的危机事件。与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热情相比,其中的差别非常鲜明。”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他们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人类的价值观”为口号,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统治阶级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为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6](p100)在他们的视野里,文化全球化的政治意义在于为全球政治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安排确立统一性的价值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透过全球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表面,深入到利益层面,才能深刻理解西方文化扩张的实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
文化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如果缺少精神动因和文化含量,最终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甚至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发展的问题: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影响生产的发展程度,人文环境也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对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制约或是促进作用。面对这一历史大趋势,怎样让文化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怎样让不同文化中的先进理念更好地融合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寻求文化融合的道路,首先必须反对的观点就是西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的用单一的文化取代多样性文化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将遭到破坏。
我们并不否认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必然要产生磨擦、冲突、碰撞,但这决不意味着其结果便是产生“单一文化模式”的所谓的“文化的全球化”;更不是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 “世界文化的标准化”。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各个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7]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民族性,这是这一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任何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样性。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同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同一性是和文化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如果文化的民族性失去了,世界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组成,世界上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 “世界文化”,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出现什么体现出单一价值体系的“文化的全球化”。[8]恰恰相反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给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文化融合的诉求。
我们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巨大改进、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整个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地球村”的概念,就足以把人类相互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既打破了传统的经济上的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精神、文化上的壁垒。在“地球村”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频繁,各自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各民族在继承、发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也必然使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表现出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同时并存的明显特征。当然,这种文化的交融决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相反却是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生气勃勃。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最初的华夏文化通过与周边的民族进行内容广泛的交流和融合,汲取了各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相反却变得更加根深叶茂、更加富有活力,得以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中国文化所以不曾中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就是加快世界文化交融的强大动力。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1922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访问中国之后,写过一篇题为《中西文明比较》的文章,其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9]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这些文化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以广博的胸怀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且每一种文明也必须在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抛弃自身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对于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扩张,我们也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
不可否认,当代西方文明实力雄厚,影响巨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并不是一种最健康、最完善、最积极、最有效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在渡过它的鼎盛期之后,也开始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病。如前所述,它的价值观中的个人至上、金钱万能、扩张性和掠夺性等元素,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和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精神空虚、人情淡泊、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冲突加剧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反,东方文明固然有其弱点,但在强调集体主义、互助互爱、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却不断证明其不仅对于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维护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东方儒学贵仁重德的人生观、主和尚通的人际观、天人一体的宇宙观,不仅足以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而且已成为医治现代社会心理疾病,促进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资源。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熔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使其焕发出更大的光彩,才能更好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并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沿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向前发展。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于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N].文汇报,2004-05-07(7).
[9]罗素.中西文明比较.引自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高 静)
On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Yan Ying,Li Yuj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world economy,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no man's will to the historical trend.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Western culture to step up the pace of foreign expansion,and its essence is the interests of the expansion.Clearly understand this point is that we not only conform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tid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with the world;while not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al expansion,melting in a furnace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and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and make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we are looking forwar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mise.
Western civilization;globalization;cultural expansion;cultural integration
G112
A
1007-8207(2012)01-0062-04
2011-09-16
阎英 (195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李玉静 (1965—),女,吉林长岭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行政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