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刚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文化动员是动员系统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成为越来越活跃的社会因素,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抉择。随着文化作用的日益凸显,文化动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动员却面临着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困境。加强对我国文化动员发展路径的探索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文化重要作用的发挥除了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之外,更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动员的重要作用。
1.文化动员能够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否实现,一个民族能否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综合实力的强弱。这就需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1]1865而文化动员通过发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普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每个成员。通过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动员可以促使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普及,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繁荣文化市场,从而推动科学文化知识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而广泛地传播。再者,文化动员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的自觉,国际交流需要文化的自信。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人们对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认识到文化的功能,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文化动员一旦发动,则能够唤起并进一步增强人民大众的文化意识。这样,人民大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就会变成自觉的行为,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2.文化动员能够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建设、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有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752一方面,文化动员可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积淀于民族心理深层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通过宣传和组织,文化动员把民族精神灌注于文化教育事业内,融入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人民大众把爱国主义热情、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精神化作实际行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文化通过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转化为精神动力,从而通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组织性的提高而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25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借助文化动员这一动员手段可以促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动员可以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是一定时代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精髓。而一定时代的先进文化能够为时代精神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15世纪以后,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没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致使中华民族痛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文化动员能够促使人民大众及时了解世界,立足前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文化动员形成强烈的时代感召力,从而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时代精神动力。
3.文化动员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仅需要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在内的硬实力的支撑,还需要包括价值体系、社会制度、文化力量等在内的软实力的支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硬实力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软实力也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前途。硬实力和软实力只有相辅相成、同步增强,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持续发展和强大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事实上,文化不仅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进综合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成倍地扩充和放大硬实力,使综合国力变得更强大。”[4]这是因为,“文化的力量展开与效力作用,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和引人入胜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正是文化的这种特点,使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战略中,获得了基础性地位,具备了整合的动力功能。”[5]25显而易见,文化动员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动员能够促使人民大众达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齐心协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动员可以激发人民大众发挥集体智慧和文化力量,使这些智慧和力量运用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之中。可以说,文化动员既是一个国家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趋势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国家软实力实际需求的客观把握。
尽管文化动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我国也面临着显而易见的现实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则难以深入地开展文化动员,难以实现文化动员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当前,造成我国文化动员陷于困境的掣肘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1.主体的懈怠导致对文化动员的组织和引导不力。文化动员主体是指文化动员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甚至还有社会个体。当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动员主体一般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个体已很难发挥“振臂一呼,应者如云”的效应。文化动员主体在文化动员活动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其核心任务是进行动员决策、组织和引导。文化动员的成败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员主体的结构情况、素质状况和策略的运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曾经出现一切以经济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甚至唯GDP马首是瞻的局面。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6]对文化的发展难以重视起来,更谈不上积极地、主动地组织和引导文化动员。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既有政府忽视文化重要功能的责任,也有社会组织没有切实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要作用的原因。毫无疑问,文化动员主体的懈怠必然导致对文化动员的组织和引导不力,致使我国文化动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组织性。
2.客体的限制制约文化动员功能的发挥。文化动员客体是指文化动员过程中动员主体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文化动员能否顺利开展乃至最终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员主体的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动员客体的状况和配合程度,而这又最终取决于文化动员客体的结构状况和素质水平。当前,在我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6]所有这些客观现实表明,虽然我国科学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人民大众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还是非常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因而,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积极开展文化动员,“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7]231毫无疑问,人民大众这种相对低水平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文化动员功能的发挥,致使我国文化动员缺乏应有的时效性和高效性。
3.介体的困扰致使文化动员存在安全隐患。文化动员的介体是指动员主体对动员客体开展动员活动时所运用的策略、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是连接动员主体和动员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正确的动员策略能够促进文化动员顺利地开展;反之,则使文化动员处于尴尬的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和创伤,让曾经经历过的人们难以忘记。“文革”时代虽已成为历史,但其“文化动员”的惨痛教训应引以为戒。当前,我国主要运用大众传媒的方式和手段来开展文化动员。而大众传媒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一种物质技术手段。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文化动员带来便捷,又能带来不确定的、甚至负面的东西。网络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欺诈和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在关键时期,网络上也会谣言四起,让人难以辨别真伪。甚至还存在利用网络分裂国家、组织发动恐怖活动的危险。这种局面促使我国“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6]由此看来,一方面,文化动员介体能够促进文化动员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文化动员介体还使文化动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文化动员介体的双向功能表明,在开展文化动员的进程中,动员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动员介体的积极因素,同时要避免其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定的风险,从而发挥文化动员积极、正向的效能。毫无疑问,文化动员介体的困扰致使我国文化动员缺乏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环体的局限造成文化动员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文化动员的环体是指文化动员活动发生的场所、环境和条件,是影响文化动员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可以说,文化动员的成效受一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585当前,我国文化动员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环境的压力。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6]我国传统文化还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没有被充分吸收和利用,而外来文化与我国现实还存在着不相兼容的问题。所有这些,造成我国国内文化动员环境的恶化。二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然而,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于是,出现了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抗争。而结果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遭到外国文化,常常是西方文化的控制、不同程度的侵犯、取代的挑战。”[9]13这种内外交逼的情境,致使我国文化动员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挑战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动员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困扰、制约因素,造成我国文化动员不可避免地陷入组织引导不力、效率低下、风险犹在和压力巨大的现实困境之中。
现实的困境决定了路径探索的必要性。正确的文化动员路径为发挥文化动员的积极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摆脱文化动员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推动文化动员进一步发展,加强对文化动员路径的探索势在必行。
1.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要充分发挥文化动员的功能,需要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只有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0]27也就是要经过现代化的转化,通过创造性的开发,实现其文化价值和实际效益,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屏障,转化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才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其次,要实现外来文化资源的本土转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和深入。“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1]35对待外来文化,盲目排外不可取,然而全盘接受亦不可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传统获得自我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异质文化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的过程。”[12]209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不能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外,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中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还要毫不犹豫地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精髓。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合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真正做到“洋为中用”。第三,要实现现代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国家的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理论作指导,需要现代文化的支持。但是,理论的东西毕竟还是理论上的形态,如不能运用到现实中,不仅其正确与否难以判断,而且其价值也难以体现。因此,这就要求现代文化资源实现现实转化,使现代文化资源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加强对文化动员的组织引导。文化动员需要组织领导,需要有序开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没有核心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任何事情都难以完成。因此,政府要切实负起推动文化动员的责任。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对文化动员的组织和引导。“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13]711一手抓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教育权益;一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教育事业为基础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来巩固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地位,达到文化教育事业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和协调发展。其次,政府要强化政策调控、市场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经营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不必干预;凡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则要负责。第三,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筹资,既要坚持政府筹资,又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筹资的社会化。政府要管导向、原则、规划、布局、方向、秩序,真正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文化管理核心。
3.加强文化动员的机制建设。文化动员机制健全与否影响着文化动员的成效。加强相应的机制建设能够为文化动员提供机制保障。首先,建立文化动员管理机制。任何事情都需要组织和管理,否则,其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当前,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14]541只有建立相应的文化动员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管理和动员方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从而推进文化动员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文化动员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对文化动员的激励,政府能够推动文化动员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如健全绩效管理,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实行适合文化实体特点的竞争机制、奖励机制等。再次,建立文化动员的保障机制。只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和保障机制,才能使文化动员顺利地开展,才能保障文化动员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行动起来,建立政策保障、监督保障、财力保障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加强对文化动员的保障,促使文化动员顺利地开展。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俞思念,魏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正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新高度[N].人民日报,2012-4-16,(7).
[5]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