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诗文中虎溪三笑与《三笑图》的题咏

2012-12-22 08:48赵维国
东疆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丛刊文集文人

赵维国

论朝鲜诗文中虎溪三笑与《三笑图》的题咏

赵维国

晋代高僧慧远的故事自梁代之后被佛家神化,渐渐演绎出虎溪三笑的传说,成为历代诗人、画家题咏、绘事的主要题材。由于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具有特殊的文化渊源,慧远“虎溪三笑”的传说和《三笑图》在高丽王朝时期流入朝鲜半岛。由于虎溪三笑传说所体现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与高丽后期的思想观念相契合,高丽文人以此作为素材创作了很多诗文。所以到了朝鲜王朝时期,随着政治斗争激烈、宦途险恶,士子文人往往借虎溪三笑典故或《三笑图》寄寓政治苦闷,抒发归隐山林之思,表现了朝鲜文人复杂的文化心态。

虎溪三笑;《三笑图》;题咏;文化心态

在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上,关于高僧慧远结缘庐山的记载较多,与慧远交游的刘遗民、宗炳、谢灵运等都曾撰文叙述其庐山结社之事,如刘遗民《发愿文》、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等,所述基本符合史实。至梁释慧皎撰《释慧远传》,慧远已被神化:

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大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1](211)

从这则资料来看,慧皎为了弘扬佛法而有意神化慧远,把许多虚妄之言及传说赋予历史人物慧远。随着高僧慧远在后世影响的扩大,有关慧远的传说越来越多,传说渐渐与历史事实融合为一体,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慧远的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文化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虎溪三笑”之说,晚唐及其后的历代文人常以之作为题咏的对象,或寄寓隐逸思想,或弘扬佛法,或参禅悟玄等,使其成为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重要的表现主题。北宋陈舜俞云:

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鸣号,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2](7)

又晁补之《白莲社图记》云:

初,法师送客,常以虎溪为限,最厚陶潜、陆修靖,偶送两客,不觉过溪。然陶忘怀得失,晋、宋间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两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师。……故图中所绘陶、陆、谢(灵运)、殷(仲堪)在十八人之外。今龙眠公麟为此图,笔最胜,然恨其略也,故余稍附益之。[3](10)

陈舜俞、晁无咎生活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间,有关慧远虎溪三笑的传说已广为流传,并有《三笑图》、《白莲社图》传世,成为文人题咏的重要题材。虎溪三笑的传说之所以在这一时期生成,恐怕和佛道思想趋向于世俗化有关。自唐代以来,佛道两教积极参与朝廷政治,利用各种手段传播佛道思想,因果报应、养生修道等宗教观念已经深刻影响到士子文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相互交融,虎溪三笑传说成为三教合一的文化象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深厚,具有三教合一文化意象的虎溪三笑也东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文人题咏的重要题材,对朝鲜文人的政治生活、价值观念、文化意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虹《中韩诗文中的三笑题咏》、崔雄权《高丽文人笔下的虎溪三笑典故》等论文已注意到朝鲜诗文中的虎溪三笑题咏,对朝鲜诗文中的三笑题咏做了一些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了朝鲜文人题咏虎溪三笑典故的文化现象。本文把虎溪三笑典故、《三笑图》作为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研究对象,对于虎溪三笑典故在朝鲜诗文中的化用、《三笑图》的题咏进行分析,论述了朝鲜虎溪三笑题材诗歌的文化内涵。

一、“虎溪三笑”典故东传及其在朝鲜诗文中的题咏

自唐代以来,很多朝鲜半岛的士子文人、僧人曾在古代中国求学、做官、修佛,他们的文化素养、诗文创作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古代中国的士子文人,唐宋之际广泛流传的“虎溪三笑”也自然传播到朝鲜半岛。虎溪三笑的传说究竟何时介入朝鲜半岛,已难以考证。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新罗文人崔致远在碑铭文中言及慧远及其创建的东林寺。《真监和尚碑铭》云:“故庐峰慧远著论,谓如来之与周孔,发致虽殊,所归一揆,体极不能兼者,物不能兼受故也。”[4](175)碑铭中的真监和尚年青时曾到唐朝沧州、嵩山少林寺等地,东归后于智异山创建寺庙。“遂历铨奇境,得南岭之麓,垲居最,经始禅庐。却倚霞岑,俯压云涧。清眼界者,隔江远岳;爽耳根者,迸石飞湍。至如春溪花,夏径松,秋壑月,冬峤雪,四时变态,万象交光;百籁和吟,千岩竞秀。尝游西土者,至止咸愕视,谓远公东林移归海表。”[4](175)崔致远把真监和尚的寺庙与东林寺相比,可知新罗人对于高僧慧远创建的净土宗佛教非常尊崇,但崔致远文集中尚未谈及虎溪三笑的传说。至宋代,高丽文人开始在诗文中使用“虎溪三笑”的典故,如李奎报(1168:毅宗 22~ 1241:高宗 28)《又分韵得岳字》、《走笔赠威知识》、白贲华(1180:明宗 10~1224:高宗11)《次韵车同院题殷粟资福寺》,李承休(1224:高宗11~1300:忠烈王26)《次韵李柳两公令公唱和诗》等,其中以李奎报文名最高,平生爱好琴、酒、诗,人称“三酷先生”,他的《又分韵得岳字》云:

卜居城东蜗一壳,怯寒无奈缩头角。

偶然乘兴闲出郭,三尺雪深寒蘸脚。

来打禅扉声剥剥,警咳一声虚谷答。

入门眩恍见台阁,似见小空随善觉。

隔林吹火栖鸟落,渴汉求茶泉欲涸。

一夕忘怀这里乐,大胜三笑游庐岳。[5](336)

又,《谢应禅老雨中邀食》:

数年飘散各西东,今日樽前一笑同。乍把铜人相话旧,更凭石女苦谈空。

篆畦终日清抽穗,灯芯侵宵巧缀虫。浓翠滴窗垂柳雨,暗香扑地落花风。醉翁情兴狂于白,禅老行装懒似融。他日不辞参入社,远公沽酒引陶公。[5](336)

由于李奎报历经人生坎坷艰难,虽然身居高位,但他深受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常怀退隐之心。至元代末年的高丽后期,李齐贤(1287:忠烈王13~1367:恭愍王16)曾以《庐山三笑》为题咏怀:

释道于儒理本齐,强将分别自相迷。三贤用意无人识,一笑非关过虎溪。[6](526)

李齐贤是高丽后期著名的诗人、学者,曾长期生活在元朝大都,与儒释两教中的学者均有交往。他对于虎溪三笑的传说并不陌生,通过诗的方式,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表述出来。

朝鲜王朝时期,虎溪三笑已成为士子文人熟知的典故,在朝鲜诗文中俯拾皆是。笔者选择朝鲜前期三十部诗文集进行考察,对于其中的虎溪三笑典故的篇目略作统计如下:

序号 作 家 篇 名 文 集 卷 次1 李穑(1328~1396) 《葫芦岛次韵》、《答东庵禅师》、《遣兴》、《奉谢法泉送新米》《牧隐诗稿》卷之三、卷之七、卷之十九2 元天锡(1330~?) 《题三笑图》、《次 刺史寄道境诗韵》 《耘谷行录》卷之二3 权近(1352~1409) 《中秋法王寺玩月》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三4 权遇(1363~1419) 《过神兴寺》、《次韵送淮月轩长老还山》 《梅轩先生集》卷之四、卷之五5 徐居正(1420~1488)《再用前韵》、《次韵忍上人见寄》、《送一庵专上人辞,次姜晋山韵》、《再用前韵》、《一庵专上人房醉归,明日,吟成数绝,录奉》、《题一庵道人所藏山水图》、《题省敏上人诗卷》、《题双林心上人所藏十画》、《题永川卿画》《四佳诗集》卷之三、卷之三十一、卷之四十六6 李承召(1422~1484) 《次姜晋山邀津宽住持专上人诗》 《三滩先生集》卷之七7 金宗直(1431~1492) 《寄水钟谊上人》 《占毕斋集》卷之十八8 金时习(1435~1493) 《龙门山》 《梅月堂诗集》卷之十9 洪贵达(1438~1504) 《题阳山寺僧文郁游妙香山诗轴》 《虚白亭文集》卷之一10 南孝温(1454~1492) 《题文殊寺》、《赠表训住持智熙》 《秋江先生文集》卷之三、卷之四11 李 (1458~1488) 《题高静禅师诗卷》、《赠见上人》、《次徐达城,洪益城韵。送雪牛上人归地异山》 《四雨亭集》卷之上12 朴祥(1474~1530) 《宿双峰寺,赠山中老宿》 《讷斋先生集》卷第四13 金安国(1478~1543) 《和祖遇上人韵》、《次日东使易窗上人韵》 《慕斋先生集》卷之二14 金正国(1485~1541) 《答寄法云师》 《思斋集》卷之一15 苏世让(1486~1562)《有称方丈山灵观法师门徒学专者,袖柳村所赠诗轴,踵门求谒,讽咏数四,有怀其人,即和韵付还,寄观法师韵》、《赠守真法师》、《次双峰韵》《阳谷先生集》卷之五、卷之七、卷之八16 郑士龙(1491~1570) 《书性峻诗卷》 《湖阴杂稿》卷之四17 赵宗敬(1495~1535) 《到京家,忆虎溪别墅》 《独庵遗稿》18 李 (1501~1570) 《和陶集饮酒二十首》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一19 金麟厚(1510~1560) 《赠惠远》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三20 郑惟吉(1515~1588) 《题画屏八首》、《赠一见上人》、《为春卿叔,题默师卷》 《林塘遗稿》上、下21 李后白(1520~1578) 《次林石川赠月出山僧彗远韵》 《青莲先生集》一22 朴淳(1523~1589) 《赠山人六韵》 《思庵先生文集》卷之三23 俞泓(1524~1594) 《寄休静上人》 《松塘集卷之二》24 金孝元(1532~1590) 《赠僧》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一

序号 作 家 篇 名 文 集 卷 次25 刘希庆(1545~1636) 《宁国洞林庄图题咏》 《村隐集》卷之三26 李安讷(1560~1635) 《寄崔时应申汝涉洪叔京,兼柬高善承全性之》 《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二28 赵亨道(1567~1637) 《与玉山金游小有亭次韵》 《东溪文集》卷之三29 李安讷(1571~1637) 《安城仓馆,喜冲徽上人袖诗来访,走笔酬赠》《东岳先生集》卷之十30 朴世堂(1629~1703) 《游回龙寺。出山后寄谢丰悦上人》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

从笔者所统计的朝鲜三十家诗人的诗作来看,“虎溪三笑”已成为朝鲜朝文人最为熟知的典故。由于这一传说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朝鲜文人的精神世界相互契合,朝鲜朝文人与高丽朝文人不同,或以陶渊明自比,或将方外得道僧人比作慧远来衬托自身,其创作目的并非为了阐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观念,而是借助于虎溪三笑的典故观照“自我”,表述自己的内在情感。朝鲜王朝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其政治体制与明清王朝近同。朝鲜士子像中国士子一样,尊崇儒学,加强道德修养,当他们通过科举途径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时,往往以兼济天下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终极追求,实现自我。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朝廷政治的诡谲复杂、各个政治群体间的利益追逐,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利益至上的官场哲学要求每一个入世者做出选择:跻身官场、隐逸田园、游离于二者之间。如燕山君四年的戊午士祸、明宗元年的己卯士祸等等,大多数的士子文人为了生存而选择了“亦官亦隐”的“游离”生活方式,只有极少的一部分“高洁之士”选择了隐逸。三十家“虎溪三笑”典故的题咏者多是寄身于官场的“游离”者,其诗作书写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无奈情怀,把超越世俗的归隐作为个体品德高洁的追求,体现了“虎溪三笑”典故化用的文化内涵。

首先,诗人借僧儒交游、赠别之作表现自我。虎溪三笑题材的文本表现了僧俗之间的交往,以虎溪为界,佛家净土与尘世两重天地、两种境界。朝鲜文人往往借此典故表现士子文人与方外之士的交往,以高僧慧远式的佛家朋友衬托自己人格的独立。南孝温《赠表训主持智熙》云:

庐山三笑后,此公好儒者。迎我虎溪外,坐我白莲社。

南孝温是朝鲜成宗年间的著名儒者,与李孟专、元昊、金时习、成聃寿、赵旅并称“生六臣”,朝鲜端宗逊位之后,南孝温不畏权势,上疏朝廷恢复端宗王位。有感于朝廷政治混乱,“绝意斯世,每愤时事,或登山痛哭而返,危言激论,虽触时忌而不讳也。”[8](263)以节义操守为后人推重。南孝温引用“虎溪三笑”典故,把僧人智熙比作慧远高僧,迎接我于虎溪之外,招待我饭蔬药果,赠我芒鞋,书写了一段僧儒交往的佳话。又,徐居正《一庵专上人房醉归,明日,吟成数绝录奉》:“慧远前身一庵老,渊明高调四佳翁。相逢不觉呵呵笑,身在庐山图画中。”[9](19)在朝鲜文集中,借慧远与陶渊明交游的传说,不仅推崇了佛家朋友,也以陶渊明自比,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宁静的心态,使人更深刻地理解了两者的文化品格。朝鲜文人出于这种文化心理,常常化用“虎溪三笑”的典故,创作出了很多这样的赠别之作。

远师驻锡庐山寺,陶令投簪栗里村。

已出方中结莲社,还从世外忆桃源。

红尘渺渺浮官路,白雪萧萧闭洞门。

送过虎溪相顾笑,道情闲意向谁论。[12](428)

又如宣祖年间的俞泓《寄休静上人》三首:

千溪过尽复千岑,却恐幽居犹未深。

心远地偏无俗想,晚窗唯有白云阴。

习静山中不出山,山人心与白云闲。

禅窗向晚茶初罢,童子松门采药还。

闲忙本一物,动静亦皆禅。

倘许庐山下,云裾我欲牵。[13](394)

这些文人以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身居庙堂,心怀立功立德之志,孜孜于政务民生,但由于朝廷政治斗争的险恶,常怀归隐山林之念,憧憬世外桃源的闲适生活。

再次,化用原典,寄寓高洁之情操。由于“虎溪三笑”题材的文化原典涉及名山古刹、大隐高僧,朝鲜文人喜欢借三笑典故寄寓高雅之情。由于朝鲜文人具有较高深的文化修养,可以直接阅读中国文献,他们所理解的“虎溪三笑”的文化意义与中国文人一脉相承。朴世堂《石林庵记》云:

又昔慧远师住庐山东林,从其游者渊明。远结社,而渊明不肯入社。远持戒见客,未尝设酒,而独为渊明设酒,与其送之过虎溪而不觉。其迹亦已奇矣,非相与期于形骸之外者能若是乎?贤之清谈雅韵虽不及远,真实无伪,不染尘气。抑有似者,若余之陋,则何敢妄拟古人,但所以与贤相期者,亦欲如陶之与远耳。[14](136)

庐山耸九迭,高标凌苍苍。岩奇壑更幽,瀑布遥相望。香炉最圆秀,五老争昂庄。

仙人酌玉杯,桂树横石梁。东林谁所住,一卧经十霜。高士时来过,荷制联霓裳。

潜心问道时,已历虎溪傍。相看笑相失,尘雾两茫茫。何年来止兹,东海浩洋洋。

飞锡不辞远,浮云无定方。[15](52)

惠公居处净公归,谁与熏修共析微。

架插华严经一部,庵联宝相启双扉。

贪嗔痴去无人我,来去今生了是非。

《红楼梦》里妙品无数,但最让我有感觉的吃食,是这样的:元宵夜,老太太先说寒浸浸的,于是移进了暖阁,后来又说夜长,有些饿了,凤姐说,有鸭子肉粥。老太太说不要,要吃清淡的,罢了。

临上舆时犹致意,虎溪三笑两依依。[16](404)

诗作中的惠公、净公即诗人的方外好友普惠、采净,三人经常游览于山水之间。诗作叙述:采净与普惠分别之后,谁来和普惠研讨禅理呢?“贪嗔痴”三欲、“来去今”三生,是佛家修禅的必修课。结句采用虎溪三笑的典故,以惠远、陶渊明比喻惠普与自己。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朝鲜文人对这一传说的文化内涵理解得较为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一典故,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增强了诗作的文化意蕴。

二、《三笑图》东传及其题咏

唐宋之际,随着“虎溪三笑”传说故事的传播,这一时期的画家也以“虎溪三笑”为题材进行绘事。据《宣和画谱》卷六载,五代时丘文播初工道释人物,所绘《三笑图》藏于御府。丘文播所绘的《三笑图》很少有人见到,未见文人题跋。在北宋时期流传的《三笑图》,应该是石恪绘制的《虎溪三笑图》。石恪是五代宋初人,《宣和画谱》卷七记载云:“石恪,字子专,成都人也。喜滑稽,尚谈辩。工画道释人物,初师张南本,技进,益纵逸不守绳墨。气韵思致,过南本远甚。然好画古僻人物,诡形殊状,格虽高古,意务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谲怪。孟蜀平至阙下,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力请还蜀,诏许之。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一。”[17](3)元人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杂诗》其六下按曰:“远公居山,与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修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石恪遂作《三笑图》,东坡赞之。李伯时《莲社图》,李元宗纪之,足标一时之风致云。”[18](8)北宋末年,李唐曾绘《虎溪三笑图》,元代仇远《山村遗集》有《李待诏虎溪三笑图》诗:“偶然行过溪桥,正自不值一笑。三人必有我师,不笑不足为道。”[19](34~35)到了南宋嘉泰年间,梁楷曾绘《虎溪三笑图》。《虎溪三笑图》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同时,也传入到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也以此作为绘画题材。

高丽王朝时期,李奎报虽然身居高位,但政途坎坷,忧时伤世,具有很深厚的陶渊明情结,在诗文中常常咏唱陶渊明以抒发情感。如:《游冰靖寺,示住老》:

一饷繁华梦已空,故乡还与故人同。

烟峦远似妆眉绿,霜叶浓于醉脸红。

往日狂携金谷妓,今朝始礼雪山童。

陶潜习气犹依旧,尚恐攒眉对远公。[20](358)

李奎报在诗文中未言及《三笑图》,但“陶潜习气”化用了陶潜因为饮酒不愿加入白莲社的典故。高丽后期的李穑始在《答东庵禅师》中提及《三笑图》:

今夕是何夕,白酒倾金壶。

蒲萄结层阴,清风生座隅。

游戏于斯文,迭璧联双珠。

愧我辱酬唱,芝兰杂轩于。

张罗猎佳句,俨开左右盂。

畴昔先人在,契深三笑图。

超然名教外,肯复论肥癯。

鹤去云独留,伤心人世殊。

豚犬亦何幸,藤蔓缠葫芦。

醉吟视万古,扰扰同一途。[21](552)

李穑是朝鲜王朝著名的儒学大师,诗中所叙述的东奄禅师是朝鲜半岛著名的高僧,与李穑交往过密。诗中叙述了李穑与东奄禅师月下饮酒、酬唱的情境,醉酒伤怀,超然忘忧。作者自然想到《三笑图》所表现的醉酒忘我的情境,儒道佛三家契合,超然于名教之外。从诗文中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李穑所提及的《三笑图》应该是宋代以来流传的绘事作品。

李穑生活在高丽末年朝鲜初年,从诗文中可以判断他曾欣赏过《三笑图》,根据朴彭年的《三笑图序》记载,当时大多数的文士是无法看到《三笑图》的。《三笑图序》称:

晋时,远法师居庐山,送客过虎溪,辄鸣号。送陶渊明、陆修静,与语道合,不觉过溪,因大笑。世传其图,吾欲见之而不得久矣。一日,匪懈堂谓吾曰:“余得《三笑图》,乃龙眠居士笔也。本松雪公得于江左,爱惜之,手书以志。余今幸见,令崔思清模其画,集贤修撰李锡类榻其书,而欲使后之人知此图所自也。子宜叙其卷端。”[22](471)

朝鲜成宗十一年(成化十六年,1480),方外高僧一庵专上人请画师绘制《三笑图》,请姜希孟(1424—1483)题记。《三笑图记》云:

昔吾薄游岭南,携师寻访溪山,恣意探讨,师因废禅讲者一两月。其后昌宁成重卿昆弟将游枫岳,绐师他适。携以入山,登陟昆卢;俯瞰东海,乐而忘返。揆此二事,师之爱伴俗士,时被牵引非一。其尚道义,忘形迹,当不下远公涉虎溪犯戒律者矣。三笑之图,复可作也,遂相与一噱。三人拍手笑呵呵,笑呵呵知奈何。老禅贡高按烟霞,一涉虎溪不重过。偶然谈论相琢磨,不知竟堕陶陆窠。同风不必分南家,一庵千载真同科。因书以为记。[25](107)

根据姜希孟的题记,一奄专上人喜与俗士交往,文中所说的昌宁成重卿昆弟即当时的名士成任、成亻见,其他还有申叔舟、徐居正、李承宗等人。姜希孟为其《三笑图》题记之后,徐居正、李承宗、成亻见等人均有诗题。徐居正《题一奄道人所藏山水图》:

一庵道人山水癖,龙眠画手三昧法。

霜缣一幅绝奇胜,楷眼森寒动高兴。

青山鳞鳞群龙走,长江三面绿如酒。

遥看杰阁插层霄,天游一一皆仙曹。

林端隐映何处村,竹翠欲滴松涛喧。

野老杖屦复樽壶,豪谈促膝掀长须。

桃花春浪涨几篙,渔郎随意飞兰桡。

我亦平生岩壑姿,道人有约今几时。

画中虎溪在何所,白莲卜社复何许。

香山居士柴桑翁,何不着此图画中。

道人道人更画无,我思不见三笑图。[26](18)

又,李承召《次姜晋山邀津宽住持专上人诗》:

过虎溪来负夙期,图成三笑世传奇。

上人身是远公后,老我才微陶令诗。

方外论交多古意,食中联句少尘姿。

相逢直到忘形处,簪绂袈娑两不知。[27](440)

一奄上人是方外高僧,禅界领袖,与他交往的徐居正、姜希孟、成任等都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其中以徐居正名气最大,是成宗年间儒学的领袖人物。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忘情于山水之间,与《三笑图》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相互契合,他们自己也以图中的人物自比,并追慕慧远、陶渊明等人的生活方式。难怪姜希孟《三笑图记》说:“师之爱伴俗士,时被牵引非一。其尚道义,忘形迹,当不下远公涉虎溪犯戒律者矣。三笑之图,复可作也。”[25](107)一奄上人、徐居正等在虎溪三笑传说的影响下,自觉地追求晋宋间陶渊明等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态度。

从高丽末年至成宗年间,宋人创作的《三笑图》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请朝鲜画家临摹《三笑图》,而且留下了很多《三笑图》题咏。考察这些题咏,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阐述《三笑图》的内容,具有不同思想、心境的朝鲜文人对于“虎溪三笑”内涵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高丽末年的元天锡《题三笑图》云:

同携苍石路,也任日将西。

一笑乾沥窄,忘言过虎溪。[28](149)

李宗准(?~1499)《题三笑图》:

远公细而黠,破戒非不知。

暂寄虎溪兴,欺谩措大痴。[29](640)

元天锡抒写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心灵契合,笑谈中超然于物我之外,天地有限,忘言过溪。而李宗准以为慧远高僧并非不知自己破戒,而是有意过虎溪,赏识他进退自如,而陶陆显得有些懵懵懂懂。他的好友南孝温看到之后反驳说:“小年昧大年,小知迷大知。题诗亦措大,安知陶陆痴。”[30](52)以为他不知陶陆之高洁。

二是阐述《三笑图》中所体现的佛儒文化相融及文人名士交往的千古佳话。朝鲜初年的成三问(1418—1456)《三笑图》云:

神交那复有形骸,偶过溪桥一笑开。

千古风流如昨日,宛然相对首长回。[31](189)

又,徐居正《虎溪三笑》:

出庐山三十秋,如何来过虎溪头。

相逢儒老成三笑,千古山门胜事留。[32](66)

又,郑惟吉(1515~1588)《虎溪三笑图》:

香炉峰入我家屏,半壁云烟迷远眺。

芒鞋竹杖是何人,开口呀呀宛相肖。

山中远公瘦鹤姿,久向风尘头已掉。

飘然陶陆双鹄志,忘形久已期同调。

寻真不惮道路远,过归岂知山蹊峭。

霏霏谈屑落云间,归来肝胆还相照。

行行且话不觉劳,十里归程初未料。

从前不渡虎溪水,底事肯来如赴召。

翻然相顾一拍手,碧山秋日俄西曜。

微微余响散岩谷,林花莞尔山禽叫。

泠泠溪水本无情,山灵有知应添笑。

谁将好事落人间,龙眠老笔烦相要。

江中捉月至乐存,俗客纷纷空自吊。

临流洗耳有高趣,自是洗心非洗窍。

凡人见外不见内,笑中深味知者少。

龙钟乐山不归山,泉石膏肓犹未疗。

无缘唤我做四笑,俯仰宇宙成长啸。[33](445)

在《三笑图》题诗中,郑惟吉的诗作叙述最为详细,首先再现了慧远送客的庐山场景,突出他“芒鞋竹杖”的装束。三人超然于世俗之外,不知不觉过溪相送。“泠泠溪水”虽然无情,但李龙眠绘事写真,以丹青圣手传高妙之意,凡人见外而不知内,真正知道“虎溪三笑”真韵的人并不多。《三笑图》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成为朝鲜文人咏怀抒情的主要题材,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作。

总之,自新罗王朝以来,朝鲜半岛建立的历代王朝均佛道并重,佛道思想对于朝鲜文人影响非常深远。慧远“虎溪三笑”的传说和《三笑图》流入朝鲜半岛之后,历史传说所蕴含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与朝鲜半岛的思想观念相契合,很多朝鲜文人以此作为素材创作诗文、临摹《三笑图》,涌现出了很多“虎溪三笑”题材的诗作,有的借助典故叙述三教合一,有的抒发政治苦闷,有的寄寓归隐山林之思,表现了朝鲜文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在朝鲜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慧皎:《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2]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晁无咎:《鸡肋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韩]崔致远:《孤云集》卷二《真监和尚》,《韩国文集丛刊》(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5][韩]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七,《韩国文集丛刊》(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6][韩]李齐贤《益斋乱稿》卷三《菊斋横坡十二咏》,《朝鲜文集丛刊》(2),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7][韩]南孝温:《秋江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16),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8][韩]元昊:《观澜遗稿》卷四《丙子士祸录》,《韩国文集丛刊》(9),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9][韩]徐居正:《四佳诗集》卷三一,《韩国文集丛刊》(1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12][韩]朴世堂:《西溪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134),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4年。

[13][韩]俞泓:《松塘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续3),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5年。

[14][韩]朴世堂:《西溪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134),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

[15][韩]金麟厚:《河西集》卷三,《韩国文集丛刊》(33),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

[16][韩]申纬:《警修堂全稿·养砚山房稿》,《韩国文集丛刊》(29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2年。

[17]佚名:《宣和画谱》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陶渊明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仇远:《山村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韩]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六,《韩国文集丛刊》(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21][韩]李穑:《牧隐稿·牧隐诗稿》卷之三,《韩国文集丛刊》(3)。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22][韩]朴彭年:《朴先生遗稿·文》,《韩国文集丛刊》(9),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23][韩]林椿:《与眉叟论东坡文书》,《朝鲜文集丛刊》(2)。

[24]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韩]姜希孟:《私淑斋集》卷之八,《韩国文集丛刊》(12),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26][韩]徐居正:《四佳集·四佳诗集》卷之八,《韩国文集丛刊》(1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27][韩]李承召:《三滩集》卷七,《韩国文集丛刊》(1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28][韩]元天锡:《耘谷行录》卷二,《韩国文集丛刊》(6),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29][韩]李宗准:《慵斋遗稿》,《韩国文集丛刊》(16),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30][韩]南孝温:《秋江文集》卷三,《韩国文集丛刊》(16),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31][韩]成三问:《成谨甫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10),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32][韩]徐居正:《四佳诗集》卷四六《题永川卿画》,《韩国文集丛刊》(11),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

[33][韩]郑惟吉:《林塘遗稿》上,《韩国文集丛刊》(35),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年。

I312:207.41

A

1002-2007(2012)01-0016-09

2012-0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朝鲜汉文小说与中国小说的文化因缘”,项目批准号:08BZ W019;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项目批准号:S30403;上海市高校(第二期)创新团队“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项目:A KS-2009-MB-2001。

赵维国,男,上海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东亚汉籍整理。(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 全华民]

猜你喜欢
丛刊文集文人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文人与酒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文人吃蛙
《郭汉城文集》简介
巴金主编的刊物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