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披云《雪庐诗稿》的三重境界

2012-12-18 19:00黄坤尧
新文学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澳门

◆黄坤尧

《雪庐诗稿》①汇辑梁披云于1928至1988年六十年间的诗作,得诗四百余首,感时抚事,直抒胸臆,中外风光,琳琅满目。面对变幻莫测的世局,梁诗充分展现出归侨学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几个不同的年代和侧面。然而,更重要的,是梁诗展现了20世纪中国诗歌充沛、顽强的生命力,迭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见证了传统诗词复兴的希望。同时小城何幸,得到诗人的眷顾,选择在这里定居,而诗作宏放杰出,声韵铿锵,言近旨远,意境高逸,自然也是澳门文学的骄人成就了。

梁披云原名龙光,别号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永春。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又尝入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大学院。1929年任泉州黎明高级中学校长。1938年赴吉隆坡创办中华中学。抗战时回国任国立福建音专校长、海疆中学校长、福建省教育厅长等职。50年代移居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创办《火炬报》。1966年以后,梁披云定居澳门,成立归侨总会。梁氏擅长书法,70年代在香港创办书谱出版社,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诗集用小楷精写,龙腾凤矫,波澜壮阔,印刷华美,诗书双绝。《雪庐诗稿》共分三集:曰《梦痕心影集》 (1928—1949)、曰《瀛海啸歌集》 (1950—1966)、曰《秋鸿嘴爪集》 (1966—1988)。诗集的编排极见匠心,由二十岁至八十岁,分别代表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略以地分,即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澳门,每期时间的跨度约占二十年,可以看出梁氏诗风的嬗变之迹。

《梦痕心影集》收录作者三四十年代的作品,雷霆万钧,壮气英声。《春申除夕》写1932年淞沪抗日,诗云:“高楼此夜不成眠,敌骑纵横江海边。尚有孤军能死战,万家歌哭入新年。”首三句只是一般叙事,顺口吟成,末句振起,一句即成不朽。静夜歌哭,惊心动魄,抗日乃国族存亡所系,梁披云演为悲壮的史诗,而整个上海也显得挺拔不凡了。又《白云山小集》云: “迢迢万里寄征鞍,匹马南来共岁寒。渐觉乡音灯火暖,浑忘客路雪霜难。肝胆相许存天地,忧患距容惜羽翰。老树岩泉携手处,长歌浩浩上云端。”诗作于1934年,英姿飒爽,出语不凡,此时代创造青年,气冲牛斗。“羽翰”之“翰”读平声,叶上平十四寒韵。《游金马仑高原丘腾芳黄光铙同行》七律二首,允称集中的佳制。

偶得劳生几日闲,相从炎峤访名山。

心驰云海烟霄外,路绕重峦列障间。

虎啸龙吟来仿佛,泉飞谷应响潺湲。

披襟更上高原顶,待月呼星倚翠鬟。

路转峰回兴未阑,袖将清气落云端。

岚浮霞敛千林瞑,月吐禽啼万壑寒。

羸骨犹禁风瑟瑟,归途何碍露漙漙。

凌虚不是逃虚客,又逐轻雷出岫峦。

这是1935年的作品,二诗结构严紧,无懈可击。更重要的是一股浩然之气,喷薄而出。雄心厉志,柔情万缕,指点江山,美轮美奂。其一起联叙事,颔联登山。颈联山景,想象丰富,气氛热闹。末联呼星待月,出语豪迈,“翠鬟”指周围的海树山光。其二前四句铸景,云烟楮墨,彩色斑斓。颈联表现傲骨,无怨无惧,其中“犹禁”之“禁”依格律要读平声,训承受。末联“凌虚”与“逃虚”连用,设想巧妙;而“轻雷”更富象征意义了。

梁披云战时住在重庆,多见讽刺时弊之作,例如《渝州同蒋大游中山公园》云: “闲曹随牒知何补,多难登临百感生。战垒萧条春草长,楼台歌管沸山城。”蒋大 (1896—1977),名不详,是梁披云在上海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战时在重庆任职公务员。战后移居印度尼西亚,1960年二人在印度尼西亚同谱《长相思》之曲。1969年梁氏在澳门还梦见蒋大,劝他归国。此诗颇见不平之气。又《腰支》云:“灯红酒绿夜何其,燕语莺飞又几时。壮士军前酣战死,诸公负重抚腰支。”注云: “将士遗孀有迫于生计而货腰者。”按二诗均写于 1940年,而后者颇有高适(700—765)《燕歌行》的韵味。

梁披云于50年代重返印度尼西亚,其《瀛海啸歌集》收录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作品。 《自序》云:“四十既周,重洋屡渡。昨非今是,来日何穷。揽胜寻幽,异夫乘桴浮海;低吟长咏,聊以抚事兴怀。岁月推移,积稿成帙,依其境趣,颜曰《瀛海啸歌》。万顷微茫,孤帆容与,指迷纠缪,谨俟知音。”陵谷风烟,中年去国,异域行吟,自哀身世,难免渲染一股凄迷的色彩,带有浓烈的时代感觉。又《神山》云:“神山缥缈雾霏霏,一水迢迢与世违。醉里笙歌空自好,觉来陵谷恐全非。王孙末路怜芳草,风雨危楼掩落晖。漫道蓬瀛烟景异,杨花飘荡李花飞。”神山乃东南亚的最高山峰,雄伟险峻,经常被云雾掩盖,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神山现为马来西亚国家公园,著名的热带雨林区。此诗编于1950年,前四句登山临水,后四句寄意深远,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漂泊无端。《蒋大五八初度步韵为寿》作于1953年,借题发挥,亦有无限的沧桑之感。蒋大就是1940年在重庆同游中山公园的朋友。其三“乾坤一布衣”意蕴相关,既写蒋大,可能也是诗人的自画像了。诗云:“旷野闲云任所之,沧浪濯足悟玄机。偶然骢马凤城过,已分乾坤一布衣。”

梁披云诗擅长摹写风景,异国山川,自饶奇趣。1955年《游帛璐谷湖》云:“湖山天末昼冥冥,知是峰青是水青。小艇轻摇烟雨里,漫随环佩逐仙灵。”帛璐谷湖仙云淡荡,令人神往。1962年又有《游帛璐谷》二首,诗云:“翠薇斜径接苍冥,云里湖山一抹青。合是群仙梳洗处,渌波如镜树如屏。峰峦回合几晴阴,百顷澄潭自古今。待与轻舫赊月色,洞箫徐引水龙吟。”其一绿意盎然, “群仙”句想象出奇,镜波屏树更表现出幽秘之感。其二赊取轻舫月色,引出箫声龙吟,幽寂中平添流动奇诡的波光。

印度尼西亚排华时期,华侨纷纷归国。梁披云《送同侨集体归国》云:“收拾泪痕挥铁腕,壮怀齐逐白云飞。”又《善基北归赋赠》其二:“远水回南浦,长歌壮北归。上林诗待补,白首恋朝晖。”颇能写出侨胞的乐观和憧憬。他的家人也要回国,《雪如率惠娥幼娥叔蛟归国寄怀》云:“横海将雏最有情,吾衰累汝又孤征。调糜笑语今犹昨,补屋惊心雨乍晴。卅载结褵惭浪迹,老来呼犊待清声。旌旗百万高歌日,五处相思说太平。”此诗作于1959年,虽说一家人分散五地,毕竟太平可期,还是值得庆幸的。但1966年的《哭宁娥》似乎又是另一种心境了。诗云:“霹雳落秋空,心摧凶电至。一水隔阴阳,凭临竟莫遂。仆仆万里余,方期长怙恃。为何忽自残,惨惨血和泪。革命潮愈高,舍生岂无地。举目但吞声,儿兮盖少俟。”诗前序云:“儿生于马来,幼慧。解放初即自愿舍香港而回国升学服务,卒郁郁重返香港,神志失常,竟坠楼死。余以事滞留澳门,不获一恸。”虽然内情不详,但儿女英年早逝,亦是为人父母的莫大哀伤了。

1966年以后,梁披云寓居澳门。《秋鸿嘴爪集》收录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作品,《自序》云:“南溟浪沸,北国风号,茫茫天海,渺渺予怀。念故园之松菊,遂赋归来;觇时世之屯邅,宁忘偃仰。感兴无端,咏歌斯作,讵能尽意,聊表区区而已。少陵云:‘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东坡云:‘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爰集廿余年来近作题为《秋鸿嘴爪》云。”如实道出了归侨的心声,南溟北国,浪急风翻,都不是归根之所;澳门南北融和,中西交汇,夹缝之地,暂供憩息。一种过客的心态,跃然纸上。澳门的环境相对宁静,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可能是命定的安排。序中所引杜甫及苏轼的诗句,主要都在强调“偶然”的感觉。此集澳门诗极多,1968年有《澳门杂诗》五首,为小城加添绚丽的色彩,风景迷人。

紫荆香馥木棉红,袅袅轻烟翦翦风。

最是莺飞三月暮,万家帘卷绿阴中。

长堤散策过南湾,曲径盘回入翠鬟。

云树低昂天一角,朝来爽气满松山。

层楼百尺卜居安,清浅蓬莱且倚阑。

浩浩烟涛天涨满,那愁风雨乍暄寒。

沙鸟飞飞一镜泓,远帆归处水云平。

诘朝鱼巿争肥美,忘却冲波犯险行。

露槛盆栽学种花,欣欣兰菊渐抽芽。

凭窗细与春风说,惜取芳华照晚霞。

其一写澳门60年代的暮春花事,古树婆娑,夹道缭绕,帘卷绿阴,可堪回首。其二写优美的南湾,云树相依,早上远望松山还可以给人一股爽气。其三写小城的宁静生活,蓬莱清浅,乐得清闲。 “浩浩”句反映动荡的世局,有些无奈;诗人希望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净化了大千世界。其四写海色及渔人生活,其实全是自喻身世, “归处”指当下在澳门的生活,而“忘却”的则是前半生“冲波犯险”的忧患。其五写晚年的心境,种花情节象征生生不息。诗中的澳门是与诗人的生命连在一起的,别具采色。凡人为生活奔忙,春花秋月,风雨虫鱼,无关衣食,可能就不见得有甚么雅兴了。同时又有《雨中过路环》云:“翠峦沙岸且徘徊,隐隐珠帘乍阖开。贪看云鬟明镜里,不辞风雨过江来。”前三句泛写路环净土的风光,末句显然带有深层的寄托。又《澳门初夏凤皇木盛花》一诗着色浓艳,活现了小城春光,写出了欢快乐观的精神。诗云:“五月凤皇纷著花,参差巷陌吐朱霞。凭谁嫩绿深红笔,点染濠江十万家。”又《澳门卢园抱翠亭,余既为题楹曰:“纵横域外大瀛海,俛仰壶中小绿天。”日涉成趣,足成一律》,梁披云化联为诗,自然也透露了寂寞的心声。诗云:“曲径方塘得地偏,方亭一角自清便。纵横域外大瀛海,俛仰壶中小绿天。露竹风荷呼共语,长松高树看齐肩。闲来渐觉沧洲趣,乐与园林数岁年。”诗中表现了诗人晚年豁达的境界。首联地偏一隅,夙愿已足, “清便”之“便”读平声,叶下平一先韵。次联阅历风霜,自然更珍惜眼前壶中苍翠的园林岁月了。壶中就是澳门。三联指友朋同乐,风月优悠。末联遥应“清便”,天长地久,一片化机。

梁披云晚年的诗风很多时候都保持刚健的特质,例如《颖南珍藏于师草书自写诗卷,潘子既为之题句,而属余继作,感怀夙昔,率赋以应》二首,作于1972年,其一论于右任 (1879—1964)的草书,其二云:“香江曾许议南游,却下台澎作楚囚。坟树料应西北靡,芝田蕙圃遍秦州。”隐隐带出于右任的一段心事,说来仍然十分激动。又《金陵续游》二首,其二云:“云白林丹罨画间,峰峦烟霭约初寒。紫金山下低回遍,一杖相从未肯闲。”《永春中学八十校庆吟奉逢仁老友》云:“我亦垂垂八十翁,胆肝相许后凋松。秋灯却忆梅峰下,谡谡风涛起蛰龙。”二诗均作于1986年,诗人依然剑拔弩张,写出了英雄气象。

上文简单指出梁披云诗的三重境界:壮岁志在四方,激荡风云;中年移居印度尼西亚,万顷波光;晚景住在澳门,清便恬淡。梁诗将个人的生命与时代社会融为一体,以纪事为主,写出了生活的质感。至于诗笔方面,则平易近人,摇曳多姿,声调流畅,意趣亦高,深染唐诗的风神,自显清光。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文汇报》撰文谈论《雪庐诗稿》,梁披云尝赠笔者条幅,诗云:“蓬门未解趁时趋,粗服乱头拜舅姑。引见人前闺秀似,多君傅粉与施朱。”诗中的“粗服乱头”实指性情本色,同时亦可见前辈谦厚之意。

据《雪庐诗稿》所见,梁披云交游广泛,其中有两位海外诗友交情甚笃,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字虚之,号虚舟。祖籍福建南安。1930年被逼逃亡,流寓新加坡,任职报刊编辑及中学校长等。50年代参与筹办南洋大学的创校工作,功成身退。著《海外庐诗》(香港:上海书局,1970年)、《潘受诗集》(新加坡: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1997年)等。1995年新加坡政府誉之为国宝级的诗人和书法家②。1940年劳军归国及1942年避寇归国,潘受皆与梁披云同行。其后更为《雪庐诗稿》撰序。潘受有《梁披云自闽飞渝小聚旬日复将还闽》云:“飞舄翩翩下九霄,云程何计往来遥。人怜司马还多病,我谓阿龙故自超。别后旄头仍未落,爨余琴尾不妨焦。乡关久付愁眉外,魂断谁歌楚些招。”③此诗作于1943年,写出了相逢的喜悦。司马多病指司马相如,而阿龙则是梁披云的小名。 “旄头”即昴星,也就是胡星,指日本侵华。“爨余”句用蔡邕焦尾琴的故事,喻劫后余生,幸免于难。而梁披云也有《重读虚之蜀道劳军感旧赠诗》云:“秦关蜀栈劳军时,肝胆平生各吐之。愿我狂言时怒目,听君高咏辄舒眉。天人事业堂堂去,湖海襟期渺渺思。幸有清诗纪鸿爪,一回披读一神驰。”潘受的劳军诗当做于1940年。这是梁氏1978年的感旧之作,可以反映诗人惺惺相惜之情。又《香江喜晤虚之》云:“握手惊疑梦寐同,廿年踪迹各南东。天旋地转逢新纪,海曙春回觇远风。今古纵横情未减,江山指点日方中。几时重踏峨眉顶,放眼高歌气吐虹。”此诗作于1971年,梁、潘二人几经劫难在香港重聚,真有隔世之感。峨眉顶象征回忆中的青春岁月,壮志凌云。

其二黄松鹤 (1908—1988),号漱园,原籍福建鹭江,住在印度尼西亚。著《黄花草堂诗钞》 (香港,1969年1月)、《黄花草堂别集》(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12月)、《漱园诗摘》 (香港,1985年)。梁披云《李二伉俪同游万隆遂访黄花草堂》云:“薄莫驱车兴不孤,穿林缘涧上云庐。玲珑迭供屏障,开阖诸天接吸呼。有酒有诗应尽醉,好山好水了难摹。夜来相对月明里,揽取烟霞入画图。”又《重过黄花草堂》云: “江山谁是主,白日去悠悠。卜筑藏千树,当歌散百忧。醉眠云起处,醒倚月明楼。借问巢松鹤,宁知夏与秋。”梁氏二诗编于1962年。而黄松鹤《披云与南海老人过草堂见次答》云:“正是秋风客思孤,不期方驾到荒衢。花前月白难逢醉,堂外山青可待呼。养拙林园归澹泊,放狂毫墨迥临摹。溪桥去后知何似,长笑还看二妙图。”④又《城头月》“和披云诗意未尽制词衍之”云:“桃源旧客偏迷路。别有逃情处。揽取乾坤,点染吟笺,一笑飘然去。城头月色秋山暮。记得西楼否。把酒花间,呼青醉白,疑共天人语。”⑤黄松鹤诗编于1965年,词作则没有编年,意犹未尽,似亦为同时所作。按梁披云诗用上平七虞韵,其中“庐”字乃上平六鱼韵,不合格律。而黄诗依梁诗次韵,第二句为免出韵,乃改用“衢”字,也就合律不误了。按二诗相隔三年,而同行的李二伉俪及南海老人不同,可能不是同一次的过访,只是黄松鹤依前韵答诗而已。也可能有一方误记年份。1969年黄松鹤北归,路过澳门探访梁披云,有《澳门访梁雪亭海楼话茗》云: “方知避世有桃源,魏晋风流海外存。相约青山归白发,新诗酌茗细评论。”⑥

梁披云与海外诗人潘受、黄松鹤的交谊超过半世纪以上,吟咏不绝。可见中华诗词已经超越了国土,在海内外开花结果。而这更可以显示梁披云在推广文化上所作的努力,身体力行,终身不渝,成就显赫,令人钦佩。

注释:

①梁披云:《雪庐诗稿》,澳门文化司署1991年版。

②参阅徐持庆:《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潘受:《海外庐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④黄松鹤:《黄花草堂诗钞》,香港:美达印刷公司承印,1969年,第22页。又《潄园诗摘》,香港,1985年印行,第30页。

⑤黄松鹤:《煮梦庐词草》,附《黄花草堂诗钞》,第8页。又《潄园诗摘》,第7页。

⑥黄松鹤:《黄花草堂别集》,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澳门
美丽的鸟儿澳门游
遇见澳门
“回家”的澳门跟着祖国“长大”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澳门复式住宅
澳门马介休球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沈华琼、沈宏画展登陆澳门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