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闽南涉海著述举要

2012-12-18 15:03陈自强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3期

陈自强

明清时期闽南涉海著述举要

陈自强

明清时期闽南海上交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记载闽南人海洋活动和反映闽南人士海洋观念的著述。它们具有这么一个特性:既是闽南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海洋文化其他内容(海洋观念、航海技术、海洋民俗、海洋文学等等)的载体,传递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信息。因此,对它们进行梳理、研究,是研究闽南海洋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下面拟就明代和清代前期闽南涉海著述,择其要者介绍。笔者所选取的标准是:(1)著作必须是与明清时期闽南人的海洋活动密切相关,或专著,或文集中相关的单篇。(2)为探究闽南航海家对中国航海事业所做贡献,探究闽南士大夫的海洋观念和对中国海洋文化史的贡献,因此,作者原则上是闽南籍人士,但地方文献存录的非闽南籍人士所撰写的涉及闽南海洋活动与海洋文化问题的也适当选用。

1、吴朴《渡海方程》和《龙飞纪略》

吴朴(约1500~1570),初名雹,字华甫,漳州府诏安县梅岭人,邑庠生。明嘉靖间,随林希元从征安南,委为参军,颇有谋略,军中之事多出其策划。南征归来后,林希元被谗言所陷,降官贬谪。吴朴作为林氏亲信,也遭排斥,只得回诏安,不久,很可能因涉及反对海禁之事而被诬陷入狱。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地理,古今事变,四夷山川,道路远近险夷,无不在其胸中。”主要著作有《龙飞纪略》、《渡海方程》。何乔远的《闽书》、《名山藏》有其小传。

梅岭是明代漳潮海外贸易区重要一环、活跃的民间走私贸易港。当地居民以宗族势力为基础,“或出本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素称难治。吴朴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令他认知海外交通贸易于国于民之必要,产生浓厚的海洋意识,也激发他对海上交通、海外诸国史地之探究,并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水路簿(航海指南)。家乡的海洋环境为他撰写《渡海方程》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知识基础。

《渡海方程》于嘉靖十六年(1537)首次刻印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刻印的既有国内海运又有东西洋海运的水路簿,比欧洲第一本印刷的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早47年。据航海史学者考证,它是在对郑和下西洋的针路和十五世纪以来流传于民间的诸多水路簿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出版后,引起“筹海派”的重视。胡宗宪组织编纂《筹海图编》时,以它为重要资料来源,多方引用。《郑开阳杂著》、《筹海重编》、《日本一鉴》、《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引用该书由太仓至日本和由福建至日本的针路。有学者认为,《渡海方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文字部分即“经”部分衍变为《顺风相送》,“图”部分则成为《郑和航海图》之来源之一,而原著则“消失”了。①

《龙飞纪略》完稿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刊行于二十三年(1544),是一部记述明太祖创业历程的纲目体编年史。作者在记述史事之后往往加上按语,或对史事展开评论,或借题发挥,阐发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见解。其中有多条按语表达对明代前期中外关系、海外交通贸易问题的己见,表达了鲜明的海洋意识。他关于开放海禁、开展民间海外交通贸易的思想与主张,很有创见,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思想史和海洋文化史上别具一格,占有重要一席。

2、《顺风相送》

尽管《顺风相送》很可能是由《渡海方程》衍化而来,但鉴于流传中已独立成篇,而且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后人根据有关的针路资料或航海经验加以校正、补充,因此,当视为一部独立的海道针经。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航海技术,包括导航定向、里程计算、用针方法、海水深浅测定、海流潮汐知识、天文气象观测等;二是各处山形水势,包含中国沿海各州府、南中国海和东西洋航道上的山形水势;三是往返针路,即中国港口与东西洋诸国(地区)港口之间的往返针路以及东西洋某国(地区)港口与他国(地区)港口之间的往返针路,对往还各处港口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所历望山、海域深浅等都有较详记述。“福建往琉球”针路对钓鱼屿、花瓶屿和赤坎屿的记述,雄辩证明这些岛屿自古就是台湾岛(当时称小琉球)的附属岛屿。

3、俞大猷《正气堂全集》

俞大猷(1503~1579),字志甫,号虚江,泉州府晋江县河市(今属洛江区)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武进士,官至右都督,谥武襄,明代著名军事家、杰出抗倭将领,著有《正气堂集》、《正气堂集近稿与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馀集》、《洗海近事》等,近人把它们合编为《正气堂全集》出版,全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有策论、书信、揭帖、谕示、奏疏、碑铭、序文、祭文、专著、杂说、诗歌等类目。文集鲜明体现俞大猷杰出的海防战略战术思想,且许多文章涉及嘉靖年间浙江、福建、广东的民间海外交通贸易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民风民俗现象,是今人研究这时期的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料。

4、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

高岐,四川成都人,举人出身,曾任太仆寺寺丞,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福建市舶提举。任职期间,利用公文档案,并参阅有关典籍,撰《福建市舶提举司志》,共13篇,主要有“建置”、“沿革”、“官职”、“官氏”、“贡物”、“宾贡”等,保存了许多史料,重要的有:宋元明(至嘉靖三十三年)三个朝代的福建市舶提举名录(含任职时间),其中,对明代16位舶使(含他本人)均有简略介绍;并及市舶司官员之设置、品位、奉禄以及署衙之建筑;明代前期福建通琉球中心港口之转移,从嘉靖二十年(1541)至三十二年(1553)琉球来华朝贡的时间、人员、贡物等,以及接待琉球国进贡的“应行事宜”和进贡厅屋、接待馆驿等建筑亦有介绍。

5、邓钟《筹海重编》

邓钟,字道呜(一作元宇),泉州府晋江县人,抗倭将领邓城之子,俞大猷门生。俞大猷在一封与友人书中对这位门生给予很高评价:“邓钟少从猷游,志存圣贤性命之学,心慕古人经纶之大,猷不能及之也。”②明万历五年(1577)武进士,先为广东参军,镇琼州,后历前军都督、四川贵州都督,官至护国大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侵略朝鲜,并窥视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岛。广东总督萧彦得知邓钟熟知海事,便命他把嘉靖年间郑若曾主纂的《筹海图编》“删其繁冗,重辑成书”。它既保留了原著的主要内容,又“删其繁冗者十之二三”,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增补了嘉靖四十年(1612)以后相关的人与事,还对原著中的一些差讹(如闽广两省海图)给予校正,对一些内容也作了必要的调整。全书12卷。卷一为“一统舆图”和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北直隶、辽阳诸省海图;卷二记述明代中日关系和由太仓、福建往日本的针路;卷三至卷七分别记述沿海七省的兵防官制、倭变事略与相关事宜(其中山东、北直隶、辽阳合为一卷),并附有各省总图;卷八系朝鲜、日本地图和有关事略,还记述倭寇踪迹的“分合始末”;卷九至卷十二为“经略”部分。

6、沈有容辑《闽海赠言》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人,明万历七年(1579)武举。二十六年(1598)起,历任福建海坛把总、泉州都司佥事、浯屿钦依把总等职。在闽15年,战功卓著,威名显赫。三十年(1602)十二月,率领水师从料罗湾出发,向东番(台湾岛)挺进,一举歼灭占踞东番、祸害海峡两岸的倭寇。三十二年(1604),红夷(荷兰殖民者)以“互市”为名,占领澎湖。沈有容“将兵往彭湖”,以军事威慑为后盾,义正辞严地告谕荷兰殖民者,逼令他们离去。沈有容的这两次海上军功,捍卫了国家领海主权,维护了闽海的安宁,获得民众与缙绅的高度赞誉。澎湖百姓特地竖立一块镌刻着“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十二字的石碑,以为纪念,今日依然保存于马公岛天后宫内。数十位八闽缙绅撰文作诗赠送沈有容,颂扬其军功。作者中,有何乔远、詹仰庇、黄凤翔、郭维贤、苏茂相、黄克缵、李光缙、陈学伊、林云程、刘弘宝、张瑞图、池浴德、张燮等闽南名士。后,沈有容把这些诗文编辑成册,曰《闽海赠言》。约于崇祯二年(1629)由其家人付梓行世。

《闽海赠言》收录160多篇(首)诗文。“书中有关闽海史料极丰”,“为研究明季闽浙台史,中荷交涉史,中日关系史,倭寇史,中国海权史,通商史,渔业史等等之重要文献”。特别是随从沈有容抵达东番的陈第所撰写的《东番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篇以亲见亲闻述说台湾岛社会状况的著作。160多篇(首)皆为涉海诗文,反映或歌颂沈将军以及广大水师将士捍卫领海主权和闽海安宁的业绩,不乏佳作,是我国笫一部咏唱水师军功的文学专集,丰富了明代海洋文学。

7、李光缙《景璧集》

李光缙(1549~1623),字宗谦,学者尊称他为衷一先生,泉州府晋江县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福建乡试第一,然无意入仕,而是在家乡讲学授徒,潜心钻研学问,视此为“大业”。其著述多种,有《景璧集》传世。这是一部综合性文集,其中,《寓西兄伯寿序》、《史母沈孺人寿序》、《处士陈斗岩公传》、《钱峰洪公传》、《二烈传》、《柯烈妇传》、《祭曾友泉文》等数十篇文章,记述了以安平(晋江县安海)商人为主的泉州商人的航海商业活动和海洋性的人文性格,并表达了自己的重商倾向、海外贸易观念。

8、何乔远《闽书》和《名山藏》。

何乔远(1558~1631),字樨孝,号匪莪,泉州府晋江县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晚年隐居于泉州北门外镜山,因而学者尊称他为镜山先生。他的父亲、兄长皆是颇有学问的名士、方志学家。他继承家学渊源,“博览好著”,“在官在家著书不辍”,是明末的一位大学者,著有《闽书》、《名山藏》、《镜山集》等。

《闽书》是一部福建省地方志,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计154卷,乃他荟萃郡邑各志、参考前代载记独立编纂而成。卷三十八“风俗志”记述明代闽南滨海居民与航海相关的多种习俗。卷三十九“版籍志·市舶税课”有漳泉二郡贾客通贩吕宋的史料。卷一百四十六“岛夷志”记述琉球、渤泥、麻利、日本、吕宋等国的史地以及与中国的关系,还收录陈第所撰的《东番记》的主要内容。卷一百五十“南产志”记述蕃薯的传入,收录自己所撰写的《蕃薯颂》。

《名山藏》系作者独力编撰的纪传体当朝史书,始撰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成书于天启年间,计109卷,记载从明太祖至穆宗间或叙及神宗朝250多年的史事,内容丰富。其中《王亨记》相当于“外国列传”。“东南夷”三篇记述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逻、占城、爪哇、吕宋、苏禄、勃泥、古麻剌、满剌加、榜葛剌、锡兰山、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国家(地区)达57个,记载它们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其文集《镜山集》,计七十二卷,其中多篇文章涉及闽南海外交通贸易问题,反映了其重商倾向和发展民间海上贸易的主张。

9、杨一葵《裔乘》

杨一葵,字翘卿,号致吾,漳州府漳浦县佛坛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著有《芙蓉馆集》、《裔乘》等。

《裔乘》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记述明代边疆少数民族状况与周边国家的历史。其中,卷一“东夷”记述朝鲜、日本,卷二“南夷卷”记述安南、占城、真腊、爪哇、暹逻、三佛齐、满剌加等19个国家(地区),卷五“东南夷”记述琉球、苏禄、彭亨、忽鲁谟斯、蒲里奴等12个国家(地区),卷七“西南夷”记述苏门答腊、佛林、览邦、婆罗门、吕宋、锡兰山、渤泥、祖谋儿、柯枝、阿古里、苏门答腊、吉里地闷等47个国家(地区),合计达78个国家(地区)。作者系将以前史籍的有关资料整理编纂而成,虽然因没有认真考订,错讹甚多,但保存了明代前期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许多珍贵史料,同时也记载万历间中外关系的一些史实。

10、张燮《东西洋考》

张燮(1574~1640)字绍和,号海滨逸史,漳州府龙溪县石码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明末著名学者。他志尚高雅,“淹贯史籍,沉酣学海”,“博物而善辞属”,人品才华名噪一时,是万历间漳州士大夫文人所组织的玄云诗社的核心人物。其著作甚丰,所撰《东西洋考》是中国古代中外交通史籍名著。

《东西洋考》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系因地方官吏深感“澄水国也”“不可以无纪”而邀请张燮撰写的。他撰写时,“采于邸报所抄传与故老所诵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并参考有关的史籍(特别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籍)。全书共12卷。卷一至卷四系“西洋列国考”、卷五为“东洋列国考”,共记载东西洋40多个国家(地区)的沿革、事迹、形胜、物产、交易等方面的情况,所载“皆(月港)贾舶所之”;卷六“外纪考”记载日本、红毛番,“书其梗贾舶者也”;卷七“饷税考”,依据档案文书,对月港关税制度、收税项目、货物税额等作了翔实记述,并记载督饷职官名录及其政绩;卷八“税珰考”,记述宦官高寀监管月港关税期间横征暴敛的罪行和月港商民的反税监斗争;卷九“舟师考”记载月港商舶的大小与人员构成,特别是详记月港商舶前往东西洋诸国的航程、针路、山形水势、气象潮汐等。另有“艺文考”二卷、“逸文考”一卷,分别保存了与东西洋一些国家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诏敕、疏表、碑记)和我国史籍中的一些记述。就撰写的目的与内容而言,《东西洋考》堪称是中国首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性港口志。

11、潘鼎珪《安南纪游》

潘鼎珪,字子登,晋江县人,著有诗集20多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冬,因事到广东高凉(今阳江),海舟遇风飘至安南南宁州江平港。在安南逗留期间,游览了一些地方,并阅览了有关资料。归国后,“谨因昔所阅历,稽其舆图,详为铨次”,撰《安南纪游》一卷,约1900字,介绍越南的地理、风俗、物产、贸易、军制、科举等,并记述汉语、汉字在越南的流传情况。文章虽短,然系亲历之见闻,因此,比起明代某些有关安南的著作,更具真实性、可读性。

12、《指南正法》

《指南正法》系寓居于澳门(一说南澳)的一位原籍漳州的吴姓人士对所搜集的海道针经“择日闲暇,稽考校正”而成。据向达教授考证,成书时间当在清康熙末年即十八世纪初期,编纂者吴氏“是一位走洋下番的人”。其主要内容与《顺风相送》相似,但有所发展:一是往返针路增多,特别是由中国东南各港口或由东南亚港口前往日本长崎的针路条数明显增多;二是收录了近似航海日记的“日清”五条;三是涉及厦门港湾的记述明显增多,仅厦门湾内的地名就近40处,比《顺风相送》增加许多。1959年,向达教授把它与《顺风相送》合成一书校注,1961年出版,命名《两种海道针经》。

13、陈伦炯《海国闻见录》

陈伦炯(约1684~1747),字次安,号资斋,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后移居厦门岛。诸生出身。其父陈昂青少年起就从事航海,常年往来于东西洋,精通海上事宜,熟知海外异域,后为施琅部将,官至广东右翼副都统。伦炯青少年时,受其父亲影响,“尤留心外国夷情土俗及洋面针更港道”,并从他那里了解了许多海洋知识和海外异域知识,曾随他前往日本。陈昂去世后,伦炯奉召任康熙帝侍卫,后调往台湾军中任职,曾任台湾总兵,官至浙江水师提督。著有《海国闻见录》,此乃清代第一部综合性海洋地理名著。

《海国闻见录》成书于清雍正八年(1730),系以父子两代人的航海经历和所积累的海洋知识,海外异域知识为基础,并向西洋来华商贾“询其国俗考其图籍”撰写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文字,共八篇:《天下沿海形势录》,概括而系统地论述中国北起渤海湾、南达北部湾,包括台湾岛、海南岛在内长达32000公里海岸线的海岸地貌、水文航运、海防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琉球,着重日本;《东南洋记》,除记述我国台湾岛外,外国的记述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北部、摩鹿加群岛,着重吕宋;《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所记国家(地区)众多,着重暹逻;《小西洋记》,记述南亚、中亚、西亚、小亚细亚的一些国家;《大西洋记》,记述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昆仑》,记述南海中的大小昆仑岛;《南澳气》,记述我国南海诸岛的形势与气候,雄辩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上卷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既记述中国的海洋地理,又记述“外洋诸国”的地理。下卷系六张地图:四海总图(即东半球图)、沿海全图(即我国沿海图)、台湾图(即台湾西岸图)、台湾后山图(即台湾东岸图)、澎湖图、琼州图。这些地图,虽有明显缺陷,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失其价值。

14、蓝鼎元的有关著述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漳州府漳浦县人,清代前期著名学者,著有《鹿洲全集》(计十种45卷)。少年丧父,家境贫困,然励志愤发,刻苦攻读,饱学诗书,尤喜“经济文章”。虽然未能中举,但其学识才华为时人所赞誉。康熙六十年(1722),随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赴台,“参募戎伍”。雍正间,为大学士朱轼所器重,任广东普宁知县,后署广州知府,赴任不久病逝。

其文集多篇涉及他的海洋意识与主张。主要有:(1)《论南洋事宜书》(《鹿洲初集》卷三),针对当时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以充分的事实与富有说服力的论理,反对禁止与南洋交通贸易,呼吁“大开禁网,听民贸易”。此乃明清时期“开海派”的经典论著。(2)《福建全省总图说》、《漳州府图说》、《潮州海防图说》等多篇“图说”(前揭书,卷十二),详细叙述福建粤东沿海岛屿港湾的山水形势与海防地位,并提出加强海防的对策。(3)《复制军台疆经理书》、《论台镇不可移澎书》(分别见《东征集》卷三、卷四),从维护台海主权、巩固国家统一、警惕外国窥觎的高度论述台湾岛在中国海疆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台湾海防力量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相关建议。

15、程日炌《噶喇吧纪略》和《噶喇吧纪略拾遗》

程日炌(约1712~1747),字逊吾,漳浦县人,清乾隆九年(1744)中举。少丧父母,家境贫寒,于弱冠之年飘洋出海,至噶喇吧,先“为人佣力”,后“舌耕糊口”,侨居吧城前后七年,“袖手而还”。乾隆五年(1740)冬,至京城,应翰林院编修、同乡蔡新之命撰《噶喇吧纪略》,归家后又撰《噶喇吧纪略拾遗》。

“纪略”与“拾遗”文字合计不上万言,但内容丰富,叙述周详。主要记述:噶喇吧所在爪哇岛及周边岛屿的重要地点和吧城的内外布局,漳州、泉州、湖州、广州等地海商前往噶喇吧的贸易情况,荷兰的统治,吧城华人社会情况和殖民当局对华人的剥削。“拾遗”还记述荷兰人的风俗、爪哇的物产和古迹。它们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由归国华侨撰写的记录侨居地史地风情和华侨社会状况的著述。

16、陈洪照《吧游纪略》

陈洪照(1710~1773),字章成,号寄庐,泉州府德化县浔中乡人。清乾隆十四年(1749),从厦门随商舶赴爪哇,寄居同乡、吧城唐人甲必丹黄箴观家中五个多月。期间,游览吧城、万丹、三宝垅等地,广交华侨朋友,悉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博采当地掌故史料。归国后,撰《吧游纪略》,全文约3000字,详细记述由厦门至吧城的航海历程、海道之山形水势,以吧城为中心的爪哇岛的气候、物产、习俗等,并记述了他所知道的和兰(荷兰)与红毛番(英国)、高车(葡萄牙)的关系,以及荷兰船舶的特点,还披露了荷兰人贩卖鸦片等事实。

17、林君升《舟师绳墨》

林君升,字圣跻,号敬亭,泉州府同安县人,生长于海滨一个“浮家泛宅”的家庭(似为蜒户),弱冠之年即从戎,参加水师,数十年出没“于洪波巨浸中”,富有实践经验,且能“虚心问察”、“身试力行”,因此,“于云气氛寝礁脉沙线”以及舟师各项事宜非常熟悉,是位行家。清雍正四年(1726)授浙江定海总兵,乾隆年间曾三次任广东提督,并曾任福建水师提督,官至江南提督。《舟师绳墨》撰写于任定海总兵期间,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印刊行。

全书分为“教习弁言”、“捕盗事宜”、“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碇手事宜”、“众兵事宜”七节,分别叙说捕盗、舵工、缭手、斗手、碇手和一般水兵在舟师中的地位、作用、技能要求、行动规范以及相互关系,并从严明军纪的高度上要求他们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共为一耳,共为一目,共为一心,共为一力”。他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教习”,即教育低层官兵,提高他们的素质。他说:“欲使尔等简易遵循”,“故各条教约宁言粗俗而求实”,要让不识字者也能听得懂记得住,“行船时字字依着而行”,“或战或守俱不外此”。它是中国古代唯一刊印传世的水军教科书,是中国古代水师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18、王大海《海岛逸志》

王大海,字碧卿,号柳谷,漳州府龙溪县人,喜读诗书,然多次应试不第。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泛海至爪哇,后居三宝垅,入贽于华人甲必丹家,以教书为业,然“衣食丽都,侍婢数十”。乾隆五十七年(1792),因思念家中老母而归国。著有《海岛逸志》、《洪馀诗钞》。

《海岛逸志》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嘉庆十一年(1806)在漳州首次刊印,此前,他的几位亲友就已阅览,并写了序言。嘉庆七年(1802)五月,王大海姑夫刘希程在序中写道:“王君碧卿,余内人侄也。孝于亲,笃于友。少习举子业,工诗词。癸卯之年,曾为甘旨之谋而航海者。舌耕之暇,采风问俗,举诸番之胜慨异状,一一志之。十载归来,而歌咏之章与《海岛逸志》各裒然成集矣!”由此记述,王氏在爪哇十年间,就已注意“采风问俗”,并“一一志之”,归国前已完稿成集。首次出版刊行后的四十多年间,曾数次由不同出版商以不同书名再版(内容各有所摘略)。道光二十九年(1849)有了英译本。这是最早由外国人翻译成外文而流传海外的漳籍人士的著作。

全书六卷。卷一“西洋纪略”先记由厦门岛至吧城的航程,接而着重记噶喇吧、三宝垅、北寥浪、万丹的地理、物产、经贸、风俗,就地点而言,实际包含爪哇岛上众多地方(特别是有华侨足迹的地方);就内容而言,涉及华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涉及荷兰人的风俗、司法、伦理。卷二“人物考略”记载王三保(即王景弘)、泽海真人、苏某之妻、连捷公之妻、连木生、陈豹卿、许芳良、黄井公、僧佛宾的简要事迹,多数为漳籍人士。卷三“诸岛考略”首先介绍和兰(荷兰)、红毛(英国)、和兰西(法国)、窒班牛(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社会情况以及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接而在卷一的基础上对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巴厘岛、马鲁古群岛、帝汶岛等地土著居民及其习俗风情作了记述;作者还把考略的视野扩展到南非好望角和印度半岛的一些港口。卷四“山海拾遗”记载爪哇岛一带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珍奇生物。卷五“闻见录”则记载其所见到的西方器物、医术、银元以及爪哇一带的会社、武艺。卷六“花果录”则记述20多种花果。著名华侨史学者姚南教授指出,《海岛逸志》“是华人详细叙述当地山川、形势、物产、名胜、风土、人情以及华侨生活、俗尚的第一部著作”,“其记述的全面性系统性应较其他各书更胜一筹”。

19、黄可垂《吕宋纪略》

《海岛逸志》附刻有黄可垂的《吕宋纪略》。据王大海介绍,黄可垂字章夫,号毅轩,世居漳州壶屿(在今龙海市角美镇),“年十五时佐其伯祖远客汶来,历往暹逻、苏禄、吕宋,继复客台湾数载,居厦岛者又数载。凡海外诸胜地,靡不毕览。其阅历者既久,其留心于记载者亦广”。

《吕宋纪略》成书时间不迟于清嘉庆九年(1804)。全文仅千言左右,然内容颇为丰富,记述吕宋岛及其海域的地理形势、人口、物产、习俗,并记述他所见的吕宋宗主国干丝蚋(西班牙)的服饰、饮食、器物、甲板船,较多记述吕宋的西班牙人的宗教信仰(如修道院的情况、星期天的礼拜仪式)。

20、《崇武所城记》

崇武所,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置千户所,属永宁卫。《崇武所城记》纂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崇祯七年(1634)、康熙三十二年(1694)两次增补。全书未分卷。先是记述崇武所的城池与军事建筑群、千户所官制、兵制、军事装备等,而后记述崇武的民居、山水、习俗、渔课、生业等方面的内容,并收入数位崇武文人咏海诗作,存录了明代崇武海洋社会环境的诸多信息。

21、(崇祯)《海澄县志》和(乾隆)《海澄县志》

崇祯《海澄县志》主修梁兆阳,主要执笔者有《东西洋考》作者张燮,共二十卷,完稿于崇祯五年(1632),次年刻印。全书紧扣“澄水国也,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的县域特点,存录了许多与漳州月港相关的史料:(1)正文前有王志道《初修海澄县志序》,卷一“舆地志”有李英《请设县治疏》、周起元《圭屿建塔募缘疏》、蒋孟育《圭屿建城设兵记》等。(2)卷五“赋役志二”含“饷税考”、“水饷”、“陆饷”、“杂税”四方面内容,前三部分源于《东西洋考》,内容基本相同,但“饷税考”增添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至崇祯改元(1628)以后的内容,并存录给事中魏呈润(龙溪县人)、御史卢经(长泰县人)“为桑梓计”于崇祯年间撰写的疏文。(3)卷六“秩官志”含“安边馆历官”、“防馆饷官历官”的名录,并对若干人的政绩或任职的状况作了简介。(4)卷十一“风土志”中的“风俗考”详述月港居民的涉海风俗。(5)卷十四“灾祥志”中的“寇乱”既述倭寇之乱,又述明军反击佛郎机、红夷侵扰之事,以及明末海寇问题。(6)卷十六至卷十九“艺文志”存录了多篇相关诗文,如郑怀魁《海赋》和《闽海攀辕画记》、徐火勃《海澄书事寄曹能始》、张燮《修〈东西洋考〉竣事归舟放歌》、《登晏海楼》和《林司理惠商记》、《刘明府惠兵德政碑》、《陶明府建塔圭峰诗序》、《赠刘明府六载考绩序》;吕继楩《海澄督饷》、郑爵魁《望海》、《题圭屿塔呈陶令君》,周起元《参税铛高寀疏》、林魁《安边馆记》、吕旻《新建海澄县城碑记》、蒋孟育《赠姚海澄奏绩序》、张时泰《海澄修筑九都港口二城记碑》、林秉汉《邵郡丞督饷惠碑》、高克正《海上采金议》、谢彬的《剿抚事宜议》等。这些诗文为后人研究明代漳州月港提供丰富的史料。另者,“艺文志·书目”有“东西洋考”条目,存录《东西洋考》一书中萧基的“小引”和周起元、王起宗两位所写的“序”。卷廿“丛谈志”中的“外纪”记述与月港有通商关系的国家(地区),所记出自《东西洋考》,但相当简明。

清乾隆《海澄县志》是在崇祯县志的基础上续修的,保存了许多旧志所载史料,并新增若干诗文,也是月港研究的重要志书。

22、(乾隆)《鹭江志》

《鹭江志》系清乾隆乙酉举人薛起凤主纂,乾隆三十四年(1769)刊印,是厦门现存的最早的地方志。原书本为四卷,但现存版本仅为卷一、卷三和“附录”,缺卷二、卷四。卷一中的“关津”记述厦门海关各小口的设置及各口的查验任务,并记港口各渡头船舶停泊的分工;“山川”、“寺观”存录许多涉海作品。卷三“风俗”记述了厦门的海洋人文习俗。“附录”部分收录了“八景图诗”和“艺文补遗”,有许多首涉海诗词。正文前的几篇序言也传递了厦门的海洋社会信息。道光《厦门志》收录了该志的许多诗文。1998年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鹭江志》,编校者以现存的原书为基础,参照原书目录,补入《厦门志》所收录的相关内容,是一部相对完整的《鹭江志》。

23、(乾隆)《马巷厅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纂,光绪十九年(1893)重刊。卷五“船政”记述刘五店、澳头、大小嶝、陈坑等澳的功能,各澳所允许的小商船、小艇、渔船的停泊数,政府船政事务(含各类型船只的税额)。卷七“海防”记述沿海地理形势、水寨布局与水师布署,并详述风信潮汐,还存录了“戚继光风涛歌”。卷八“军制”附有“水程”内容,以厦门湾大担岛为起程点,记载前往西南洋、东南洋计20个国的更数,以及前往国内宁波港、上海港、澳门口、天津港、台湾府的更数。卷十二“物产”记述由海外引进的若干农作物品种。

24、(道光)《晋江县志》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纂。卷五“海防”记述明清时期晋江县的海防形势,特别是附载明末清初几位晋江文人有关海防见解的文章,还记述县界所属海口、澳口的地理状况,存录了“风信”与“潮候”,“风信”中也有“戚继光风涛歌”。卷二十二《盐法志》存录了明清时期晋江制盐业的史料。卷二十四《榷政志》记述清代前期晋江县的海关税口和相关法规,特别是蚶江——淡水对渡的有关规定。卷二十七《番市志》虽然过于简略,但也记载晋江县国内航运的若干情况。卷七十二“风俗志”记述某些涉海风俗。

25、(道光)《厦门志》

纂修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印于道光十九年(1839),周凯总纂,共16卷。它突出了厦门岛的海洋地位,以众多的笔墨记述作为清朝四个通洋正口之一的厦门港的交通贸易情况和厦门海关的设置与管理情况,存录了造船业、航运业、海外贸易、港口管理、海关事务、中外关系等方面许多官方文书档案,是了解研究清代前期厦门港国内外交通贸易的重要依据。卷四“防海”,记述厦门港区(含九龙江出海口)各岛屿港澳的名称、地理形势、航运功能,并附有厦门海域的潮汐时刻表、风信状况,也存录了“戚继光风涛歌”,特别是附有以厦门港为出发点的台澎海道、南洋海道、北洋海道等国内航线沿途的主要岛屿、港口以及水程更数等方面的内容。卷五“船政”除详载战船额式、船厂建置、修造则例外,还记载商船、渔船、洋船、番船等各类船只情况以及政府的船务管理,并附有洋行内容。卷六“台运”,记述厦门与台湾的航运,即厦门——鹿耳门对渡、鹿仔港——蚶江对渡、淡水厅八里坌——闽江口五虎门对渡的情况,存录由台湾府各县(厅)运往福州、泉州、漳州、南澳厅的谷米额数,并存录“商船配谷章程”、“专运”等。卷七“关赋”,记述厦门海关的设置与管理、各税口的设置与职能、关税科则与货物税额(共31类千余种),以及田赋、盐课、地税、船税、渔课、渡税等征收情况。卷八“番市”,分为“东洋”、“东南洋”、“南洋”、“西南洋”,共记述30多个国家(地区)的海道、山川、风土、物产、交易以及与中国的关系,主要引用自《东西洋考》和《海国闻见录》,但也增补了设立厦门海关以来的商舶往来的一些内容,并附有“海险”、“夹板船考”、“洋钱考”。卷九“艺文”有若干篇涉及厦门的海防形势与海上交通,如蔡献臣《浯州建料罗城及二铳议》、《与徐心霍都督书》、《答南二参抚院书》以及池显方《与阙褐公书》、庄光前《同邑海防论》等,并有多首涉海诗作。卷十五“风俗”涉及闽南滨海百姓与海洋相关的习俗10多条。纵观全志,《厦门志》堪称是一部厦门港港口志。编纂者在各卷前面加有前言或在卷后加有按语,表达了鲜明的海洋观念。

26、清代漳州道教科仪书《送彩科仪》和《安船酌献科》

英国图书馆收藏一批中文道教文献,共21种(编号or12693′15—35),它们的成书或抄录时间为清代中期,据最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这批文献的英国学者科大卫所说,这批文献“全部都是福建地方上的道教科仪书”,“似来自福建漳州”。《送彩科仪》(又称《送船科仪》)是该批文献的第一种,抄录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内所供奉的众神灵中有“海澄县城隍尊神”和“州主唐将军陈公之神”。《安船酌献科》是该批文献的第四种,所记各条航线皆以漳州月港为出发港。因此可以认定这两种是流传于海澄县一带的道教科仪书。

《送彩科仪》是“专为海船人员禳祭的道教科仪书”,用于禳灾仪式,即把灾祸(尤其是瘟疫)以“送王船”的形式从海上带走,这是沿海地区旧时的涉海陋俗。该书包括三方面内容:《禳祭圣位》,罗列应当祭享的诸神仙、瘟神、鬼类之名称,共62类100多种;禳祭仪式(“读疏、献茶、依仪行道”)以及供诵读的祭文《送彩歌》。

《安船酌献科》是一本造船过程中安船所使用的道教仪式,特别有价值的是该书最后有“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北”四个方向的海洋航路,并记述船舶到达各个港口时应当祭祀何尊神灵。

27、若干单篇

除上述著作外,某些文集、志书也散见反映闽南人海洋活动、海洋意识和重商思想的文章,就笔者所见,下列几篇值得重视:(1)龙溪县人、天顺间册封琉球国使团正使潘荣所撰的《中山八景记》(萧崇业《使琉球录》卷下)。(2)晋江县人、杰出思想家李贽所撰的《又与焦弱侯》(《焚书》卷二)。(3)晋江县人、著名文学家王慎中所撰的《海上平寇记》和《处士易直王翁墓志铭》(分别见《遵岩集》卷八、卷十二)。(4)同安县人、嘉靖间曾任钦州知府的林希元所撰的《与翁见愚别驾书》(《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五)。(5)晋江县安海名士黄堪所撰的《海患呈》(《安海志》卷十二)(6)同安县人、隆庆间官至刑部左侍郎的洪朝选所撰的《瓶台谭侯平寇碑》和《代本县回劳军门咨访事宜》(分别见《洪芳洲文集》“摘稿”卷四和“读礼稿”卷三)。(7)晋江县人、万历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李廷机所撰的《报徐石楼》(《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8)天启间,诏安县进士、曾任江西九江府知府的沈鈇所撰的《上南抚台移檄暹逻宣谕红裔书》、《上南抚台经营彭湖六策书》(康熙《诏安县志》卷十二)。(9)清康熙十八年(1679),晋江人、福建水师总兵万正色所撰的《师中小剳》(《师中纪绩》附录)。(10)康熙二十四年(1685),晋江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所撰的《海疆底定疏》(《靖海纪事》下卷)。(11)清雍正初,曾任江南按察副使的漳州南靖县人庄亨阳所撰的《禁洋私议》(《秋水堂遗集》卷二)。(12)乾隆六年(1741),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漳浦县人蔡新所撰的《答方望溪先生议禁南洋商贩书》(《缉斋诗文集》卷四)。这几篇或记述了闽南海外交通易贸的情况或表达了闽南士大夫的海洋观念、重商倾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者,一些文集或志书也散见涉海诗文,这里不一一列举。

涉海著述,是人类海洋活动的文化成果,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所介绍的30部著述及若干单篇,仅是笔者所见。它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涉海专著,如《顺风相送》、《东西洋考》、《闽海赠言》、《指南正法》、《海国闻见录》、《噶喇吧纪略》《海岛逸志》、《舟师绳墨》等;一是福建省志书《闽书》和闽南沿海诸县的志书,它们存录了相当丰富的涉海诗文,特别是崇祯《海澄县志》和道光《厦门志》突出了本地海洋社会的特点,有着浓郁的海洋气息;一是若干位士大夫的文集,如吴朴的《龙飞纪略》、李光缙的《景璧集》、蓝鼎元的《鹿洲全集》,这些文集或存录了明清时期闽南的海洋社会信息,或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海洋意识。就内容而言,它们涉及:(1)明清时期闽南海上交通贸易的历史状况,如《东西洋考》、《海澄县志》、《厦门志》、《晋江县志》。(2)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异域史地和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状况,如《裔乘》、《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吧游纪略》、《噶喇吧纪略》、《海岛逸志》、《吕宋纪略》等。(3)闽南士大夫的重商意识和海洋经济观念,如《龙飞纪略》、《景璧集》、《鹿洲全集》中的许多文章以及某些文集、志书中的单篇。(4)闽南人士的海疆意识、海防观念和水师军事思想。如《正气堂集》、《闽海赠言》、《海国闻见录》、《舟师绳墨》等以及方志中的“海防志”。(5)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顺风相送》、《指南正法》这两种海道针经,是闽南航海者实践经验的结晶,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正气堂集》、《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厦门志》、《马巷厅志》等也存录了有关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资料。(6)海洋性的人文性格与社会习俗。《闽书》、《海澄县志》、《崇武所志》、《厦门志》、《晋江县志》等史志中的“风俗志”存录许多这方面的相关资料。《东西洋考》、《吧游纪略》、《安船酌献科》等存录有海洋神灵信仰的内容。(7)涉海文学作品。闽南沿海各种地方志的“艺文志”存录众多的咏海诗文词赋,不乏佳作。《闽海赠言》堪称是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学专集。总之,明清时期闽南的涉海著述,数量多,内容丰富,几乎涵盖海洋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志进行闽南海外交通史和海洋文化史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矣!

注释:

①分别见田汝康《〈渡海方程〉——中国第一本刻印的水路薄》,载《中国科技史探索——纪念李约瑟博士八十寿辰》,1982年;刘铭恕《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三卷,1943年。

②俞光猷:《与王荆石书》,《正气堂续集》卷一,《正气堂全集》页581。

③方豪:《闽海赠言·弁言》。

④王大海:《海岛逸志》“校注者序”。

〔附录〕本文所介绍的著述的版本出处

[1]吴朴:《龙飞纪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九册,齐鲁书社,1996;《渡海方程》:见《两种海道针经》“补正二”,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1。

[2]《顺风相送》:《两种海道针经》第一种。

[3]俞大猷《正气堂集》、《正气堂续集》、《洗海近事》等:《正气堂全集》,廖渊泉、张吉昌点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高歧:《福建市舶提举司志》: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资料室收藏本(手抄本)。

[5]邓钟:《筹海重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7册。

[6]《闽海赠言》(沈有容辑、方豪校订):台湾文献丛刊,第56种,台北。

[7]李光缙:《景璧集》:福建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8]何乔远:《闽书》:厦门大学《闽书》校点组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名山藏》:福建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9]杨一葵:《裔乘》:玄览堂丛书初集,漳州市图书馆收藏本(复印本)。

[10]张燮:《东西洋考》:四库全书第594册;又,谢方点校本,中华书局,1981。

[11]潘鼎硅:《安南纪游》:古籍珍贵游记丛刊15,北京线装书局,2003。

[12]《指南正法》:《两种海道针经》第二种。

[13]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四库全书,第5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又:李长傅校注、陈代英整理的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4]蓝鼎元:《鹿洲全集》:蒋炳钊、王钿点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15]程日炌:《噶喇吧纪略》《噶喇吧纪略拾遗》:《海岛逸志》附录一、二,版本见(18)。

[16]陈洪照:《吧游纪略》:见陈佳荣《陈洪照〈吧游纪略〉——清初记述爪哇的另一要籍》,《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林君升:《舟师绳墨》:续修四库全书,兵家类,第9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王大海:《海岛逸志》:姚楠、吴琅璇校注,香港学津书店,1992。

[19]黄可垂:《吕宋纪略》:《海岛逸志》卷六附刻。

[20]《崇武所城志》:《惠安政书》“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21](崇祯)《海澄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22](乾隆)《鹭江志》:台湾文献汇刊(陈支平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3。

[23](乾隆)《海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4](乾隆)《马巷厅志》:前揭书笫4辑。

[25](道光)《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6](道光)《厦门志》:漳州市图书馆收藏本。

[27]清代漳州道教科仪书《送彩科仪》和《安船酌献科》:科大卫《英国图书馆藏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资料》(复印本)。

[28]萧崇业:《使琉球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2册。

[29]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

[30]王慎中:《遵岩集》:四库全书第1274册。

[31]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

[32]黄堪:《海患呈》:《安海志》,晋江县《安海志》修编小组编印。1983。

[33]洪朝选:《洪芳洲文集》:光绪壬辰(1892)同安洪氏家刻本。

[34](康熙)《诏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1。

[35]万正色:《师中纪绩》:台湾文献汇刊笫二辑笫十三册。

[36]施琅:《靖海纪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7]庄亨阳:《秋水堂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9册;漳州市方志办收藏本。

[38]蔡新:《缉斋诗文集》:漳州市蔡新研究会编,1996。

(作者系原漳州一中特级教师)

责编:苏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