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慧颖,刘 阳,安同江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车慧颖,刘 阳,安同江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以山东滨海旅游带作为一个区域单元,从区域经济角度对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总体分析,继而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省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发现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滨海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如下对策和建议: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滨海旅游;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山东省
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 121km,为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位,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1].山东滨海地区覆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七个沿海城市,这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带.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为滨海地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山东省滨海旅游收入为1 590.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2%,相当于滨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96%.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山东省滨海旅游主要由各地级市独立运作发展,造成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山东滨海旅游带地区间进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山东省滨海旅游业主要由各地市作为相互独立的旅游区进行运作发展,导致滨海旅游整体规划实施困难,滨海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对各地市的滨海旅游进行协调发展,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带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实现滨海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滨海旅游产品升级,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统计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而滨海旅游是沿海省份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特有的旅游资源,其在各个省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仅以2010年全国主要沿海省份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初步比较,见表1.
表1 2010年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旅游外汇收入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很大.而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带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滨海旅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实现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缩短与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实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2].通过把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可以正确认识区域旅游差异的发展变化,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Excel软件,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2004~2010年山东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见表2.
表2 2004~2010年山东省滨海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变化
从表2可见,从2004年到2010年,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而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则出现较大波动,但近年来也呈现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从绝对差异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由2004年的56.387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61.80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的9 825.643万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2 417.901万美元,第二阶段从 2008年的16 615.759万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19 578.816万美元(由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青岛市入境旅游收入大幅下降,而其他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有所增加,致使近年来绝对差异变小).从相对差异来看,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由2004年的1.468和0.928分别降到2010年的0.932 和 0.758,变化幅度分别为 0.536 和 0.17.这说明,山东滨海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并且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要远远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作用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4].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5].本文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个旅游要素的空间结构对山东省滨海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3.1.1 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开发不均衡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这里既有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现代人造设施、宗教文化、人文活动等.海岸线是滨海旅游的核心部分[6].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大约拥有2 600 km的海岸线[7],这里优质沙滩众多,山海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滨海观光旅游资源的集中区.从开发程度上来看,目前,青岛市共有49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滨海地区旅游开发程度最好的城市,而东营和滨州的旅游景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滨海旅游开发程度低.总体而言,山东滨海旅游带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地域分异规律,见表3.
表3 山东滨海旅游带3A级以上景区数量统计
3.1.2 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
山东滨海地区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位于东部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集沙滩、海岸、岛屿、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于一体,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作为“风筝之都”的潍坊,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扑灰年画、剪纸艺术等民俗风情色彩浓厚.滨州和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河口、湿地、滩涂、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来看,韩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山东,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要客源国.欧洲和美洲的游客人数增长迅速,其市场份额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来看,省内游客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力军,属于一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周边省份和广东、上海等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构成了二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在旅游客流地域分布方面,无论是入境游客还是国内游客,山东滨海旅游客流分布都极不均衡,见表4.山东滨海旅游的入境游客集中于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2010年,三市的入境游客约为953 180人次,约占滨海旅游带入境游客的79%.从国内游客上看,青岛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滨州和东营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小,2010年,青岛国内游客为4 396.7万人次,而滨州和东营国内游客仅为661.4万人次和636.8 万人次.
表4 2010年山东滨海地区旅游人次
山东滨海旅游城市带位于山东东部,交通发达,目前已形成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在空运方面,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和威海大水泊机场可直航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区,此外,潍坊机场和东营机场都有开往周边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航班.在陆运方面,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连通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极大地减少了三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横跨东西的胶济铁路、蓝烟铁路与纵贯南北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等在济南交汇,并有密集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穿过,将省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在海运方面,山东滨海地区拥有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等众多枢纽港口,另外,青岛邮轮母港也正在建设之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日照目前还没有建立机场,东营和滨州的旅游交通设施薄弱,可进入性较差.
虽然山东滨海旅游带主体旅游资源以海滨为依托,相似性强,但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根据滨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将山东滨海旅游带划分为如下三大旅游区.
1)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
这一区域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四市.该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发展滨海观光和滨海度假旅游的优势明显.因此,应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对海岛、海上、海底旅游空间的利用,在进一步完善滨海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之上,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岛度假村,发展疗养度假和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打造滨海旅游度假群.
为避免旅游屏蔽现象的发生,不同城市间应明确不同的发展主题.青岛作为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城市,着重打造“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烟台充分发挥“海上仙境,葡萄酒城”的特色魅力;威海则突出“最适宜居住城市”的特点,重点加大对“东方幸福海岸”的塑造力度;日照立足于“阳光海岸、水运之都”,努力加强水上运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滨海民俗体验旅游区
该区主要以潍坊为重点区域进行开发.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潍坊风筝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海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应立足于“风筝之都”这一主体形象,以民俗旅游为主线,整合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体验式专项旅游活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精品民俗旅游路线.
3)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
这一区域包括东营和滨州,处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拥有完整的生态湿地景观系统.目前,此区域滨海旅游开发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该区应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重要旅游节点,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各地方政府之间应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统一建立一个跨区域滨海旅游协调机构,将山东滨海三大旅游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规划和开发,并结合“好客山东”品牌,树立统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山东滨海旅游新形象.此外,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应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束缚,设计与优化滨海旅游路线,串联三大旅游区的特色旅游产品,制定联合促销计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以促进旅游流在滨海旅游城市带之间的双向流动,提高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由于山东滨海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发展不同,造成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很大.依据梯度推进原理,政府首先在完成对青岛、烟台等旅游发达地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日照、东营、滨州等旅游发展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加快这些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应尽快开通直达欧美地区的航线及航班,并尽快建成国际邮轮停靠港,以优化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其次,日照应尽快建立机场,加强与国内省市的对外联系;加快对东营和滨州两市的铁路修建,提高生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进而完善山东滨海旅游城市带整个交通网络体系.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沿海城市作为前沿地区,应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为契机,加快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积极推动山东半岛地区滨海旅游的现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使滨海旅游业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优势产业,成为全国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中国最大的温带滨海旅游聚集带[8].另外,山东滨海旅游要在山东旅游中起到带头作用,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示范区域,并与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山东滨海旅游与山东旅游业的共赢发展.
[1]刘洪滨.山东省滨海旅游及旅游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 -85.
[3]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 -790.
[4]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9-10.
[5]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旅游科学,2004,18(4):49-61.
[6]池雄标.滨海旅游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7]马庚存.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体系的完善与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38.
[8]胡琳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37(2):99-102.
The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of Shandong Coastal Tourism Areas
CHE Hui- ying,LIU Yang,AN Tong - jiang
(Management Colleg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Regarding Shandong coastal tourism area as regional research un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Shandong coastal tourism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And then,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tourist resources,tourist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in Shandong coastal tourism areas.So at last,the paper proposes some moderately balancing 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dong coastal tourism:to play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advantages,to build three coastal tourist area;to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joint marketing;to strengthe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and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Shandong Peninsula Economic Zone.
coastal tourism;regional tourism;coordinated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F 590
A
1673-2103(2012)02-0103-05
2012-03-02
车慧颖(1987-),女,山东即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