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琼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彭州 611930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剖宫产的施行率渐趋增高,同时,随着人们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采取经阴道试产的热衷, 对于阴道试产的利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通过将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经阴道分娩与再次剖宫产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观察母婴的结局,选取该院2009—2010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280 例,探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方式的利弊。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280 例孕妇中直接施行剖宫产的70 例,年龄在27~33 岁,孕周36~40 周,210 例施行阴道试产的产妇年龄在22~32 岁, 孕周35~41 周。手术前对其身体情况进行了检查,均无特殊疾病,同时收集了孕妇的身高、体重,术中记录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和发热、新生儿5 min Apgar 评分,术后收集了胎儿的体重和住院费用等资料。
1.2.1 剖宫产组 B 超检查的部位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5 mm;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剖宫手术,多胎妊娠或者臀围;患者拒绝阴道试产,有严重内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前次剖宫产指征依然存在等指征。
1.2 2 经阴道试产组B 超检查的部位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5 mm,宫颈Bishop 评分≥6 分,无相对头盆不称,医院配备较好的医疗设施,同时,患者对于阴道分娩和再次剖宫产的利弊有所了解,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的时间必须2年以上。
1.2.3 试产方法及注意事项 对入院后准备采取阴道试产的患者需要进行宫颈条件检查, 比如宫颈Bishop 评分≥6 分会导致宫缩,从而促进宫颈的成熟。缩宫素引产指征:妊娠≥41 周未临产。具体操作有:5%葡萄糖加缩宫素2.5 U 静脉点滴,8~10 滴/min(最大滴速不超过30 滴/min)。 手术开始后要做好随时进行急诊剖宫产的准备。 临产后要由专人观察,全产程中医护人员需严密监测血压、 脉搏和胎心的变化, 注意查看有无先兆子宫破裂体征,注意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情况等,一旦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先兆子宫破裂等情况需急诊行剖宫产手术。 适当放宽会阴侧切术和阴道助产手术指征,尽量缩短第二产程,禁止加腹压,防止子宫破裂。 胎盘娩出后需要对出血量进行测量,有可疑情况时,则可以用超声探查下段瘢痕处有无异常。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or Windows 用t 检验。
采取直接剖宫产组的孕妇中未出现子宫破裂现象,在阴道试产组中有125 例阴道试产成功,85 例阴道试产失败后改为施行剖宫产。 两组的孕妇在身高、体重、孕周和新生儿的体重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与新生儿资料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将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对有剖宫产史的产妇的处理一直是产科面临的问题。 国际上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成功率处于56%~82%,可是并发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在0.1%~2.3%。 在该次的研究中阴道试产的成功率较低(57%),正处于上述指标的较低水平。 在试产的过程中我们注意: 出现了先兆子宫破裂, 产妇出血和产妇发热时,应立即停止试产。 同时,试产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没有用药物引产,这些限制条件可能是该次研究中阴道试产失败的原因。
在分娩和试产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严密地监测婴儿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胎心率的变化,对于产妇子宫破裂的先兆症状,各项身体体征的变化,适时可以停止试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该次的研究中产妇先兆子宫破裂的发生数为5 例,阐明了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对孕妇而言存在着风险性。 对于是否采取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应该是在保证母婴是否安全的情况下给予考虑阴道试产,尽可能地减少剖宫产的失败率。 试产的失败也是关系着产妇会花费更多的住院时间和费用。
本研究发现,剖宫产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有着它的缺陷和其他分娩方式所没有的优点,在是否应该鼓励产妇施行剖宫产再次经阴道试产问题上,要注意应让产妇自身对该方式的了解,其家人的意见。 当然,成功的经阴道试产可以减少术后的感染,住院费用压力也会有所减轻,如若失败会增加子宫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所以,应该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1.
[2] 王旅萍,代雪莹,朱新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科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9):559-560.
[3] 耿正惠,曹斌融.全国妇产科出血学说研究会会议纪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9):569.
[4] 曹洪进.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杂志,2003,19(7):413.
[5] Miller DA,DiazFG,paul RH.Vaginal,birth after cesarean:a 10-year experience[J].obstet Gynecot,2009,84:2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