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铛

2012-12-13 06:30:48郭丹英
茶叶 2012年1期
关键词:饮茶

郭丹英

(中国茶叶博物馆 杭州 310013)

当今许多古代茶器收藏者及研究者,把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茶壶、茶碗(茶盏、茶杯)、盖碗及茶叶罐等茶器上,对历代饮茶方式演变有所了解者会相对深入一些,知道唐宋时期的茶器还包托茶釜、茶炉、茶盒、汤瓶、茶匙等。但是,对茶铛的研究却几乎空白。

解读任何一件古物,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方能对之有相对全面的认识。作为唐、宋时期的重要煮茶或煎茶容器之一的茶铛,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明代散茶瀹泡成为主流饮用方式以来,煮饮方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茶铛也完成其历史使命,以至于今天已经鲜有人知道其曾经的用途了。

翻阅唐宋茶诗及文献资料,关于用茶铛煎茶(煮茶)的文字相对较多。唐代诗僧齐巳在《咏茶十二韵》中提到“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晚唐诗人马戴在《题庐山寺》中写到:“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东谷言笑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头撼紫柽。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铛。”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则更是一生离不开茶,《唐史》中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可见文人与茶关系之密切,而文人习惯用茶铛来煎茶。

关于文人为什么喜欢用茶铛来煎茶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历代饮茶方式的演变谈起。我国的饮茶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过程。

唐以前属粗放煮饮,三国时魏人张揖所著《广雅》详细记载当时茶的制作及饮用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可见,当时把茶做成饼状,后捣成茶末,且加葱、姜等调味品一起饮用。茶铛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据吴小平先生在《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一文分析认为,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很多鐎斗其实是煮茶的器具。他认为鐎斗在汉代已经出现于中原,如果仅仅作为温煮普通液体的器具则理应继续在中原广泛存在。但三国及西晋时期,鐎斗却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中原地区仅有零星发现。同时,他考证了鐎斗的分布范围,三国及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鐎斗的集中分布区域;东晋时期,分布范围则扩展至长江上游和岭南;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并有少量出土。他因此得出结论:鐎斗分布范围的变化与六朝时期饮茶习俗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表明鐎斗与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不少三足鐎斗就是我们所说的茶铛,系当时煮茶器之一。(图1)

图1 吴小平在《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中所列的鐎斗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茶铛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品茗艺术化的形成。《茶经·六之饮》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痷茶法与煎煮法在唐代同时并存,但煎茶法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陆羽制定出一套较完整的煎茶方法,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封氏闻见记》评述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首次使中国饮茶艺术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茶道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煎茶法在唐代的盛行,茶铛成为重要的茶器。唐代诗僧皎然留下许多茶诗,其中一首《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写道:“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这里提到以铛煎茶,为我们解读唐代的饮茶方式提供重要的线索。此外,刘言史在《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一诗中也提到:“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姚合在《送狄兼谟下第归故山》也说:“爱花高酒户,煮药污茶铛。”可见唐时以茶铛煎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图2)

图2 唐铜茶铛

到了宋代,以汤瓶注汤,用茶筅点茶已成为主要的品饮方式,不过文人煎茶之情怀不改,宋代文士之间互相酬和的茶诗中,不乏以铛煎茶的描写。宋祁在《答朱彭州惠茶长句》写道:“铛浮汤目偏,瓯涨乳花匀。”陆游也有“革带频移纱帽宽,茶铛欲熟篆香残”的诗句。丁谓更有“末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的感叹!此外,姚勉的“侍儿金珞香玉肤,月铛煮雪煎春酥”、陶崇的“嘘火然微红,横铛水煎活”、张镃的“小童正对茶铛立,堪伴先生入画看”、“不放精英入闲草,夜铛嘉话得松声”、袁说友的“铛中碧玉涛涌银,七碗不厌烹啜频”均提到以铛煎茶的场景。北宋的吕南公还有专门写茶铛的诗句:“宾榻萧萧午户开,松枝火尽半寒灰。主人欲就游仙梦,休愿煎茶醒睡来。”

明清时期,当散茶瀹泡的方式成为饮茶主流后,茶铛基本上成为文人追忆前贤的一种符号,这时的茶铛已然成为茶壶的代名词。明代文人张岱在随笔《陶庵梦忆》中写道:“小船轻晃,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在《笠翁对韵》中,有如下的对句:“党尉粗豪,金帐笼香斟美酒;陶生清逸,银铛融雪啜团茶。”清陈维崧在《浣溪沙·春日同史云臣远公买舟山游小泊祝陵纪事》词中亦有:“春水平如簟一般,茶铛棋局委潺湲。好风吹去不须还”之句。

那么,茶铛的造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也许我们可从酒铛中得到启示。酒铛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温酒器,一般为直口、浅腹、三足,通常有柄。李白在《襄阳歌》中吟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唐人喜欢以孔武有力的力士为三足作装饰,处处凸显大唐磅礴之气象。唐代的酒铛,其材质以金银器居多,也有不少陶瓷器。在江苏丁卯桥窖藏中,曾出土过成批的金银酒器,其中就有力士铛。

茶铛造型与酒铛类似,也是直口,三足,带柄,只不过茶铛的腹部比酒铛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对多的容量来煮茶或煎茶。唐代还有另一种煮茶容器叫茶釜,茶铛与茶釜的区别就在器物底部,茶铛器底通常带三足,并且有一横柄;而茶釜则是折沿,深腹,圜底,双耳或无耳。

可见,茶铛底部是“有足”的。关于这一点,亦可在相关文献中找到依据。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騞然坠地,变成熨斗、折刀、小折脚铛焉。”《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中亦有记载:“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里煮饭喫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宋张镃在诗文中有“自携折脚铛,煎芽仍带叶”的描述。宋杨万里则有“老夫平生喜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铛”的记载。清吴则礼在《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中写道:“腐儒惯烧折脚铛,两耳要听苍蝇声。快烧铜瓶作蟹眼,铸成八载心如抽。”清钱谦益亦在《送瞿稼轩给事南还》中提到:“橛头船里新茶灶,折脚铛边旧佛龛。”综上提及的“折脚铛”,可以理解为“弯足的茶铛”,由此可见茶铛应该是有足的,或者说是有脚的,为起到平衡和稳定,通常为三足(俗称三脚)。最直接的依据是,元代刘诜《雪鼎烹茶》一诗中提及:“石铛龙头三足稳,松风萧飕起涛烟。”不仅提到茶铛是石质的,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茶铛的形制,横柄制成龙头的样子,而且底下带有三足。

制作茶铛的材质多种多样,有铜质、铁质、陶瓷、石质,当然也有奢华的金银材质。铜制的茶铛在唐宋时期比较普遍,如张又新《谢庐山僧寄谷帘水》有“竹柜新茶出,铜铛活火煎”之句,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提到“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也有石质茶铛,如元代刘诜《雪鼎烹茶》一诗提到“石铛龙头三足稳,松风萧飕起涛烟。”

浙江的义乌博物馆收藏一件晋代铜铛(见《义乌文物精粹》第138页)),系1977年义乌县义亭公社西山农场出土。口径17.8 cm,高22.8 cm,应该是一件实用器。原图录注明是晋铜鐎斗,我认同吴小平先生在《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中的论述,长江流域一带出土的部分铜鐎斗其实是茶铛。该铜铛盘口微上扬,深腹,下承三外撇式兽蹄足,一侧的横柄设计成龙首形,是当时流行的装饰手法。(图3、图4)

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一件唐巩县窑陶瓷茶铛(见《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精粹》第33页),虽是冥器,却是唐代饮茶生活的直接反映。茶铛口径9.6 cm,高4 cm,直口,弧腹,圜底,下承三外撇式兽蹄足,一侧附如意形横柄。茶铛外施茶叶末釉,内施白釉。其造型深受唐代金银器工艺影响,陕西何家村窖藏有同类器型的金錾胎刻花茶铛出土。巩县窑位于今河南省巩县,烧瓷盛于隋、唐两朝,其产品除传统的青瓷、白瓷以外,三彩陶器、黑釉瓷、绞胎瓷及茶叶末釉瓷也是其特色产品。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属高温铁结晶釉品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 -1300℃高温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因釉面呈失透状,黄中带黑,黑中带黄,略似茶叶末的色泽,俗称为茶叶末釉。(图5)

图5 唐巩县窑外茶叶末釉内白釉茶铛

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院的金质刻花茶铛(见《盛唐气象》第 141 页),高 3.4 cm,口径 9.2 cm,柄长3 cm,重269克。敞口,圆底,单柄,三足。内底饰一浮雕海兽,外围一周变形绳纹;外壁饰十条斜曲突棱,分为九斜格,格内分别饰蔓草、鸳鸯等图案,以鱼子纹为地,足上部为龙头,龙嘴伸出一兽爪,组成铛足;柄作张嘴龙头状。五代著名画僧贯休,能诗善书,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禅诗,他在《和毛学士舍人早春》中有以金铛烹茶的诗句:“茶癖金铛快,松香玉露含。书斋山帚撅,盘馔药花甘。”(图6)

图6 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金铛

河北省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一件唐白釉鹤形茶铛(见《千年邢窑》第199页),造型颇为特殊。该茶铛口径14.5 cm,高17 cm,系1990年河北内丘县四里铺村出土。该茶铛为小盘口,并微微上扬,口沿下装饰两道弦纹,弧腹,圆底,底附三外撇式蹄足。以引吭高歌的鹤首及鹤项作为茶铛的横柄,相应的一侧由以鹤尾相呼应。整器以白釉为主,唯鹤首、鹤顶及眼晴黑色,造型生动逼真。以鹤的造型为参照引入陶瓷及金银器材质,在有唐一代比较流行。1991年在河南伊川县鸦岭乡唐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唐鹤首银支架(见《洛阳文物精粹》第75页),长14.3 cm,宽13.9 cm,高14.6 cm。四方倭形架面镂雕缠枝花纹,下承四蹄形足。其一侧以鹤首作为横柄,鹤曲颈,鹤首向下。(图7)

图7 唐邢窑白釉鹤形茶铛

综上所述,在我国以煮茶(煎茶)为主要饮茶方式的汉、晋、唐、宋时期,茶铛是很重要的茶器,尤其得到文人阶层的喜爱。我们通过整合历代茶诗及文献资料,并结合出土的茶铛资料作对比研究,对茶铛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以希冀还原茶铛的历史地位。

猜你喜欢
饮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42
中国茶叶消费研究
——基于饮茶习惯双向变化分析
茶叶通讯(2019年1期)2019-04-01 03:38:50
进餐时饮茶或喝咖啡会缺铁吗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金色年代(2016年5期)2016-09-29 17:38:41
饮茶奥秘话你知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
不灭的蓝火
入夏
红豆(2016年3期)2016-03-17 10:36:34
四季饮茶与健康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06
夏季饮茶“六大忌”
河北农机(2015年8期)2015-03-18 04:31:57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