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蜀中生活对杜甫绝句创作的影响

2012-12-18 18:44胡永杰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蜀中夔州竹枝

胡永杰

作者:胡永杰,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450002。

杜甫的绝句几乎都作于入蜀之后,且绝大多数作于蜀中①和夔州,论者多认为这和他受巴蜀民歌竹枝词的影响有关,如夏承焘先生就曾指出:“我在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杜甫晚年这些蜀中绝句,可能绝大部分是和蜀中民歌有关。”〔1〕但是仔细区分的话,蜀中和夔州所处的巴渝之地属于两个地区,竹枝词属巴渝民歌,并不产生于蜀中,而且杜甫是先到蜀中,后至夔州,因此把杜甫绝句的创作主要归因于竹枝词的影响似乎并不合适。我们认为杜甫大量写作绝句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蜀中民歌的影响,但主要原因应是他在蜀中特别是浣花草堂的生活和心态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究。

笔者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集中共有31首五绝,106首七绝②,其中除了《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为齐鲁时作,《即事》(百宝装腰带)写于长安或成都难以确定外,③其他都写于入蜀之后。他31首五绝,作于成都者有14首,云安者1首,夔州者15首;106首七绝,作于成都、梓州、汉州、蜀州等蜀地者57首,夔州者45首,可以看到,杜甫的绝句确实绝大多数创作于蜀中和夔州。

杜甫为什么入蜀以后才开始大量创作绝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应是他蜀中生活,特别是浣花草堂生活的影响。杜甫作于成都、梓州、汉州、蜀州等蜀地的绝句共71首,其中写草堂环境风物、生活情致的就达约40首之多,另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等八首是在成都时向人寻求生活之赀和营建草堂之物的作品,《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以写草堂幽美闲逸的生活为主,也和草堂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加上这些,其数量则更多。可见草堂生活是杜甫蜀中绝句中最主要的题材,仅从数量的统计与比较就可看出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具体来讲,草堂生活影响到杜甫绝句创作者在于其幽美的环境、诗人安定闲适的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疏放的心态和勃发的兴致。这种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使他有时间和兴致去关注生活中细微的景物、事物和情致,而绝句这种诗体篇幅短小,风格以蕴藉空灵为主,很适宜表达他安闲生活中所见所感的一时兴致,因此这时他开始使用绝句这一诗体即兴表达闲静生活中细微而倏忽的感受和情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知道,杜甫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漫游、隐居中度过,对未来对理想都怀着浪漫的憧憬,他这时期诗作不多,主要使用的是五律、五古这两种在中原地区最为时尚,也能展示才华的体式。长安时期,他一方面遵行“奉儒守官”的家风,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理想,全力追求仕进,另一方面长安生活使他很快加深了对官场内情、政治真实形势的认识,加上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巨大的碰撞,急剧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因此这时期他主要创作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诗和五言排律几种体裁的诗歌。他写五排主要用于干谒,投赠京城名流,因为这种诗体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才华和功力。他的五古主要表达对社会政治、民生等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与批判,及自身思想情感的激烈震荡。七古主要表达较为激荡豪纵的一己感慨或逸兴,也有诸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这样表达对社会现实激荡难平的伤感或批判的作品。五律、七言律诗则用于一般交游、友人同僚间往来的赠答酬唱。这时期他的生活是奔波的,人生态度上是奋力进取的,情绪心态上是沉郁不平的。因此也就很难有时间、环境和情致去使用绝句写那些表达细小情景和内心细微感受的小诗,他这时把全部精力用于了关注社会人生等大问题,所以写作的是精心结撰的大作品。

入蜀后,他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定居下来,打消了在仕途和政治功业方面的追求之念,这就在环境和心态两个方面为绝句的写作提供了契机。草堂生活的抒写,杜甫的心态是自由的,他无需考虑展示自己的才学,也可暂时抛却对国家和身世的忧虑,而这些生活中的闻见、感受又很细琐,无需用长篇去表达,并且闲逸的情致也以表达得灵动蕴藉为得体,这些都决定了杜甫选择绝句这一诗体。正如王嗣奭评《绝句六首》和《绝句漫兴九首》时所云:“凡目所见,景所触,情所感,缀拾成诗,犹之漫兴也。”(《杜臆》卷十二)〔2〕“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杜诗详注》卷十引)〔3〕因此我们说成都草堂等地幽美的环境,安定的生活和闲逸疏放的心境是杜甫绝句产生的主要原因,这应该是不过分的。

草堂幽静美好的环境和安定闲适的生活给诗人提供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个人生活性情之美的诗料,导致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扁舟轻袅缆,小径曲通村”(《绝句六首》其三)这类精工明丽的绝句的产生。另一方面,这里近乎隐居、与邻舍隐士、乡村田父亲密相处的乡野生活也促使了杜甫那种落尽豪华,摆去拘束,纯情至性尽现的疏放纯真心态的滋长,而这种心态则是《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少年行二首》、《三绝句》等一类跌宕旷逸的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前一种情况较易于理解,这里不拟赘论,我们主要对后一种情况做一些讨论。

杜甫的性情中本身就有朴野和放旷两种因子。比如他在长安时因在城南的杜陵居住过,于是便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自称,同时也有过“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的狂放之举。不过,在两京地区的生活环境中和他自身积极追求仕进的心态下,这种性情并没有太多滋长的机会,而居住浣花草堂则为其成长、高涨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如前文所述,一方面,远离政治中心、流寓远方的处境和已至暮年的心境消磨了他政治理想追求的念头,有了悠闲的心态。另一方面,他居住草堂,不啻就是一位隐士,和邻居朱山人、斛斯融等一些高逸的隐士朝夕相处,与附近的田父邻翁也都相交甚欢,这时他更是以野老自居,而疏放纯真的性情也达到了高潮。比如他在《狂夫》诗中就自称“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屏迹三首》其三则描绘自己的疏放形象云:“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当这种疏放的心态与草堂景色、风物激起的细微而倏忽的情兴相会时,自然也就会有《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类跌宕狂逸的绝句作品的产生。

我们先看他《少年行二首》其一这首七绝:“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这首诗的主旨浦起龙说是:“聊尔自劝,非为少年觉悟也。”(《读杜心解》卷六之下)〔4〕杜甫这里以开悟少年的口吻写诗,确实主要意图不在少年,而是借之表达自己在简朴甚至是简陋的乡野生活中体验到的人生真纯之境,是阅尽世事后对生活的透悟之言。而为表达这种透悟真纯之感,他则特意用朴拙之语、放旷之笔以出之。这首诗对于说明杜甫草堂生活中的朴野疏放之性情与他具有民歌风调的绝句之作的因果关系颇有代表性。再来看《绝句漫兴九首》,九首诗中几乎纯是一派痴人痴语,他怨春色无赖,花开造次,莺语丁宁;怨春风欺负他这野老,怨燕子衔泥污了琴书、接飞虫打着了人;嫌柳絮颠狂,嫌桃花轻薄,怨狂风挽断了柳枝的最长条。这一番不讲理的嗔怪埋怨恰恰把诗人在烂漫春色面前,喜不自胜,心醉欲狂的情兴声色飞动地表达了出来。金圣叹评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说:“不失童心妙处。”(《杜诗解》)〔5〕,如果移用过来,这九首诗则可谓是脱尽形骸,童心毕露。《三绝句》的风格和《绝句漫兴九首》相近,比如其一:“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杨伦评云:“与花使性,妙。”(《杜诗镜铨》卷九)〔6〕又引邵子湘云:“老人情语。”“与花使性”、“老人情语”无疑就是“疏放纯真”的同义词。《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所展现的同样是诗人在春花浓艳之时如痴如狂的逸兴,王嗣奭评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云:“而‘颠狂’二字,乃七首之纲。”(《杜臆》卷四)杨伦则评“江上被花”二句云:“着一‘恼’字,寻花痴景,不描自出。”(《杜诗镜铨》卷八)

总之,《绝句漫兴九首》一类绝句中的情兴,可用“痴”、“狂”两字概括,而这些“痴”“狂”的情兴正是杜甫疏放纯真的心态和草堂风物交会感发的产物。换句话说,也正是他的这种心态和草堂的生活共同促成了他这类绝句作品的产生。

《绝句漫兴九首》这类作品从情兴、题材上看受到了杜甫疏放纯真的心态和草堂生活环境的影响,但从声调、语言风格等外在形式上看,应该说它们可能受到了竹枝词或其他蜀地民歌的影响,这一问题前人已多有论及,如:

李东阳《麓堂诗话》:“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时人蹊径。”〔7〕《杜诗详注》卷十《绝句漫兴九首》引《杜臆》评语:“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亦竹枝、乐府之变体也。”王嗣奭《杜臆》卷四《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评语:“亦竹枝变调。”黄生《杜诗说》卷十:“杜公绝句不入正声,似于此体不甚留意。特闻蜀中竹枝之音,聊尔戏效之耳。读者只就体调作解,不必律以正法,始称知言。”(《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评语)“诸绝句中多入方言,益知其仿效竹枝之体。”(《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评语)“此首是竹枝本色。”(《绝句漫兴九首》其九评语)〔8〕上述前人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绝句漫兴九首》等诗风格通俗而流利跌宕,确实颇有民歌的风韵。具体来讲,其表现之一是,这些绝句都是七言四句,和竹枝词是相似的。④表现之二是,音韵上多通俗自然,不拘格律,或跌宕奇崛,或流利晓畅,但都朗朗上口,和民歌的风格很相似。比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就谈到:“诗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如《绝句漫兴》、《黄河》、《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声律,浑然成章,新奇可爱,故鲁直效之。”(《前集》卷四七《山谷上》)〔9〕施补华《岘佣说诗》评“黄四娘家花满蹊”一首也说:“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10〕刘须溪(刘辰翁)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则说:“每首诵过,可歌可舞,使老人复少。”(《杜诗镜铨》卷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总评引)表现之三是,他的绝句中大量使用了民间口语、俗语,使诗的风格平易近人,富于朴野而鲜活的生活气息。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杜诗镜铨》“恰似”句下评云:“俚句是乐府体”。罗大经则指出:“余观杜陵诗,亦有全篇用常俗语者,然不害其为超妙。如云:‘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傍。’又云:‘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又云:‘夜来醉归冲虎过……’是也。”(《鹤林玉露》丙编卷三)〔11〕这种情况在杜甫绝句中是随处可见的,如《绝句漫兴九首》“二月已破三月来”的“破”,“谁谓朝来不作意”的“不作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稠花乱蕊裹江滨”的“裹”,“不是爱花即欲死”的“即欲死”,《绝句四首》“梅熟许同朱老吃”的“吃”,都是俗语;《绝句漫兴九首》中“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糁径杨花铺白毡”,也分别被申涵光评为“语尚轻便”、“似今小说演义中语”、“则俚甚矣”。(《杜诗详注》卷十引)这些俗语、口语的使用确实增加了诗中朴野可亲的意味,而语言通俗也正是民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辨明。一个问题是,竹枝词是巴渝民歌,并不产生于蜀中。杜甫在夔州常常听到当地的民歌竹枝词,并且受到其影响的线索非常明显。如他自己所云:“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竹枝歌未好。”(《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其一)并且亲自写了可以说就是竹枝词的《夔州歌十绝句》。但是他在蜀中时,并没有谈及听到当地的竹枝词和其他民歌的情况。而且从现存史料看蜀中竹枝词产生也很晚,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12〕中所收最早的是元代周巽的《竹枝歌十首》。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13〕所收蜀中之作最早的是宋代苏轼、冉居常、元代丁鹤年、陶孟恺的几首。所以杜甫的绝句是否是受成都等蜀中之地竹枝民歌的影响是不能断言的。我们这里只能作如下推测。一、可能杜甫在两京之地时就已听过竹枝词,到了成都,草堂的生活激发他借鉴这一他早已熟悉的民歌体创作了一些绝句。这种情况是有其可能性的,崔令钦《教坊记》〔14〕中所记载的盛唐乐曲名中就有“竹枝子”一目⑤,后唐时人冯贽所著《云仙杂记》中引《醉录》记载:“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卷四)〔15〕张旭是开元、天宝间人,主要生活于长安,是杜甫颇为景仰的一位前辈。可能杜甫早年在长安、洛阳等两京地区生活时这里竹枝词这种民歌就已经很流行了。二、成都等蜀中地区可能也流行着民歌竹枝词,毕竟这里和巴渝地区距离不远,杜甫也有可能在此时常听到,并受其影响,只是没有在诗中提及过而已。

另一个问题是,杜甫诗中所用的这些口语、俗语并不一定是蜀中方言口语。比如《江畔寻花七绝句》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不彻”,即不尽、不穷之意,应是俗语,开元时期崔国辅的《小长干曲》亦云:“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全唐诗》〔16〕卷二六)所用“不彻”一词和杜诗意思相同。《绝句漫兴九首》“二月已破三月来”,“破”字黄生指出是俗语,沈佺期《度安海入龙编》云:“别离频破月,容鬓骤催年”(《全唐诗》卷九七)万齐融《赠别江头》云:“计程频破月,数别屡开年”(《全唐诗》卷一一七)都使用了意思为“过”的破字。沈佺期是中原人,崔国辅、万齐融是吴越人,他们都主要活动于两京地区,可见这些俗语并非蜀中独有,它们或者是杜甫在两京时学来,用在了蜀中,抑或是蜀中和两京等地通用的口头词语。既然杜诗中这些俗语并不一定是蜀中方言,那么何以说杜甫绝句受到了蜀中民歌的影响?我们认为,虽然有些词语并不一定是杜甫从蜀地语言中学习来的,但是杜甫这些绝句朴野鲜活的风致却极可能是受到蜀中民歌“竹枝词”感染而产生的,他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风致才有意使用口语和俗语。

从上面所述情况看,杜甫的一些绝句受到民歌影响的痕迹相当明显,抑或就是受竹枝词的影响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类绝句表现出民歌风调是由于杜甫为了表达疏放纯真的性情情兴而借鉴了民歌的手法,使之具有通俗而亲切的风格。这和后来他在夔州写的《夔州歌十绝句》情况并不相同,《夔州歌》不但语言声调上似竹枝词,内容上也是描写当地风物、风俗,既书其语、作其声,亦纪其事,模仿巴渝曲竹枝歌的意识很明显;而《绝句漫兴九首》等作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在草堂生活中的性情情兴,只是在风格、手法上借鉴了当地民歌。民歌的影响不应被看做杜甫这类绝句产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杜甫之所以在入蜀以后才开始大量写作绝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草堂优美闲逸生活环境的感发,有这种幽居生活与暮年心境共同影响下的疏放纯真心态的驱使,也有当地民歌影响的因素。杜甫蜀中绝句最先产生的是《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等一些以诗为简的作品,然后是《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水生二绝句》、《三绝句》等一些写草堂风光、情兴的作品的大量产生,在此基础上又将这一诗体拓展至论诗、写实事、感怀、讽喻、赠答,以及模仿竹枝民歌等领域。从其发展过程也不难看出草堂生活对其产生所起到的催生和主导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谓“蜀中”是狭义的概念,相当于今天四川省,不包括夔州、云安、忠州等所在的巴渝地区(相当于今天重庆市所辖区域);而前人杜甫研究中习用的“蜀中”,则多指巴蜀地区,包括今天四川省、重庆市,如本文所引近人夏承焘先生、清人黄生所说的“蜀中”即是如此。

②《虢国夫人》一首今人多以为非杜甫之作,故不计。

③《即事》一诗的写作时间难以确定。《杜诗详注》:“鹤依旧次编在宝应元年(762)。”《杜诗镜铨》、张志烈先生主编《今注本杜诗全集》、韩成武、张志民先生《杜甫诗全译》也都编在宝应元年成都诗内。《读杜心解》:“疑是天宝中,西陂韦曲诗。”

④竹枝词有七言两句、七言四句和五言四句三种,后来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顾况、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的竹枝词都是七言四句,可见唐代文人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

⑤《教坊记》所记“竹枝子”一曲,古人多以为即是“竹枝词”,近人任半塘先生则认为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曲名(见任氏《教坊记笺订》第12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文姑从旧说。

〔1〕夏承焘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金圣叹著,钟来因整理.杜诗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黄生.杜诗说〔M〕.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梓本.

〔9〕〔宋〕胡仔纂集,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1〕罗大经著,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3〕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崔令钦教坊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后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6〕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蜀中夔州竹枝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蜀中九日
苦竹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