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吟诵探析*

2012-08-15 00:53:25范炎培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常州传统艺术

范炎培

(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江苏常州213017)

常州吟诵探析*

范炎培

(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江苏常州213017)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是流传于常州民间的、用常州方言音腔来吟诵古代诗词文赋的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古诗文汉语言语音的活态及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较高的文化价值,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常州吟诵;文化瑰宝;传承保护

我国传统的吟诵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汉语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主要语音方式之一。吟诵在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本文所指的吟诵,是我国传统的、声调高低抑扬、有节奏、有情感地诵读诗文的一种读书方式。吟诵是通过书院、私塾、家学等教学体系,代代口耳相传的读书方法,因此,吟诵也俗称“读书调”、“私塾调”。

一、常州吟诵的历史源流

常州吟诵属古吴吟的范畴,是植根于常州、运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吟诵。屠岸先生在《常州吟诵千秋文脉》一文中指出:“吟诵古典的诗词文章,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史料可据的‘吴吟’(包括常州吟诵)始于战国时代”。[1]

被誉为“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中吴要辅”的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余年。

常州历来崇文重教,自唐代起即建立由官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唐肃宗 (756~762年)年间建立起常州州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称为常州府学),就是当时常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学府里聚集着相当多的一批文化精英。宋大观三年 (1109年)朝廷会试天下贡士,全国共录取进士300名,常州一地竟占53名,达1/6还多,受到宋徽宗的嘉奖和赏赐,特赐褒诏曰:“进贤”。

自古以来常州的教育事业一直都很发达,作为官办府学、县学补充的“书院”,是由民间发起用来讲学、传播学术思想的场所。至清末,常州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书院先后有20余所。常州“义学”始于清康熙年间,常州一些有识之士痛感列强入侵,遂创建义学,以图教育救国。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的江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富裕阶层,使得他们的子弟有充裕的条件把读书作文、发扬文化作为人生的目的。于是,繁荣的经济社会催生了众多的书香门第和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当时的常州府便成了家族文化的集中之地,这些名门望族均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相当重视家族教育,把家族子弟的教育列入其家族的家规家范。常州的书香家族能涌现出众多的学者,几乎都和家族教育分不开。“读书明经”成为常州的社会风气,千载读书地的常州具有世人瞩目的成就,常州教育在江浙一带享有盛誉。自古就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之誉。

正因为常州的教育事业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吟诵又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吟诵成为读书的基本技能。在常州,甚至连一些农民或家庭妇女,只要上过几年私塾,或者跟随父母、长辈读过一些传统的启蒙读物或古诗词,都会作初步的吟诵。可见,吟诵在常州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二、常州吟诵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常州吟诵是常州地区传统的吟诵音乐形式。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常州吟诵传人周有光先生对吟诵的发展与繁荣作过简短的论述:“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诗文吟诵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它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来的诗词创作、修改、鉴赏、口头交流与发表,多在吟诵中进行。旧时学童启蒙,更离不开吟诵,以致波及社会,使这种‘精英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众性。儒家先贤们创造的这种集文学、语言与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对促进我国文化繁荣、提高全民素质,产生过重大作用。吟诵艺术远播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地华人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2]

以现代音乐为视角对吟诵艺术进行论述的,是常州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著名音乐家赵元任。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共记写了22首常州吟诵乐谱,大都集中在《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以及白居易《长恨歌》(片段)的吟诵中。他把自己用常州方言吟诵的古诗文录制成唱片,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常州诗社的兴起,对常州吟诵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常州素有“诗国”之称,近百年来诗社组织很多,例如,苔岑吟社、兰社和舣舟诗社,先后相衔。虽则自晚清科举废除,书院、私塾消亡,然百余年来,常州诗社兴起,诗人辈出,导致常州吟诵在民间仍有一定的流传基础,仍能薪火相传。最近这一二十年来,以秦德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重视对常州吟诵进行研究,在对常州市区的吟诵者进行普查的基础上于2002年出版《吟诵音乐》一书;在大陆数家音乐学院学报及台湾11家刊物上,先后发表了17篇有关吟诵的论文,使常州吟诵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三、常州吟诵的要点

(一)吟诵的语音和发声,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常州吟诵,自然就用常州方言来吟诵,用常州语音自然和自由地发声,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因此,吟诵时常州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二)受常州地区的方言、音乐、民歌、说唱等的影响,常州吟诵会有大体相对流行的吟诵调。但是细究起来,吟诵在一个大体的腔调下,则是代代不尽相同、人人不尽相同、次次不尽相同。

(三)古代诗文具有文人的特点,因此吟诵古代诗文,其审美趣味也随之不尽相同。吟诵时的情感是自发的,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情感都会有变化。吟诵跟着情感走,情感会有浓郁、浅显、强弱之分,吟诵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和变化。

(四)吟诵不是表演艺术,但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赋是有韵律的,讲究平仄、对仗、押韵,通过吟诵可以表达诗词文赋内在的韵律美,以及体现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四、常州吟诵的艺术特色

常州吟诵的风格特点与常州方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常州方言属吴语,语音上与周围太湖片的吴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常州方言有28个声母,44个韵母,7个声调,这7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在语音方面,常州方言仍完整地保留了古全浊声母体系和古入声,这和普通话相比,常州话就有一种独特的情韵。着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其所着《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一文中,曾以常州话为例来说明这个特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四句用官话来念,压韵字‘折’和‘雪’,‘来’和‘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用属于吴语的我家乡方言常州话来念,由于古代的调类保持的比较分明,头两句收迫促的入声,后两句收流畅的平声,这种变化暗示着从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两个世界。换句话说,这是韵律象征着内容。”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音调、吟词音调、吟文言文的音调等。常州吟诵不同于其他地区吟诵,其主要特点有:

(一)常州吟诵异彩纷呈,风格多样。由于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与贡献,常州吟诵已得到一定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常州方言的声调体系与中古汉语声调体系接近,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保留着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音韵美。

(三)常州吟诵横跨文学、音乐、语言3门学科,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流传于民间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汉语言语音艺术。

(四)常州吟诵的方法大体分两大类:一是格律较严的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二是格律较宽或不讲格律的古体诗、古文等为另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屠岸先生在《常州吟诵千秋文脉》中指出:“常州吟诵是中国各地吟诵中的一种。”吟诵风格虽各有千秋,但“凡是常州吟诵,一听就是一种气韵,一种风格,与其他地方吟诵是不同的。话又说回来,中国各地的吟诵也有其总体风格或者普遍规律,可以合称之为中华吟诵。”

五、常州吟诵的文化价值

(一)常州吟诵具有传统文学、民间音乐、汉语言语音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方式,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流传到现在的古诗文仅剩文字,其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很难体会了。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文字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在吟诵的时候才能最接近,才最能体会。不吟诵古诗文,很难体现古诗文的原貌。

(三)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吟诵时,不仅可以体会到诗文中的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吟诵诗词文章,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

(四)吟诵的核心是诗乐一体。中国的诗词文赋都是可以入乐的,在作吟诵时,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抑扬顿挫地“唱”出自己的情感。现代西方文化把音乐变化成了职业,变化成了专业化的东西,大众只能欣赏,只能唱别人创作的歌。中华传统的吟诵,有机地把中国古代诗乐和吟唱结合在一起,吟诵,使每个人都能张口唱出自己的曲调。

(五)吟诵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吟诵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华传统的道德情操,通过吟诵,体现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和对于人生的理解,从吟诵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

六、常州吟诵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1905年清末光绪废除科举,常州的书院停办或改为新式学校,遍布城乡的民间私塾面临困境,吟诵受到影响。在解放初,私塾全部由学校替代,私塾的消亡,意味着吟诵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消失。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传统吟诵受到冲击。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进入中国新式学校,并在学校取代中国传统吟诵的地位。

(三)在“文革”以前,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撰文提倡吟诵。如常州人赵元任先生在1956年便着文疾呼:“近些年来吟诵诗词、古文的这个传统差不多都丢失了,这真是可惜的事。”“现在最迫切的事,是赶快收集、记录这些老传统艺术,因为它就要看不见了。”

(四)吟诵仅是作为平时一种学习诗文口耳相传的方法,因此,古代几乎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文人学者,也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着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客观上也影响了吟诵的研究和流传。

(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冲击下,吟诵文化在社会上彻底消失。改革开放以后,常州一些诗词爱好者,自发组成舣舟诗社,聚会时常有吟诵交流,曾呼吁有关部门恢复吟诵研究,惜未有实效。

(六)上世纪80年代末起,常州一中教师秦德祥先生自发开始了常州吟诵的研究工作。经过8年的努力,《吟诵音乐》一书,以及含有羊淇、羊汉、丁彦士、吴玉良、史肇美、何祖述、邹宗浩、陆汝挺、钱瑟之、恽正平几位常州吟诵传人的吟诵录音光盘,终于在200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七)几经努力,“常州吟诵”已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37)。

(八)2009年,由周有光作序,秦德祥、钟敏、柳飞、金丽藻记录整理的《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经商务印书馆出版,随书附有光盘,为常州吟诵的研究和流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九)老一辈常州吟诵传人羊淇先生,为常州吟诵的流传作出很大努力。1995年羊淇先生撰文:《提倡中华传统诗歌的吟诵》,载当时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4期。2010年10月羊淇先生的《菱溪诗稿》书中刊有“使以常州方言调为传统格律诗谱曲”,羊淇先生根据自己用常州方言吟诵的腔调,选用15首古诗配以简谱,注明平仄,刊载在《菱溪诗稿》中,自费制作成光盘作为资料保存。[3]

(十)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吟诵逐渐衰退接近消失。20年前,参予被采录常州吟诵的老先生,还有16位传人在世,但到目前常州仅有吟诵音乐传人7位,年纪最大的已近百岁,最年轻的也已80多岁,因健康等原因,即便是健在的吟诵者,嗓音也在变化,吟诵效果一年不如一年。

(十一)2010年10月,“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在常州市文联宣告成立。“吟诵协会”组织会员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相关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传承常州吟诵,推动常州吟诵等表演艺术的普及提高,加强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常州吟诵艺术传人的培养,推动吟诵艺术的沟通交流,扩大了吟诵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二)2010年12月由常州市文联和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于常州红星大剧院举办《凤鸣龙城》大型吟诵音乐会,这是常州历史上首次吟诵音乐会,演出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其中最令人称颂的是常州吟诵《曲水流觞图》和《童声吟诵》,再现了常州吟诵的魅力。

(十三)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包括一些民间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家。他们亲自参与有关常州吟诵的一些社会活动,并从物质和资金上资助常州吟诵的活动。教育界也开始了把常州吟诵引回教育体系进行探索和试验。如:常州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第一中学、常州第二中学、龙虎塘中心小学、常州实验小学、解放路小学、觅渡教育集团等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

常州市文化馆是这个项目的保护单位,所办的“常州吟诵研习班”,成员是本市少量具有相关各专业特长的文化教育界人士,由常州吟诵传承人秦德祥老师授课,收效甚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原封不动地保护传统艺术的固有面貌,是它的‘基础工程’,对于了解、认识、研究传统艺术具有重大价值,也是传承和发展它的根本所在;在传承中变异、变革,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有既保护,又发展,才能使传统艺术永葆其强劲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使传统文化这条‘河流’有源有流,长流不断,万古不竭。”[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在常州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有望后继有人。

[1]屠 岸.常州吟诵千秋文脉 [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

[2]周友光.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3]秦德祥.各类文体的吟诵音调 (下)[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8-10.

[4]秦德祥.吟诵音乐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63.

An Analysis of Changzhou Chan t

FAN Yan-pei
(Changzhou Chanting A rt Association,Changzhou 213017,China)

“Changzhou chant”,which has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is popular among people in Changzhou.By rec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works with Changzhou dialect,Changzhou chant has become a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It is also a rarity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and has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cultural value. It is one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Changzhou chant;cultural rarity;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朱世龙)

I239.9

A

2095-042X(2012)01-0062-04

2011-07-30

范炎培 (1944—)男,江苏常州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吴语及吴地民俗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常州传统艺术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