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才
对外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对外传播是民族国家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由于民族起源、人口迁徙、习俗影响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些跨国界多民族所共具的文化形态与文化认同理念,有利于中国特别是毗邻东盟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加强对东盟各国的传播,创造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互动互惠的国际舆论环境,加深双方的相互依存度,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传播是人的天性,也是文化的本性。文化与传播是互动一体的。“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1]文化传播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2](P127)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文化具有融合和整合的功用,各种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相对于直接的、显性的传播效果,文化传播的效果是间接的、潜在的,同时也是深层次的、持久性的。“文化传播因为具有‘不动而屈人之兵’的强势的思想意识渗透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3]“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4]文化传播更是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黏合剂”,国际经济合作区内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增进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增强信任与合作,营造良好国际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区域系统的整合、融合及协调发展。立足民族文化优势,做好做足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规避意识形态的偏见,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受损,不断提高对外传播效果,是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所以,坚持以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核为支柱提升对东盟传播效果,既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实现文化建设;又可通过文化输出的传播力量打造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拉近东盟与中国的距离,增进东盟国家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众所周知,无论人类个体或群体之间,都是差异性和一致性并存。彼此间达成沟通和交流,必须建立在基本特征和需求的一致性。就中国-东盟自贸区而言,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相关的力量维系,民族间的接纳、文化间的包容有赖于文化认同这一深层次的维系力量,文化认同是国家信任、民族和解、地区和谐的基础,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共同利益的普遍认识和共同追求。中国和东盟国家不仅一衣带水,人文相近,地缘相亲。双方的交往史,就是文化交流、促进和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已深深扎根于东盟土地之中。这种独特的历史,为今天的中国尤其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文化传播,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的交汇点,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南洋文化、南传佛教文化与北传佛教文化、汉文化与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民族团结、边境和平的多元民族文化。该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是中国对东盟传播的桥头堡。自古以来,由于地缘相近、环境相似、山水相连,区域内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历史渊源很深。在交往过程中既形成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也显露着国家或地区间文化融合的痕迹。正是存在文化间的共通性,才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有了交流共振的和谐性。
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毗邻东盟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自贸区“应该是一个区域性国际文化合作区,需要区域文化的相互认同与柔性支撑”。[5]处于中国-东盟最前端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将有助于该区域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纽带,实施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获得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近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自贸区框架下积极探索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途径。比如,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建设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等,展示友好合作的意愿,增进相互信任,打造了和谐相处的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东盟共同身份认同以及共同价值观的建构,为应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深化双边的合作交流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
在当前文化变革时代,文化产业以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创造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文化面貌、生态结构和生存方式。文化产业发展是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性建设与发展需求,民族文化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形态而存在。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民族文化绽放光芒是必然趋势。“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不光以文化作品、学术语境、思想范式等形式扩散,而且也应以产业化形态辐射。”[6]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和商品逻辑而压倒其他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从而直接服务于共同价值观的构建。“文化产业具有穿越制度框架和文化界限的‘无国界’的形式和能力。”[7]加之现代传媒有力地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不断发展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份额,可传递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和接受外来思想一样,接受外来物品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它们被接纳的事实,而是它们被文化重新界定并投入到使用中去的方式。”[8](P401)因此,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将是对东盟传播中的新引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推动与东盟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创造有利于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东南亚的持久和平及稳定繁荣有效途径。
1981年12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在联合国第五委员会上发言表示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和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1982年,中国开始承担联合国维和费用。这个时期中国对联合国的态度可从当时英文版的《北京周报》窥见一斑,“国际局势越动荡,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加强联合国作用的任务就越重要、越迫切”。①1984年,中国全面阐述了对维和行动的原则立场,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现代条件下积极开展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合作,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凭借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平台,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挖掘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发展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贸易,将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
建议病猪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但养殖户要求采用一定的治疗措施,减少经济损失。①对全场用溴氯宝(溴氯海因)1∶20倍稀释,每天清扫场地,消毒。连用3~5 d后,间隔1 d消毒1次。②使用头孢噻吩钠加双黄莲注射0.2 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3~5 d。③使用核酸针剂0.1 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3~5 d。④整群猪用猪益核酸100 g兑水100 kg,阿莫西林100 g兑水100 kg,VC粉100 g兑水100 kg,1次/d,连用3~5 d。
化产业合作发展,构建了新的蓝图。
具备独特地理优势的云南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积极抢占先机,并通过发挥“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大中心”四大功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10]2012年,为了加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中央的支持下,云南省投资5个亿建设西南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促进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11]为切实推进中国与东盟文
西南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诸多原因,对外开放与其它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与启动,为处于自贸区前沿的这些地区提供了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众多的资源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最大的最重要的资源,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是在民族文化下工夫,把民族文化作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形象推向东盟,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对东盟的传播效果。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积极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参与对东盟文化传播,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促进效应。
在广播电视方面:2009年10月,广西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和越南数字技术电视台分别签署了电视节目交流协议和合作意向书,实现部分电视节目在东盟落地;广西在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诱人的沙糕》和《边贸女人》等电视剧,也在越南有较好的影响;正在建设中国-东盟 (防城港)国际电影季和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涉及影视工业、影视贸易、影视制造、影视人才教育培养、影视旅游休闲、影视文化广告创意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文化产业基地之一和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影视文化艺术合作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在新闻出版方面:目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图书出版量已达5000多种,向东盟输出版权超过220种;成功举办了2011年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以及2008-2011年在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图书展销暨版权贸易洽谈会,促进双方出版业交流与合作,有560多种中国图书与东盟出版商达成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9]广西还加紧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 (出版物)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 (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东盟创意印刷产业园区、中国-东盟资讯网等文化项目的建设,为广西新闻出版“走出去”提供物化平台;其中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将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集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一体的大规模集成型物流节点,各种物流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场所,以便为大西南乃至全国各地文化产品走向东盟和世界、国外文化产品走向广西和全国各地,提供高效率物流服务。
毗邻东盟的广西、云南等省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现已有了较好的开端。广西民族歌舞、杂技、木偶、实景演出广受东盟各国人民欢迎。《广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努力形成以文化艺术业为核心,打造品牌项目为重点,文化产业运营为手段,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国际区域合作格局。同时,广西积极配合文化部推进与东盟国家签订了《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合作计划》,在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这一框架下,打造品牌,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走向东盟,加强艺术产品的演出与出口,加快实景演出网点的建立,鼓励游戏动漫的研发与出口,进行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开展文物巡展、民族工艺美术品展销等。
大豆出苗后用的除草剂又分为出草早期适用的和出苗后期适用的除草剂。出苗后期适用的药剂有拿朴净、精稳杀得、精禾草克、高效盖草能等杀禾本科杂草的。一般都要和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防治阔叶杂草的药剂有虎威、杂草焚、克莠灵等。12.5%拿朴净机油乳剂每公顷用药量1~1.5公升,15%精稳杀得乳油每公顷用药量0.75~1公升。10.85%高效盖草能乳油每公顷用药量0.14~0.16公升。25%虎威水剂每公顷1~1.5公升。21.4%杂草焚水剂每公顷用1.5~2公升。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并发现完成整体任务需要事先完成的各级子任务及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传统教学设计则是自下而上,从小单元到整体知识。
从自身情况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风俗民情丰富多彩,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软实力”。对每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既要考虑继承也要考虑发展。产业化既可以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整合和创新,更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只要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手段或工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民族文化就可参与到主流社会的竞争中去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业化是实现民族文化成为资源手段、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最佳的途径。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将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大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等,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对于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民族团结,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是参与区域和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
民族发展历史中,史前即已开始的中国北方或西北的原始部落不断地南迁,进入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部族或民众的南迁使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来往频繁、交流繁多。中国与东盟国家接壤地区有频繁的民族迁徙活动。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地区就有氐羌、百越、百濮三个大族群的部落,经过长期的发展变迁、分化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各个民族。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与傣族、布依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龙族、越南的主要少数民族傣族、侬族和缅甸的掸族等东南亚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具有人种学意义上的胞亲关系,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物基因。在国界最终划定以前,他们大多早已形成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地域、经济生活的人们共同体,并保持至今。众多的跨国民族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这些民族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一直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边民们至今在中越、中缅、中老边境上来往穿梭,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维持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的传播情境是民族文化得以稳定传承的先决条件。
西南边疆地区与东盟各国民族文化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差异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民族文化日益成为具有吸引力和魅力的主流文化之一,西南边疆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无疑是打入东盟市场的敲门砖。
近年来,广西在对东盟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大打民族牌,取得很好效果。广西文化部门与越南达成协议,把中国的资本、创意、运营模式等和越南的民族风情相融合,在具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下龙湾共同打造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模式还被移植到了柬埔寨,中柬联合打造的吴哥实景演出项目正在筹建中。广西通过联盟形式在南宁举办了中国广西民族博物馆与东盟十国博物馆交流合作、印尼文物精品展、越南出水瓷展等,开展了有东盟国家文博机构参加的博物馆藏品与人力资源合作学术研讨会、考古工作交流会,取得较好成效。广西电视台作为国际化的传媒,以本民族文化中突出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走向世界,彰显东盟概念,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在国际社会赢得文明和文化认同,如《寻找金花》、《可爱广西》等都是蕴含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跨国际交流的世界文化元素,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还可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通过文化软实力渗透到文化产品中。倡导文化多元是全世界的共识,而多元化的核心是民族化与本土化。因此,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必须充分体现民族化特色,只有充分体现民族创意、民族元素、民族内涵的文化产品,才能更好进入东盟市场。在这方面,《云南映象》和《印象·刘三姐》就是将民族化内容生产的产品实现国际化最好的例子。
在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找到被审计企业经济责任的实际承担者,一定要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的企业经济责任,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民族民间演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民族艺术创意设计为主,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或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群,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所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既要加强产业集聚,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又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引导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深化对外传播效果。比如,广西卫视凭借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的独特地缘、人文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中国-东盟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传媒外交,拓展潜在的地缘文化空间;面对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缩小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特点,提供不同形态、不同面孔、不同包装的内容产品,以符合接受者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从而建立多样一体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循序渐进地实现本土“文化自觉”,增强多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西卫视实施符合国际化媒体的需求差异化战略,有效地提升对东盟的传播效果。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要在大湄公河流域、泛北部湾、中越“两廊一圈”、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等等区域合作背景下,推进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合作,形成和强化各方的文化比较优势,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文化产业的合作范围,深化文化产业合作领域,延伸文化产业合作视角。加强以文化贸易为重点的多领域合作,鼓励特色文化贸易开发,拓宽文化贸易渠道。优先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演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博物业、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领域,打造文化的先导产业。按照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样化,产品创新化,内核民族化,资源整合化全面提升与东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最终,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对东盟的传播效果,促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1]庄晓东.文化传播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4).
[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高卫华.传媒文化责任与民族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07(10).
[4]赵少华.促文化交流,谋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10-14.
[5]何 颖.文化合作是深化泛北合作的内在力量[N].广西日报,2012-07-12.
[6]梁裴.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整合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7]李昕.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8]伊尔戈·科普托夫.物的文化传记[A].罗钢,王中忱.杜宇译.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广西新闻出版业积极向东盟“走出去”.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5/10/c_111925208.htm.
[10]黄丕义:云南四大功能投身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http://www.gx.xinhuanet.com/topic/2008-10/28/content_14764571.htm.
[11]云南将建西南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N].云南信息报,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