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
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常由各种因素如发热、缺氧、过度劳累、受冷、营养不良、外科手术等导致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局限或弥散性炎性病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儿发病人数不断上升,对其治疗和预后产生巨大影响。 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9月对收治的72 例患儿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141 例,男82 例,女59 例,年龄2~11 岁,平均(4.7±1.1)岁,均符合全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其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先心病、过敏体质等疾病。 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乏力、咳嗽等症状,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诱因:上呼吸道感染为62 例,肠炎11 例,腮腺炎15 例,肺部感染31 例,其他22 例;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改变,ST 段下移,T 波倒置或低平;心肌酶检查有不同升高。 随机将患儿分为2 组,对照组69 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7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两组在性别、病情、诱因、检查等一般资料中比较无差异性(P>0.05)。
所有患儿均给予休息、抗病毒、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能量合剂(维生素C、辅酶A、肌苷、辅酶Q)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 g/kg 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14 d。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好转、心电图、心肌酶等改善情况,治疗后随访为3~6 个月。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来进行判定:治疗后患儿临床不适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扩大心脏消失,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明显恢复,扩大心脏缩小,心肌酶谱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扩大心脏无减轻,为无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胸闷、乏力、咳嗽等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中,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与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毕较[n(%)]
患儿均完成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电解质监测无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时期由于各种因素引发感染导致心肌炎症变化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病毒诱导或直接溶解心肌细胞发生变性,使细胞内脂质氧化物过多产生自身免疫性损害,如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迁延不愈,并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的发生。
黄芪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利尿消肿、抗毒生肌等作用。其富含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化合物及硒等微量元素[2],能有效起到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作用,从而改善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异常,抑制病毒在体内继续繁殖,清除氧自由基,与体内免疫调节产生相应的抵抗作用而清除病毒;另一方面,黄芪可抑制Na+-K+-ATP 酶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在治疗中起到类似于洋地黄药物的作用,改善心脏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抗缺氧能力与正性肌力作用,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并保护心肌细胞。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效果、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消失和改善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其它临床资料结果相符[3]。 黄芪具有抗病毒、改善心肌细胞,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可有效减轻病情、缩短疗程、改善预后,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值得使用。
[1] 简永平.黄芪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6:366-367.
[2] 石泽章.黄芪注射液联合辅酶Q10 治疗60 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6:146-147
[3] 王丽君.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3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