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增长动力和发展转型

2012-12-21 15:20沈开艳
检察风云 2012年2期
关键词:动力上海转型

文/沈开艳

2012:增长动力和发展转型

文/沈开艳

近日出炉的《上海经济发展报告》,从纵览全局的宏观视角和“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出发,对2012年上海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了判断与预测,对上海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趋势进行了整体分析,进而提出了上海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

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以及上海经济运行的特点,“十二五”时期上海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2012年,产业发展进入全面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2011年,全球经济虽有回暖迹象,但复苏进程缓慢。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均未出现预期的增长率,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迭起。全球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率也连创新高,而这些国家一旦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据国际权威机构估计,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态势的逐步巩固,国际经济环境将在2012年下半年有所恢复。

另一方面,2011-2012年,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一些领域正在酝酿重大突破;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格局将出现大规模分化融合。新的经济环境既对上海参与国际竞争新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上海带来了促进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从国内背景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进入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面临着输入性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通胀形势非常严峻,“稳中偏紧”的宏观政策调控使国内银根紧缩,资金紧张,并进一步地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给出口增长带来更大压力,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加大了上海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压力,特别是制造业面临很大冲击,产业结构调整更趋紧迫。

从2012年上海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在新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上海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动力结构的转变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上海依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缺乏强劲的新支撑点,产业结构不得不加大调整力度;从出口来看,由于欧、美、日等主要海外市场复苏乏力,短期出口预期不甚理想,因此,上海经济传统的外需推动模式难以维持,外部需求不会有明显增加。在投资、出口双重乏力的情况下,上海必然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和结构转变的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上海已率先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肩负着率先推动产业转型的重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是上海经济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与此相应的,带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工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三大引擎中短期动力已显不足。

在新的阶段上海必须尽快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消费拉动的新动力结构时期,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上海当前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二是国家对上海“四个率先”的战略要求使然,三是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带给上海的压力和冲击力,四是国际产业体系面临重构,上海需要高端融入新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因此,在这一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型及重点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从产业发展方向看,2012年,“大虹桥”规划项目、“大飞机”项目、“迪斯尼”项目等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全面推进,将对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深远影响。

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源:投资、消费、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92年以后,上海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扩张,是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上海而言,虽然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很大,但城市基础建设与工业投资的持续扩张难以长期维持,仍然需要通过扩大消费弥补投资需求的下降。而2008年以后上海的经济下滑,实际上是投资与消费放缓的共同结果。

从投资来看,2011年上半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同期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幅度很大、工业投资也有一定下降,仅有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增长。本来预计2010年世博会结束后,2011年一些因世博而停止开工或暂缓开工的投资项目将会有一个反弹性增长,但事实上,世博会结束后,上海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升反降。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仍将会有所下降。

从消费情况看,后世博阶段,社会消费会回归正常状态,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贡献。

从投资与消费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看,导致其变化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主体(经济类型、行业)和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二是投资空间结构的变化。通过与国外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可以推断,虽然在中短期内,投资需求仍是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但从长期来看,其对上海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以往将有所减弱。

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目前上海经济增长的这种主要由内部的消费与投资来驱动的模式,仍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海经济中的“外部需求”(货物与服务净流出)规模很小,尚不足1000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也较小。这不但与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未来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应重点考虑如何扩大“外部需求”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上海仍然受到经济转型、成本上升、汇率上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出口压力,但随着危机的逐渐减缓,海外经济缓慢复苏,上海进出口贸易再次呈现复苏迹象。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达20%左右,其中进口增长超过了出口增长。从2012年的趋势判断,在出口与引进外资开始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上海的服务贸易开始崛起,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迅猛,并将步入战略机遇期,服务贸易将和出口、引资一起成为未来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

增长动力的加速助推器: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国内通货膨胀形势居高不下,本轮的通胀主要属于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反映出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即使生产领域大幅度提高产能,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都无法遏制价格上涨的势头(而不像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产能过剩会导致价格的下降)。通胀带来上海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远高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指数;与企业资金利润率相比,利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年内还将有多次加息可能的预期,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胀无法遏制价格上涨的势头,结果要么是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迫收窄下降,要么是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因此,在当前高通胀的情况下,最好的出路一是大力发展一些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小,价格波动对之影响幅度相对较弱的现代服务业(因现代服务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推动);二是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传统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先进的高端制造业转型。

另一方面,从上海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看,一大批制造业环节不断外移,上海部分产业领域出现“空洞化”的隐忧——迫切需要通过大规模创新产生更多具有主导性功能的新经济增长点,并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但客观来看,上海仍存在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创新人才资源不足、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科技转化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

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三产比重虽有提高,但仍无法跟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离形成服务经济形态为时尚早;三产内部仍以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代表现代服务业的运输仓储、租赁商务、中介服务等比重不高;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能耗高,对原材料消耗大;产值规模与增加值规模不匹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产值规模大的产业增加值和利润小,而增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规模却不大。

为此,2012年上海将处于动力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传统增长动力的日益衰竭迫使上海必须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从全局视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寻找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路径与机制,使上海尽快进入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墨,并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长期以来,上海肩负着产业发展与创新示范的双重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紧迫性。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五年内,上海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力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

当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发展快于全市产业增长速度,2010年9个领域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全市GDP比重的12%;2011年,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容到“9+3+2”的格局,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经过多年的引资、培育和提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增长速度加快,已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与格局不断优化,部分产业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呈领先态势。

“十一五”期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5年来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

“十二五”期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将依托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导和新技术应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增强服务业辐射能力。从城市转型的角度出发,适应信息技术与分工方式的演变,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下一步发展将重点围绕制造企业集团向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模式、平台型模式、外包型模式和嵌入型模式四种创新模式,从突破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等出发,优化提升产业整体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动力上海转型
上海电力大学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沣芝转型记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