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磊,彭明春,王崇云,杜建海,陈振亮,孔维琳
(1.云南大学 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2.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021)
土壤侵蚀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及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现象[1]。土壤流失与水土保持定量评价在研究尺度上可概括为3个层次:地块—小流域—区域(或国家)[2]。土壤侵蚀预报是有效监测水土流失和评价水保措施效益的手段,侵蚀模型则是进行土壤流失监测和预报的重要工具。常用的土壤侵蚀模型包括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3]、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RUSLE)[4]等,以 及刘宝元等人[5]在USLE和RUSLE方程式的基础上,经过改进提出的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式(CSLE)。用常规方法研究水土流失需要大量的野外调查并且周期长、区域小。若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能及时掌握水土流失状况,以进行区域合理规划[6]。本文通过GIS与USLE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GIS的栅格数据分析功能,预测土壤侵蚀量。USLE中的C因子为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国内C值的研究缺乏可比性,主要原因是方法不统一,另外C因子值的研究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7-8]。本文采用RS技术,进行基于植被覆盖度的C值计算,以确定引起水土流失的这一关键因子,将为流域内土壤侵蚀现状提供最新的资料,为土地资源评价和管理利用、面源污染控制、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昆明市人口最多,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10年末,流域内常住人口达348.62万人。生产总值达到1 632.82亿元,约占昆明市的80%。同时,滇池流域也是昆明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流域地理位置处于24°28′—25°28′N,102°30′—103°00′E,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南北长约109km,东西宽约52km,面积约2 900km2[9]。整个流域处于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5℃,平均降水量为1 035mm,地带性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但目前以针叶林、灌丛及稀树灌木草丛为主[10]。
USLE方程广泛应用于较大区域的土壤侵蚀定量评价[10-11]。目前,CSLE模型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其参数的正确性与模拟精度还需进一步说明[12],且该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植被覆盖度低,风蚀、水蚀严重[13-14]。本文选取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作为预测面蚀和沟蚀引起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的方法,公式如下:
A=R·K·LS·C·P (1)
式中:A——年 平均土壤流失量 [(t/(hm2·a)];R——降雨和径流侵蚀因子[(MJ·mm)/(hm2·h·a)];K——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hm2·MJ·mm)];LS——地形因子;C——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P——水土保护措施因子,其中L,S,C,P为无量纲因子。
图形数据库包括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辨率为25m,流域土壤图,植被/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土地利用现状图由SPOT5影像(全色波段分辨率5m,2009年12月14日、2010年1月30日和2010年5月19日共三景)解译获得。土壤图以土种类型作为成图单元。图形库数据统一为1∶5万比例尺,以矢量和栅格图层建库。属性数据库包括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属性、植被类型属性等。
本文采用Wischmeier的经典算法来计算R因子,该公式既考虑年降水总量,又考虑降水的年内分布:
R=∑{1.735exp[1.5lg(P2i/P)-0.8188]} (2)
式中:Pi——月降雨量(mm);P——年降雨量(mm)。
降雨量数据分别来自呈贡县、晋宁县、太华山和昆明市4个气象站点的监测数据,这4个站点分别位于滇池流域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数据又有丰水年(1997年)、平水年(2002年)和枯水年(2009年)之分。对4个站点不同年份的R值求平均,以代表该地区的R值水平。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反映土壤抗侵蚀的能力,与土壤类型有关,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由于土壤性质不同所引起的侵蚀量的差异。参照杨树华等[9]的研究给出滇池流域土壤K值(表1),并以土壤类型为成图单元,生成因子栅格图,从而得到K值的空间分布。
表1 滇池流域常见土壤类型的可蚀性因子值
L因子和S因子合称为LS地形因子,根据刘宝元等[15-16]的研究结果进行计算:
式中:L——坡长因子;l——像元坡长;m——坡长指数。
式中:S——坡长因子;θ——坡度。
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C)是USLE方程中最重要的参数。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反映出不同植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效果。C因子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计算也较为复杂,可通过小区观测和人工模拟降水模拟获取。C值的大小取决于植被类型、植被长势和植被覆盖度[17]。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能综合地反映单位像元内的植被类型、覆盖形态和生长状况,它与地表植被覆盖度有密切关系[18]。采用密度模型[19],利用SOPT5遥感影像获取的NDVI值计算植被覆盖度,公式如下:
C因子值分布范围为0(纯植被覆盖)到1(裸岩、土壤等无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度范围为0(裸岩、土壤等无植被覆盖)到1(纯植被覆盖)。C值的计算参照公式(6),从而得到C值的空间分布。
式中:Fg——植被覆盖度。城镇的下垫面性质已发生改变,因此不考虑城镇用地和水域对侵蚀的影响,其C值为0。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采用专门措施后的土壤流失量与顺坡种植时土壤流失量的比值,反映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坡地土壤流失量的控制,通常采用的侵蚀控制措施有:等高耕作、条带种植、梯田等。由于资料缺乏,滇池流域内P因子值为1[20]。
各因子计算过程在ArcMAP 9.2软件中进行,把滇池流域划分成25m×25m的单元格进行计算,各因子计算结果生成因子图层,再将各因子图层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土壤侵蚀量图。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确定土壤侵蚀分级,进行再分类,得到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图。
本研究将USLE模型和3S技术结合对滇池流域2010年水土流失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滇池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02.22t/(km2·a),土壤侵蚀总量为2.34×106t。对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侵蚀量和侵蚀面积统计后(表2)表明,占流域面积94.56%的微度及轻度侵蚀区域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为73.27%,而流域26.72%的土壤侵蚀量来自于仅占流域面积5.43%的中度及以上侵蚀区域。土壤侵蚀以中、轻度侵蚀为主,强烈及以上侵蚀较弱。
表2 滇池流域不同侵蚀强度的侵蚀状况
根据DEM数据得到流域内的坡度信息,将坡度栅格图层重分类为6个坡度等级,然后统计得到每个等级的侵蚀模数(表3)。研究发现,滇池流域侵蚀量并不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与侵蚀模数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当坡度到达35°时,土壤侵蚀模数略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5°坡度以下)。坡度分布在8°~35°的区域,土壤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78.2%,侵蚀贡献量最大的为15°~25°的区域。
表3 滇池流域不同坡度等级的侵蚀状况
在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不同类型侵蚀模数差异较大,侵蚀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木林地、坡耕地、有林地、园地和平耕地(表4)。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类型是灌木林地,侵蚀模数为1 575.06 t/(km2·a)。流域内灌木林地以暖温性灌丛为主,结构较为简单,且分布坡度范围主要集中在8°~35°,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对降雨的截留效果较差,枯落物较少,地面裸露程度大,同时植被对土壤的改造较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坡耕地和平耕地面积相差不大,但坡耕地侵蚀量却是平耕地的2倍。因此,在今后的政府工作中应加强对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有林地的土壤侵蚀量也较大,流域内有林地目前以针叶林为主[9],其林冠层对降雨截留的作用较弱;同时有林地中人工纯林的比例较大,其水土保持功能低下。园地和平耕地侵蚀模数相对较小,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8°~25°的区域,但其受人为扰动影响较大,属于轻度侵蚀强度。
表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状况
本文以滇池流域为例,利用USLE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2010年土壤侵蚀状况,与国内相关研究有一定差别,如与李建国等人[21]根据流域内6个径流小区实地观测的283.1万t水土流失量相比,流域内侵蚀量减少了17.4%,这主要是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强了对流域内生态防护的建设,如滇池面山绿化项目(2003年)、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规划(2006年)以及2009年全面开展的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程等。丁剑宏等人[22]以2009年ALOS卫星数据及流域内1∶1万DEM数据,研究了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滇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面积的24.60%,本文则为43.72%,这可能与影像数据、DEM数据分辨率和侵蚀计算方法不同有关。
通常C值是由小区观测得出的经验方程求得,如杨子生[8]连续3a根据6个径流小区实验,得到了坡耕地不同作物类型的C值。基于植被覆盖度的回归方程法,可对大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值进行快速估算。
通过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当坡度<35°时,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坡度>35°时,土壤侵蚀模数略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区域土壤侵蚀过程中存在临界坡度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侵蚀模数空间差异性较大,侵蚀模数大小为灌木林地>坡耕地>有林地>园地>平耕地。为了减少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以对灌木林地生态功能进行提升,摒弃以往种植人工纯林的局面,以针阔混交林种植为主;对于有林地而言,对低效林和纯林进行生态疏伐,补植阔叶类林种,促进其向顶极群落演替。对于流域内坡度>25°的区域,应巩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灌木林地的植被优化,以减少流域侵蚀的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加,滇池流域水质污染已成为制约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滇池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滇池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水土流失是引起面源污染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之一,土壤侵蚀本身就是一个大范围的面源污染[22]。因此,对土壤侵蚀模数的研究,也是面源污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新昆明建设“一湖四片”的规划,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并减少流域内新增土壤侵蚀的风险,并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1] 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杨勤科,李锐.中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定量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5):13-18.
[3] Wischmeier W H,Smith D D.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from crop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A guide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M].Washington D C:USDA,1978.
[4] Renard K G,Foster G R,Weesies G A,et al.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by Water: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th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M].Washington D C:USDA,1997.
[5] Liu B Y,Zhang K L,Xie Y.An Empirical Soil Loss E-quation[M].Beijing:Tsinghua Press,2002:143-149.
[6] 徐旌,张军,刘燕,等.基于RS,GIS的滇池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80-83.
[7] 张岩,袁建平,刘宝元.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1033-1036.
[8] 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作物经营因子[J].山地学报,1999(S1):19-21.
[9] 杨树华,贺彬.滇池流域的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控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10] 吴全,秦富仓,王桂华,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土壤侵蚀初步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78-84.
[11] 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等.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19-24.
[12] 江青龙,谢永生,张应龙,等.京津水源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1,30(8):1703-1711.
[13] 程琳,杨勤科,谢红霞,等.基于GIS和CSLE的陕西省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61-66.
[14] XU Xia,MIAO Chiyuan,LIAO Yunfei.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Study on Regional Soil Erosion:Bin County of Heilongjiang as an Example[J].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8,13(3):377-384.
[15] Liu B Y,Nearing M A,Shi P J,et al.Slope length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Soil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2000,64:1759-1763.
[16] Liu B Y,Nearing M A,Risse L M.Slope gradient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s,1994,37(6):1835-1840.
[17] Ahmet K.Estimation of Cfactor for soil erosion mod-eling using NDVI in Buyukcekmece watershed[J].Oze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0,3(1):77-85.
[18] 陈晋,陈云浩,何春阳.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植被覆盖率估算亚像元模型与应用[J].遥感学报,2001,5(6):416-422.
[19] 陈云浩,李晓军,史培军.北京海淀区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88-593.
[20] Lin Chao-Yuan,Lin Wen-Tzu,Chou Wen-Chieh.Soil erosion prediction and sediment yield estimation:the Taiwan experience[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2,68:143-152.
[21] 李建国,刀红英,张亮,等.滇池流域水土流失监测[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75-77.
[22] 丁剑宏,谢飞帆,陈丽.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