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龙
科研人生:抓住高尚的感觉
■彭思龙
不管是做科研的,还是从事其他工作,我们都需要生活,生活着的人有好几十亿,似乎每个人活着的感觉都不相同,但是目标似乎都大体差不多,那就是希望自己快乐幸福。但是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快乐和幸福?比如做科研,很多人认为需要做出好工作才能真正幸福,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出好工作?实际上,工作和科研并不是不同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用什么原则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科研和生活。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他的小册子《论人的使命、学者的使命》一书中,特别强调作为人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学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这是大话,也是高调,个人以为,不管是科研上,还是工作中,需要找到这种高调的感觉。当然说高调不好,我认为这不是高调,这是一种高尚的感觉。我以为有如下理由让我们这么做。
高尚是一种节约精力的方式。这样的高尚实际上和大多数人的日常想法并不相同,而是非常简明,没有什么很具体的指标,包括职称职位、论文数量、经费额度、获奖多少等等。眼里只关注真正的有用的问题,心理只想着解决问题,并没有其他世俗东西的干扰,这时候,我们的精力都是在有效运行,效率很高。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精力不够,并不是我们比别人多做了很多工作,而是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在任何的圈子里都会形成一个江湖,任何的江湖都有一套规则,只要我们过于关注这个江湖规则,我们就难免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应付。只有高尚的目标才能使我们摆脱那些江湖规则,因为真正的高尚不会形成江湖,江湖只是一部分人为了小集体的利益而形成的。高尚的人不需要江湖。
高尚是心理健康的保障。我们内心充满烦恼,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有太多的短期目标需要实现,有太多的人的意见需要满足,当我们做不到或者担心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不会平静,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欲望太多。当我们经常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中,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由此引发身体的不健康。比如我们经常忧虑,那可能得了忧郁症。身体的反应机制有很强的惯性,当我们有一段时间保持某种状态的时候,就不容易一下子改过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调整。但是高尚不会有任何的不好。因为当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对所有人有好处的时候,我们就不担心别人是否理解,也不担心自己短时间是否得到什么。这在马斯洛的心理学中也说得很清楚,高尚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高尚是自信的最高境界。我们很多年轻同学做科研往往是不自信的,很多原因是由于动机的不单纯造成的,比如,我们担心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被别人笑话,这是一种迎合的思想;比如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不敢做较难的课题,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短期利益。所有这些,都不是高尚的表现,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高尚的时候,他的眼里就没有大“牛”,也就没有权威,因为任何的大“牛”和权威都大不过人类和自然。实际上,在欧美的教育中,尽管现实依然是残酷的,但是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高尚教育,孩子们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努力奋斗,不是为了社会地位而奋斗。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高尚是高明眼光的基础。我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用什么颜色的眼镜看世界,就得到什么结论。任何课题和物体都有其多面性,当我们用世俗的眼光观察课题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是该课题带来的名和利。但是当一个人用高尚的眼光看世界的时候,他也许就能够穿透眼前的迷雾,看清楚一个课题是不是名利场中的一个道具,还是一个真正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这个原则我认为永远都算是正确的。因为作为短暂的人,我们可以毫不顾忌地追求自己短暂人生的小目标,但是从长远看,还是用更高尚的眼光做科研的结果更好。在冯·诺依曼《论数学在科学和社会中的作用》一书中,他强调做科研的非功利性,我认为这种非功利性就是最高尚的。
高尚是最好的生活动力。记得有个故事,说一个富家子弟早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20世纪20年代中共被残酷镇压的时候也面临生死选择。他说:“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信仰,就要对自己的信仰负责,否则即使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还有很多人,即便是最艰苦的年代也都能快乐地生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他们的信仰是高尚的,在高尚的心态下生活,就容易获得快乐。佛家强调利他,也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快乐,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更多人生活更美好,我们就不会为自己的短暂困难而发愁。
总的来说,高尚在当前的社会中是个很奢侈的概念,但是不管到了什么社会阶段,高尚依然是我们需要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它能让我们更节约精力,心理更健康,信心更好,眼光更远更高,生活也会更好。当然,高不高尚完全是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正如费希特指出,以高尚为目标不光是个人的主观胜利,也是一个人客观的胜利。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一直努力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