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果 朱 楠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导;朱楠: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特区”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79年,厦门、深圳、珠海和汕头4个城市就被划为特区——改革试验田。特区一般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特别行政区,例如香港、澳门。第二,经济特区,例如厦门、深圳。第三,综合改革试验区,例如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本文所提的传媒特区,可视为文化特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实践可以有特区。首先,我们认为特区建设本身就会形成一种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质的特区文化。其次,文化建设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能为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社会实践。当代社会实践文化观念的先导作用日益凸显。最后,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国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在一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试行文化特区建设,探索一种既能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又能吸收他国 (或地区)的优秀文化,融于一炉,铸造出合乎时代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特区建设是一种合乎我国国情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传媒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先试先行。因此,我们提出了传媒特区概念,并认为当前厦(门)金 (门)具有实施传媒特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先行先试。
那么,什么是厦金传媒特区呢?厦金传媒特区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厦门市政府给厦门传媒和金门传媒间交流合作以更多的先行先试权,包括为厦门和金门的传媒集团或者传媒公司的交流合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使得厦门和金门的报纸可以互相发行,厦门和金门的广播电视可以互相落地,厦门和金门的网络可以互相联通。中央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出于为探索两岸传媒业如何克服障碍,持续深入地为两岸和平发展构建良好舆论环境的考虑,应该为厦门和金门的传媒交流合作制订特殊的专门政策,允许厦门特区发挥传媒特区功能。
厦金传媒特区是构想中的厦金特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想中的厦金文化特区的核心。厦金文化特区实质上就是海峡两岸文化一体化实验区。
1.厦门与金门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地缘文化的关系。虽然厦门和金门的意识形态不同,但是厦门和金门都存在着历史传承下来的共同的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有利于加深两地民众对共同的文化渊源的情感和认同感。两地媒体可以通过合作组织策划一些宣传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活动,积极主动实时报道这些活动,并且可以合作创办以反映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电台或者电视台,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信众的网络交流平台。
2.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有利于缓和两地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带来的矛盾,加深两地人民之间深层次的理解和交流。两地的媒体通过向对方区域内的民众宣传本地区域内民众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消除本地区域内的民众对对方区域内的民众的误解,从而加深两地民众之间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两地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来往。
3.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有利于推进构想中的厦金文化特区的构建,它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先试先行研究试验田,它的构建直接关系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厦金传媒特区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实际上也是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构建所做的预研究。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当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传媒运作规律,以促进两岸传媒业共同发展和提高两岸传媒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建立两岸传媒业合作新机制,使传媒资源、要素得以在两岸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两岸传媒业良性发展的一种制度框架。[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厦金传媒特区的构建其实就是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构建所做的先试先行。
厦金传媒特区不仅是海峡两岸文化一体化实验区,它也是海峡两岸和平实验区。
1.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有助于促进两地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地民众之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有利于缓和两地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带来的冲突,有利于两地的民众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对方区域内的大政方针,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民主政治的本质,从而减少政治冲突,增强政治互信。
2.构建厦金传媒特区,两地的媒体通力合作,既可以通过报道和组织策划一些活动来促进两地高层之间的往来,也可以通过高度关注并且及时报道两地高层之间的会议来引导舆论以促成有利于两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决议的通过,不仅如此,还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两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及时报道来监督决议的实施过程。
3.构建厦金传媒特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推进两地的政治交流的进程,可以为如何利用海峡两岸的大众传媒来推进海峡两岸的政治交流的进程提供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厦金传媒特区除了是海峡两岸文化一体化实验区和海峡两岸和平实验区之外,它还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实验区。其中,海峡两岸文化一体化实验区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海峡两岸和平试验区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实验区则无疑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
1.构建厦金传媒特区,两地的媒体可以通过对本区域内的经济政策、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报道吸引对方区域内的企业来本地发展或者与本地企业合作,促进两地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
2.构建厦金传媒特区,两地的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解读两地之间进行经济合作的相关政策及其重大经济合作项目招商引资,为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后备力量。
3.构建厦金传媒特区,两地的媒体可以及时报道两地之间经济合作的现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厦门和金门之间构建厦金传媒特区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渊源。金门和厦门都位于闽南地区,而且它们在历史上都隶属于同安县。金门距离台湾200海里,但是它距离厦门最近处却只有1800米,隔海相望。两地民众很多都是同宗同族同姓氏,通用语言都是闽南话。而且两地之间也存在着历史传承下来的共同的文化 (例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和风俗习惯。60年来,厦金两地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坎坷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变迁。前30年,两地都是 “海防前线”;后30年,两地互为两岸交流的前沿平台。2001年1月2日,时任金门县县长的陈水在一行率团乘 “太武号”与 “浯江号”客轮由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拉开了海峡两岸海上客运直航的序幕。至2008年6月,厦金航线真正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黄金通道”,已经有400多万人次经厦金航线往返海峡两岸。距离近,再加上厦金航线 “小三通”的密集来往,实际上 “金厦生活圈”已经初步成形。先天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为建构厦金传媒特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2007年11月12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卢展工书记提出:努力把海峡西岸 (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2]2008年1月18日,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福州召开。黄小晶省长提出了此后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福建要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对台先行区建设已经成为福建和海西发展的重要目标。[3]福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肯定。[4]2008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表示,赞同福建省提出建设 “两个先行区”的思路,指出福建有条件成为对台工作的先行区。[5]不仅如此,台湾政界也早就开始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两岸开展合作试验的重大意义。早在2006年,萧万长就指出,两岸共同市场是一个大的工程,需要一步一步实现,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则可作为共同市场的最佳试验区。[6]除此之外,他还认为,通过规划闽、台地区多元交流,有助于建立两岸制度性交流及长期经济的整合。[7]2006年,台湾金门县长李炷烽提出金门作为 “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其实质是强调了在金门与厦门之间的紧密合作。[8]2008年8月,马英九提出的 “两门” (金门、 厦门)“三作用”(和解之门、和平之门、合作之门),进一步使“金厦生活圈”设想成为操作性议题,将对“两门”形成实质性的融合效应。[9]中国政府和台湾地方当局政界对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及厦门、金门对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一致认识,为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两地交流合作,媒体当先行。厦门和金门的媒体早在提出厦金传媒特区的构想之前就已经进行过交流合作,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2003年,厦门日报社和金门日报社建立了稿件交换关系。初步形成了一个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式新闻融合模式。2006年,厦门日报社和金门日报社首次尝试同步报道,合力精心策划了 “回乡路上郑劝阿嬷金门行”系列报道。其后,两家单位不断尝试新的大型同步报道。例如,2009年两岸名将叶飞和胡琏的女儿鹭岛相拥系列报道,2010年金门协议20周年纪念系列报道。2010年10月16日, 金门日报社社长黄雅芬应邀参加了厦门日报社第10届读者节。紧接着,2010年11月1日,应金门日报社社长黄雅芬的邀请,厦门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泉佃首次率团参访金门,金门县长李沃士专门接见参访团。短短十几天,厦门日报社与金门日报社已进行了两次深度交流。
除了纸媒之外,两地之间的广播电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合作。2003年,厦门马拉松在环岛路举行。厦门新闻广播利用热气球进行直播,而金门太武之春广播电台则通过转播厦门新闻广播FM99.6的信号,第一次实现了台湾广播同步直播大陆国际赛事。此后,每年厦门马拉松,金门电台不光转播厦门的马拉松赛事,还派出主持人参与厦门台的直播。[10]2005年8月,厦门广电集团副总工程师林晓尧带队赴金门考察访问。之后集团向金门方面赠送卫星接收设备,并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相关人员安装调试设备,为厦门卫视落地金门和无线电视覆盖作准备。[11]
两地之间的这些媒体的交流合作,为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借鉴价值。
虽然在理论上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的,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构建厦金传媒特区是毫无疑问的。构建厦金传媒特区在实践过程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将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
1.来自大陆方面的问题。厦门市提出的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评估报告及其决策能否得到中央的认可和批准,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中央对于涉及国家重大战略与方针的事件的决策是非常慎重的。厦金传媒特区能否列入国家的重大决策,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底又出台了 《福建省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距今还不到三年,中央在短期之内再次审批通过在海峡西岸内部再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决议可能性不大。不过,厦门市政府可以在先行先试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更加密切两岸传媒交流合作,可以利用 “海峡两岸新闻与传播研究交流中心”这个平台,甚至在海峡论坛中增设传媒论坛等形式,不断探索两岸传媒深层次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问题,推动两岸官方在放宽传媒管制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2.来自台湾方面的问题。虽然金门县政府致力于构建厦金传媒特区,但是金门县政府却没有最后的决策权。金门县政府要建立厦金传媒特区,最终必须获得台湾当局的同意,以及台湾的 “立法”机构的审批,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建立厦金大桥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金门县政府和厦门市地方政府在建立金厦大桥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而且马英九也曾公开表态支持金厦大桥的建立,但是建立金厦大桥的决议最终因为可能会涉及“台湾安全”为由而被否决。在台湾,要通过 “立法”程序,审批建立与大陆相关的 “特区”或试验区,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2012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才刚刚结束不久,虽然仍然是马英九当选,但是台湾的政治结构势必有所变化,这就使得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决议能否审批通过存在着更大的变数。不过,一方面台湾地区领导以其新闻自由为傲,另一方面,大陆方面也有意加强传媒交流以影响台湾民意。因此在两岸对等开放的前提下,两岸 “海协”与 “海基”两会是有可能在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交流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在厦金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往来的城市之间开展两岸媒体的相互落地问题的试点,还是有可能的。
3.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其实也是构建厦金传媒特区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厦门与金门两地分别由大陆与台湾方面管辖,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实行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这无疑为构建厦金传媒特区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阻力。厦金两地难以秉持相同或共同的特殊传媒管理制度。不过,香港澳门回归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同制度的地区是完全可以在 “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化异、共创双赢”的基本原则之下开展传媒交流与合作。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故意抹黑对方,不进行意识形态对抗,秉持民族共同利益和普世价值化解矛盾,共同争取华人的国际话语权。
1.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由福建省主导推动的地区战略一跃而成为中国政府肯定与支持的国家战略,是因为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并且做足了宣传的工作。福建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和精力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进行宣传造势,充分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赢得大陆和台湾人民的舆论支持,并且进一步影响中国政府和台湾地方当局的决策。这一点对于解决建构厦金传媒特区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要推动厦金传媒特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大众传媒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为厦金传媒特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宣传造势,做足并且做好宣传工作。
2.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厦金传媒特区要得到中国政府和台湾地方当局的认可,必须要充分地论证,厦金传媒特区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其中包括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具体而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厦门和金门两地首先要各自先进行前期的论证与研究,以期获得厦门与金门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并且两地能够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基本共识;(2)在此基础上厦门和金门两地要遴选优秀的研究人才,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 (3)厦门市政府与金门县政府根据专门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草拟并且通过关于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评估报告,并把它提交给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以期中央政府与台湾当局能够审批通过关于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决议;(4)最后,海峡两岸官方形成关于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共识并且签署相关协议。
综上所述,厦金传媒特区的构建在两岸和平发展的环境下,在海峡两岸经济圈日益彰显的背景下,在海西地区具有深化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政策的前提下,不仅有必要,也有条件得以实现。
注释:
[1]谢清果:《“海峡两岸共同市场”构建的基本原则探析》,《东南传播》2011年第2期。
[2]卢展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rb/gb/sitel/rbdzb/2207-11/13/content_1224804.htm,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3]黄小晶:《福建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fjsen.com/fujian/2008-01/19/content_390572.htm,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4]胡晓莺:《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5]习近平:《福建有条件成为对台工作的先行区》,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1/090513554181s.shtml,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6]萧万长:《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成共同市场试验区》,http://news.tom.com/2006-04-09/000N/02019592.htm.,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7]萧万长:《海峡西岸和平实验区有助于两岸交流》,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603/25/t20060325_6486803.shtml,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8]李炷烽:《为何提出“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6_11/20/content_7379949.htm.,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9]马英九:《“823 和平演说”评价“两门”“三作用”》,.http://www.huaxia.com/xw/twxw/2008/08/1134311.htm l, 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10]王露娅:《两岸交流合作 媒体当先行》,.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12/23/content_10546739_1.htm.,访问时间:2012年5月25日。
[11]曾碧心,周旻:《厦门广播电视史略(1935年-2007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