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筱方
(江苏省高淳县中医院,江苏 211300)
失眠症又称之为“不寐”,是临床常见症之一。临床常用催眠药物治疗,但因其残留效应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在使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笔者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运用调理任督针刺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42例,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82例患者均来自高淳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15例患者有服用安眠药史。药物组40例,其中男l7例,女23例;年龄最小l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14例患者有服用安眠药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1]中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不寐的阴虚火旺型的诊断依据。
凡符合失眠症诊断,并符合中医阴虚火旺型辨证标准,能配合研究治疗的均可纳入。
①合并有抑郁症、焦虑症及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患;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酒精和药物依赖患者;④患有严重心、脑、肾、肝脏疾病患者;⑤不能配合治疗者。
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患者取侧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针灸针,得气后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穴行提插捻转泻法,每穴行针30 s;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穴行提插捻转补法,每穴行针30 s。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星期5次,治疗4星期后评价疗效。
口服艾司唑仑片1~2 mg,每晚睡前服用1次。治疗4星期后评价疗效。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3],参与计分的条目可组合成7个部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应用和日间功能。每个部分按0~3分计分,累计各部分得分为PSQI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临床痊愈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
显效 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
有效 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
无效 经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药物组比较3)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 42 15.96±1.92 6.03±2.152)3)药物组 40 15.94±1.97 10.98±2.191)
失眠症是以因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等。阴虚火旺已成为失眠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笔者选用调理任督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以滋阴潜阳,调和气血,使心神得安。
中医学认为任、督二脉的盛衰,常为导致神志病的主要因素。人体若阳气不达,则督脉运行不畅,甚则脉络瘀阻,经脉之气不能上注于脑,或阴气偏盛,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则可能出现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5]。通过针刺调理任督二脉之气,达到通阳活络、升清降浊、健脑安神之功效[6-7]。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神道为督脉阳气上行的固有通道;灵台内应于心;至阳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具有振奋宣发全身阳气之效;命门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善治肾虚诸症。诸穴合用,共奏益气填精,疏通经血,安和五脏之功。膻中为气之会穴,自可通调气机;中脘为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气海亦为调气要穴。诸穴合用可使三焦气机宣通,则阳能入阴,失眠可愈。《素问·脉要精微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取头部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承浆、印堂等穴,以调神通络,安神定志。巨阙为心的募穴,鸠尾为任脉络穴,二穴相配对心脏及其所主的失眠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心俞及肾俞相配,调理心肾功能,心肾交通,则心神可安。
调理任督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不仅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而且能同时改善失眠伴随症状,避免因服用药物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l1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37-4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6.
[5] 王俊,姜劲峰,王玲玲.督脉导气法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5):328-330.
[6] Zhang YY, Liu LY, Ma C.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insomn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1):20-22.
[7] Gao XY, Li XR, Ma QL,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insomnia treated by Wei-Defensive Qi-Regulating and Brain-Strengthening needling techniqu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3):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