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闽南跨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12-18 15:10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漳州闽南教授

李 弢

11月18至20日,由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漳州师院闽南文化研究院承办的2012闽南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和台湾 “中央研究院”、成功大学、东吴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 “中央大学”、慈济大学、台南大学、金门大学等单位知名学者及各级领导嘉宾共150多人共襄盛会,并提交学术论文106篇,跨文化、多学科、多角度地探讨闽南文化。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

闽南文化的形成研究在这次研讨会上受到学者的重视和重新的审视。福建社会科学院谢重光教授通过分析唐末五代至宋初泉州和漳州整合的过程,尤其是祖述光州固始的社会集体心理的整合过程,得出福佬民系在五代宋初已经形成的结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郭志超教授以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为时间的一端,以宋代为时间的另一端,做顺流而下的考古考察与逆流而上的文献分析,证明闽南文化形成的地域是闽南、粤东,闽南文化的形成受制于闽南、粤东的越文化的形塑。闽南文化的奠基于闽南—粤东地区的越文化。闽南文化的主源是南下汉人带来的汉文化,次源是越文化。闽南文化是汉文化融合了越文化所形成的汉族地域性文化。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闽南、粤东文化类型,奠定了以后闽南文化的基础。我校闽南文化研究院汤漳平研究员梳理了河洛文化在闽南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目前学界对于闽南文化形成期的四种观点,并认为,从先秦至唐是闽南文化中海洋文化因素的孕育期,宋元为闽南文化形成及成熟期,明代之后为拓展期。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何池教授梳理了从西晋至唐末数次原移民入闽对闽南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闽南文化的特征

闽南文化的特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大陆性特征与海洋性特征的二元结合体,以及由海洋性特征所生发出来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

闽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在本次研讨会上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曾少聪教授阐述了闽南地区的海洋环境、闽南人民向海洋发展以及面对海洋环境所采取的文化适应,探讨了闽南地区海洋环境与闽南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闽南地区社会和文化的海洋因素,指出闽南地区社会和文化具有陆地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郭成康教授以跨越康雍乾三朝、漳泉两府朝野人士起了正面的决定性作用的禁南洋案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了闽南海洋意识的来源,并试图通过分析闽南文化诸要素总结出海洋意识之所以生发在这里的原因。郭教授指出,从历史上看,植根于闽南文化土地上的漳泉先民无疑是海洋意识的先知先觉者。原东山县博物馆陈立群馆长通过分析闽南地区首个考古学文化 “漳州文化”的年代、文化性质、石制品中的渔业工具、分布范围与文化传播,进而指出,闽南海洋文化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漳州文化”便是它的代表。

集美大学柳平生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葛金芳教授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探讨闽南文化性格发生和成长的深层原因,指出闽南文化开放性特征生长的根基和血脉在于农产品的扩大、市镇网络的兴起、内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早期工业化的发轫等现象的出现。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卞凤奎教授以日据时期台湾艋舺洪以南既通过创立“瀛社”发扬中国传统文学又对日据时期台湾新思潮采取因应态度且接受并影响台湾社会为个案,探讨洪以南对台湾传统文学之影响,藉以说明在洪以南个人所体现出来的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二、闽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的内涵,历来是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综观学者们所提交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于闽南经济社会与闽南海商、闽南民俗与宗教、闽南方言、闽南历史人物、闽南宗族、闽南科举与教育等方面。

(一)闽南经济社会与闽南海商

从海洋经济角度关注闽南经济社会,尤其是闽南海商,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内容之一。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徐泓教授考察了在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景响之下的闽南社会风气由前期 “俗安朴素”到后期 “僭侈过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这种风气变迁的不均衡现象及造成闽南社会人伦礼法松动之局限。台湾 “中央大学”汪荣祖教授则从闽南生态环境着眼,从郑成功复明活动前后闽南生态环境的对比角度,探讨其与郑成功的复明活动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郑成功父子孙三代三十余年抗清过程中,闽南的自然与人文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日根教授由清嘉庆年间的海盗投首档案出发关注海盗投首现象。王教授从中辨识出海盗的组成状况、海盗的活动方式、海盗之所以投首的原因等。

漳州一中特级教师、漳州市历史学会前会长陈自强先生考察了明清时期闽南海商的群体性特征、海洋性商业性人文素质。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卢国能教授则是从整体角度考察明代闽南海商集团的形成发展及对台湾的影响。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搜集勾稽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明代漳州海商严启盛纵横于闽粤海域的活动细节的相关史事予以补充论述,并希望通过历史场景的复原,刻画出严启盛等正统时期崛起的情景化内容,推进对成弘之前的福建海商的 “被动的、消极的经济活动”的历史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明代海洋贸易结构化变迁的整体性理解。漳州市政协谢艺麟先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着眼,通过对月港兴起的研究,带出漳州海商及其个体和广州十三行,进一步探索月港与广州港和闽商、漳州海商、粤商的兴衰。

(二)闽南民俗与宗教

我校党委林晓峰书记和郑镛教授论证了妈祖信俗与闽南文化的密切关系,认为闽南文化理当涵盖妈祖信仰,妈祖信俗是闽南文化核心内容之一。段凌平教授和邓文金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民间信仰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当代漳州民间信仰兴旺的原因。景云副教授对朱熹在漳弟子南宋理学思想家陈淳对当时闽南社会祭享杂乱、信仰多元现象的批判以及尝试用理学建构人们的信仰世界进行分析。李南海老师对漳州市芗城区、漳浦、南靖和华安县的数个冥婚个案进行田野调查分析。钟建华老师通过闽南中部山区S村元宵节迎灯仪式的田野调查,展示该宗族村落借助传统民俗节日的迎灯祭祀仪式完成对自己村落边界的界定和对自身现实需要的精神追求。

厦门大学历史系连心豪教授细致地解读了清嘉庆初晋江人柯辂所作 《汉寿亭侯画像记》一文,并兼及考释一般见于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 “装脏”仪轨。闽南文化研究院马海燕博士撰文介绍了明末清初闽南佛教的概况及其发展过程中禅静合流的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三)闽南方言

厦门大学中文系李如龙教授阐述了闽南和台湾的语缘研究及其重要意义以及若干重要课题,并呼吁要多方合作、协同攻关,开拓两岸语缘研究的新局面。我校杨秀明教授探讨了漳州方言阴平调的调形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吴晓芳副教授抽样考察闽南方言在报刊语言中的具体使用语境,从中观察闽南方言词与台湾普通话的互相渗透与影响。吴文文副教授指出,应尽可能有跨地域、跨方言的视野,采用多方言进行诵读理解分析,以接近古典诗文作品的本原形态。

闽南话吟诵的国家级传承人、我校施榆生副教授以漳州为考察点,讨论传习闽南话吟诵对于闽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并就如何开展闽南话吟诵传习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四)闽南历史人物

本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的论文以黄道周为研究对象。我校中文系胡金望教授在通览黄道周全部著作和深入了解明清之际政治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黄道周文化性格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并指出黄道周文化现象研究的当下意义。张则桐教授以钱谦益 《徐霞客传》为文本,结合其他文献的梳理,从中探讨徐霞客与黄道周的交游。陈良武副教授则以黄道周利用墨妙亭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碑残片制成之断碑砚为中心进行考论,分析黄道周断碑砚之由来、黄道周道珍爱断碑砚的原因,考察此砚在清代的辗转流传之经过并吟咏之诗文,指出黄道周以断碑为砚以及断碑砚辗转流传中留下大量的诗文吟咏,皆因苏、黄二人之人格与书法成就,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庆元教授从明代漳州龙溪人张燮的文集 《霏云居续集》和 《群玉楼集》中辑得皖南阮大铖的佚诗二题五首,并藉以考察张燮和阮大铖的交往过程及张燮对阮大铖的认识过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于莉莉博士则在研讨会上提交了名在明末 “霞中十二子”之列的玄云诗社成员龙溪人蒋孟育的年表。

(五)闽南宗族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陈煜斓教授藉由2010年8月义门陈姓台胞寻根,讨论了两岸族谱修订的规范性问题。陈教授指出,修谱不仅要把握好原谱与增修谱的链接,揭示家谱的递增性内容,还要重视文献内容的考证;要有求实存真的基本原则;要有现代科学观念。

我校历史与社会学系王建红副教授考察了自宋至清福建家族制度的发展与完备的过程。覃寿伟副教授在清代海洋政策的演变与地方宗族权势变迁的背景下,考察了漳州白石丁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权势变动、外迁与族缘维系的历史过程。龙海市古县中学退休教师李阿山先生以海澄《儒山李氏世谱》为主要依据,考察了儒山李氏的谱系发展。闽南文化研究院李弢老师考察了宋代抗金名臣李弥逊的籍贯以及珠浦李氏和福河李氏的族源和李弥逊家族的科举仕宦简况。

(六)闽南教育与科举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大林副教授指出唐代漳州教育与科举的跨越发展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闽南文化研究院刘云副教授详细考证了宋代漳州历次科举考试的登第人数。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郑晨寅副教授以明末闽南讲学风气盛行为背景,考察了黄道周在漳州的讲学活动和晋江人林胤昌在泉州的讲学活动,并及二人的交往和讲学活动的特点。

三、闽南文化的传播

(一)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闽南文化是在闽南人移垦台湾的过程中传播至台湾的。台湾东吴大学林慈淑教授以台北士林 (八芝兰)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市镇变迁、发展为个案,分析了十八、十九世纪漳、泉移民在当地的互动影响与闽南文化的传播。台湾 “中央警察大学”陈添寿教授从地缘经济的研究途径,考察了闽南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闽南人移垦台湾过程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当中的闽南文化元素。漳州市政协文史委涂志伟主任和泉州师范学院陈名实教授则分别通过察漳台地名中的语言文化层现象和台湾行政区划地名中的 “冠姓地名”,讨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有多位学者集中讨论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台南大学林登顺教授从 “宁靖王回台南官邸”说起,探讨了自明清以来福建尤其是漳、泉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以 “宁靖王信仰”为个案,重点论述了源自闽南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的地域特色。台南大学张伯宇教授撰文介绍了台湾的郑成功庙祠群集空间分布的地域特色,并归纳了其建立源起之不同类型。漳州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研究员论述了开漳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厦门大学萧友信则重点论述了法主公法脉在台湾之传承及其科仪法事之变迁。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庄恒恺则以台湾当代作家张大春短篇小说集 《离魂》为中心,探讨张大春作品中的民间信仰现象。

台湾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宗族文化大多是从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迁移发展起来的。香港科大创校副校长、台湾政治大学钱致榕教授从两岸族谱资料中看出,台湾的家族宗法,沿袭了闽南的宗法习俗,而发生很大的变异,并探讨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及对当下的意义。我校王建红副教授闽南文化研究院王建红副教授分析了清代福建家族组织在台湾的继承与变迁,以及台湾移民家族的定型及其运作特点。台湾 “中央研究院”谢国兴教授以台湾 《金门碧湖支分台湾中州陈氏族谱》、《霞阳衍派台湾台南县佳里镇番子寮杨氏族谱》及晋江 《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谱》、《玉井蔡氏长房三惟哲公派下族谱》为主要资料,分析中州陈氏与番子竂杨氏两个家族妇女守节情形之异同,并阐释其成因,兼与晋江霁江高氏、玉井蔡氏家族进行比较,着眼于地区性与社会经济生活型态差异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

台湾海洋大学黄丽生教授以晚清至日据时期台湾最重要的儒者洪弃生的历史意识的阐释为中心,探讨了源出闽南的儒者在台湾儒学日据时期仍有发展并挥 “主体能动、在地自发、因应创变”之文化引擎作用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杨齐福教授则考察了清代台湾科举考试实行的过程、地域特色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指出,“科举考试在台湾的实行改变了士人习惯,扭转了社会风气,培养了众多人才,增强了社会稳定,推进了社会转型,促进了两岸联系,强化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彰显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亲缘联系。这表明科举考试在边疆社会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重大作用。”

闽南方言、文学、艺术的对台传播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角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所长马重奇教授撰文研究台湾重要的闽南方言韵书 《增补汇音宝鉴》的音系,并兼与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音系进行比较。台湾慈济大学林美容教授与李家恺在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闽台两地魔神仔传说、故事的比较研究,梳理了两地魔神仔传说、故事的异同点。闽南文化研究院郑玉玲教授立足于闽台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挖掘闽台民众在舞蹈艺术活动中质扑无华、天人合一、欢腾取闹、依物寓意的审美意象与随意性、程式化、模仿性、幽默的审美情趣,从而认识闽台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闽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副教授从文化思潮的角度考察台湾闽南语流行歌的发展与传播,关注了台湾新文化运动、大陆文化思潮、上海电影如何带动闽南语歌曲的发展与传播。

(二)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以十九世纪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与侨生华人以峇峇马来语翻译中国古典小说为对象,分析东南亚的闽南华侨华人在跨越空间的中国文化与闽南文化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指出,“在东方海洋开发史上,闽南人有突出贡献。总结和说明秦汉时期的闽越航海史,对于考察和理解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和历程和闽南文化风貌,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万明教授将明代漳州青花瓷的崛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晚明中国海洋文化——闽南文化非比寻常的爆发与发展传播的典型例证。漳州市博物馆吴其生馆长则撰文关注漳州窑文化的对外传播。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陈益源教授则从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谱,即海阳 《慕泽武族世系事迹》、顺化 《明乡陈氏正谱》、河内 《李氏家谱》着手,分析漳州人播迁越南的情况,对 “在漳州与越南之间”的移民状况做了很札实的补充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以新加坡安溪社群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个案,考察跨境 “分香”的闽南民间 “祖神”如何在新加坡社会文化环境下建构华人社群 “社会祖神”的历史过程,以及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以及当代包括福建社群在内的新加坡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意义。我校历史系翁频、水海刚老师考察了新加坡卓岐王氏同乡会在社团复兴活动与跨国活动中的文化传承,着力揭示历史文化认同在华人社团组织中的保存与传承及其在其跨国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闽南文化研究院张嘉星研究馆员主要讨论明代中叶以来欧洲传教士汉语教育之方言取向,通过西方教会闽南—台湾—南洋之 “大闽南语区”闽南语研习过程的描述,揭示欧洲人汉语辞书编纂始于闽南语辞书的历史事实。

四、闽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本次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的文章涉及从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角度上论述闽南文化的价值。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国平教授探讨了闽台之间的 “五缘”文化软实力对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厦门大学历史系黄顺力教授梳理了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资源、闽商文化资源、闽茶文化资源和民间信仰文化资源的内容,指出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在构建两岸共同家园、争取台湾民心、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当中具有重要的现代功用。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苏文菁教授指出,闽南是闽文化区域中海洋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漳州为代表的突破 “海禁”的行为与精神对今天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厦门大学哲学系陈玲副教授指出,闽南文化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海纳百川的行为模式和开放性的价值观念为厦漳泉同城化低碳文化的构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闽南民间信仰在当下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本次研讨会学者们所关注的。闽南文化研究院张晓松教授以漳州的一些民间信仰宫庙为个案,梳理了民间信仰对当今闽南社会教化和婚姻、家庭的重大影响。我校历史与社会学系黄耀明副教授以漳州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为例,梳理了闽南民间信仰民俗节日的复兴的基本脉络、国家在场与经贸活动的糅合与互相推动,以及拓展公共生活空间、重建民间社会文化秩序、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作用。

闽南文化在当下影视传媒及广告的传播与应用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我校新闻系李晓宁教授以漳州师院新闻传播系学生历届 “科讯杯”获奖作品为例,讨论闽南文化的影视化传播。许哲敏分析了闽南意象在影视剧中的表征作用。魏巧俐讨论了闽南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五、闽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闽南文化研究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学术史了。闽南文化研究已然成为当下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热点,特别是随着闽南文化生态护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学者关注到闽南文化研究上来。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冷静反思的地方。

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指出,早在八十多年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就已经有研究力量强大的闽南文化研究组,时至今日,漳州师院更应秉承其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将闽南文化研究放在闽南文化影响之下的闽台乃至海外华侨地区的整体范围内进行研究。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陈支平教授回顾了以往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南方民族史、文化史研究中存在的源于 “中原中心论”的思维定势,指出,闽南文化是带有区域性与世界性特征的 “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闽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东南沿海民间基层文化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而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台湾东吴大学林慈淑教授对闽南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当下的文化研究,要注意几个新的史学趋向:即文化意涵的扩充与深化,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是多元、变异的。厦门大学大学人类学系余光弘教授通过对厦漳泉及台湾闽南语区的孩童、学生、甚至教授,以及社会上对闽南语、汉语、英语的学习及使用的日渐式微的现象,指出了当下闽南文化研究的语言危机。

福建社会科学院刘登翰教授探讨了文化生态保护实践中存在的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文化的历史性与文化生态的当下性”、“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发展”、“理论的普适性与理论对象的特殊性”等问题,指出 “由闽南文化的传播而涉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范围和资源、经验整合”,并 “从闽南文化的性质的认识关联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应当突出的重点。”这也为当下的闽南文化研究的重点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践之间关联的反思提供了路径。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耕先生提出,“要使闽南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国际学术惯例的学科理论体系。”并从 “概念研究、学术史研究、方法研究、历史研究、文化类型学研究、系统与结构研究、多视角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未来学研究”十个方面提出了闽南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

我校黄金明教授、邓文金教授全面系统介绍了基于我校长期以来在闽南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经验上提出的 “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问题,尤其重点介绍了我校列入福建省 “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 “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的主要措施与成果及其创新点。

六、余 论

本次研讨会上,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闽南文化的范围之中,他们的学术视域所及,包含了闽台文化甚至更为广泛的学术范畴。

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以南明鲁王在金门的活动及以后300余年间相关历史记忆的形塑为中心,讨论在现实政治环境影响之下,礼法正统性在地方历史叙述中的表达形式及其意义的转变。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曾振宇教授对明代 “朱学后劲”罗钦顺的思想进行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二程最早由理统气、由理训气,罗钦顺则对程朱派的理气论进行了哲学重构,理本论嬗变为气本论,理学已被气学悄悄 ‘兼并’和整合,这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个重大哲学转向。罗钦顺从程朱营垒内部颠覆了理学体系,进而与张载和王廷相气学前后呼应。”台湾海洋大学教授罗纶新博士除了对台湾的客家文化及语言进行解析,更进一步对台湾现在教育系统之下客语教学情形进行分析与讨论。罗教授希望能唤起更多有心之士从事客家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为促进客家文化语言的再造及复兴略尽绵薄之力。闽南文化研究院安拴虎教授则对 “大陆形象”的塑造与 “对台传播”策略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建构和塑造良好的 “大陆形象”,使正面的“大陆形象”在岛内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是对台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历史与社会学系丁联副教授梳理了闽台“国学”交流的历史背景,并对 “国学”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先行先试提出自己的构想。

总而言之,2012闽南跨文化学术研讨会是海峡两岸学术界开展交流与合作的一件盛事,也是高规格、高水平、多角度、跨学科研究闽南文化的一次学术盛会。相信两岸学者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漳州闽南教授
买鱼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闽南文化传承
刘排教授简介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福建漳州面煎粿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