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基于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视角*

2012-12-20 02:49:38张云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苏南科技人员科技人才

张云霞,郑 煜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基于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视角*

张云霞,郑 煜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曾在苏南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要大力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结构;要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要改进高校教育模式和方法,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后备力量的培育。

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现代化

科技人才是指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科技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首先就是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求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2]

科技人才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3大类人才中,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才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 ESCO)《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议案》的原则,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 (R&D)、科技教育与培训 (STET)及科技服务 (STS)。[3]其中研究与发展集中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可以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是指科技人才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特点的研究与发展人员。

科技人才队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创新型科技人才则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大意义。面对苏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巨大需求,如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建设一支与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如何全面提升苏南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江苏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市,苏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科技人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苏南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批的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被聘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顾问,利用休息时间去乡镇企业作技术指导,这些科技人员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个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构建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苏南科技人员通过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在技术上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目前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正处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迫切,要求更高。

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对苏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人才必须优先发展和科学技术必须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就应该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头,而科学技术又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头。因此苏南要在“十二五”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率先发展,成为人才强区,为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视角下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不足和差距

苏南经济、科技、教育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人才层次不够高

苏南科技人员总量较多,但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较缺乏,科技人员的主要任务还是维持现生产,技术创新活动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因此是维持现生产型的科技人员队伍。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科技人才结构也必须相应地改变,要提升科技人才的层次,使其适应研发工作的需要,形成以研发为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苏南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人均GDP2009年达到10188美元,已超过10000美元,但科技人才的实力与经济实力相比还不匹配,这从江苏省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来,江苏科技人员总量较大,但层次不够高,2008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51.17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为32.35万人,占63.2%,而全国2008年平均水平为69.2%,江苏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4]江苏提升重点行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领军型人才。

(二)科技人才结构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

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在苏南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转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目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甚为突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出现了结构性的人才紧缺状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需要大量引进,而大量低端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则要转移出去,存在着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科技人才结构面临着重新调整的局面,需要引进、培训和流动科技人才。

(三)企业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仍然较弱

苏南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09年苏南5市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南京0.78%,无锡1.07%,苏州0.74%,镇江0.84%,常州0.95%,[5]平均还不到1%,而2009年全国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6%,[4]苏南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低水平的投入强度,导致苏南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科技人员的主要任务还是维持现生产,对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较少。

企业科技人员的层次也较低,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不高。以江苏的数据来看,2008年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为60.4%,而全国这一比例则为64.4%,[4]江苏的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R&D人员的分布情况看,江苏61%的R&D人员在企业,但广东则有80%以上的R&D人员在企业,江苏高校资源和技术、学术等方面的智力优势没有较好地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四)区域内各市科技人才分布不平衡

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大,2009年,苏南研发人员为18.9万人,但是各市分布也不平衡,从下表可以看出,苏州和无锡近年来科技发展较快,科技进步状况综合评价得分高于90分,并且人均GDP2009年已达到8万元以上,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R&D人员数也是5个城市中最多的,但是数据也显示若论科技人才的质量,还是南京更高,可以看出,南京的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最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最高,R&D支出占GDP比例最高。苏南5城市中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较弱的是常州和镇江两市, 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表1 苏南5市科技人才相关指标2009年数据[5]

三、加强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针对目前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应发挥苏南的优势,加强苏南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着重从以下3方面加以解决。

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利用苏南经济领先、社会稳定的优势,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以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创业园区为载体,形成苏南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在苏南支柱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研发创业。继续完善和实施引才计划,如无锡的“530”计划,常州、苏州的“千名海外人才积聚工程”、“姑苏人才计划”等,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结合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结合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导和激励领军型高端人才、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向苏南地区集聚。要建立面向世界的国际人才信息网。要优化人才结构,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实现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科技人才的建设是靠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对人才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制订规划政策提供科技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要抓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建立市场基础作用、组织培育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

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政策要明确体现科技人才创新价值,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提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和待遇,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6]提高科技项目经费和科技预算中对人投入的比例,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作为评价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潜力。改进科技人员评价和奖励方式,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取向的新型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强科技人才流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三方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开展合作和结合,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苏南企业的社会地位,改变实际存在的“官本位”的状况,增强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第三,改进高校教育模式和方法,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后备力量的培育

苏南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地区,高等学校众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较快,苏南高等教育为科技人才队伍提供了大量后备力量,但苏南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还有待优化与提高。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目标。要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更多的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重点投资,培养国家战略领域所需人才,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抓紧培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快构筑科技人才高地。[7]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培养,结合科研项目的实施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大学生实践制度,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逐步建立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制度与机制。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层次的基础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科技成果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高级技工。再次,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资源的持续开发。

[1]李亚杰.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同志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答记者问 [N].光明日报,2010-06-0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N].光明日报.2010-06-07(10).

[3]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知识窗栏目 [EB/OL]. (2009-06-20)[2011-08-06].http://www.sts.org.cn/zsc/11.htm.

[4]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EB/OL].(2011-03-11)[2011-08-09].http://www.sts.org.cn/tjbg/tjjc/documents/2010/10041501.htm.

[5]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EB/OL]. (2010-11-23)[2011-06-12].http://www. jssts. com/Up loadFiles/TJGB/2011/1/201101191610599166.pdf.

[6]杨月坤.科技人才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 [M].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55-58.

[7]张忠寿,王怀栋.对常州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几点思考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2-23.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 ts is the Motive Power of Realizing Modern iz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uth Jiangsu’sModern ization

ZHAN G Yun-xia,ZHEN G Yu
(School of Marxism,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 s the source of motive power,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uthern Jiangsu’smodernization process.Facing the p resent w eak link of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great efforts should bemade to bring in external highlevel talents and optimize talents structure;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guid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erve enterprises;imp rove the model and metho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for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Southern Jiangsu;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modernization

朱世龙)

F243

A

2095-042X(2012)01-0054-04

2011-08-31

张云霞 (1962-),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科技与社会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7EYB 008)

猜你喜欢
苏南科技人员科技人才
苏南年俗亦动人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8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49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群众(2015年11期)2015-12-16 17:42:36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现代农业(2015年3期)2015-02-28 18:40:37
科技人员也应实行排名制
发明与创新(2015年1期)2015-02-27 10:38:24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
北方经济(2014年9期)2014-09-18 23:42:31
苏南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