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冯来会,王宝亮,周志胜
(1.郑州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阵发性眩晕、短暂性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花等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症状,具有发病突然、历时短暂、反复发作等特点,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可发展为脑梗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中药在TIA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逐渐彰显出独特优势。2010年3月—2012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TIA 45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住院TIA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 例,男28 例,女17 例;年龄平均(55.36+11.07)岁;伴高脂血症16例,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平均(56.02+10.65)岁;伴高脂血症 15 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TIA的诊断标准。
按照《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2],辨证属风痰瘀阻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拜阿司匹林0.1 g,每晚1次,口服。酌情给予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处方:党参12 g,黄芪15 g,云茯苓 30 g,制白附子 20 g,天麻 12 g,牙皂10 g,半夏 10 g,丹参30 g,红花15 g,鸡血藤30 g,全蝎10 g,川芎30 g,水蛭粉 6 g(冲)。每日 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血清内皮素-1(血清ET-1)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均相竞争法测定,P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试剂盒均由上海建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两组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3],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对比。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见表1。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2.28,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BI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BI评分对比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CSS BI治疗组 45 治疗前15.68 ±5.25 58.26 ±11.39治疗后 2.32 ±0.73**## 88.59 ±10.96**##对照组 45 治疗前 16.06±5.19 59.10±11.65治疗后 3.90±1.08** 76.82±11.08**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ET-1、Ps水平对比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ET-1、Ps水平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 血清ET-1/(pg·L-1) Ps/(ng·L-1)治疗组 45 治疗前41.74 ±7.42 29.73 ±8.50治疗后 68.27 ±9.38**## 11.68 ±3.16**##对照组 45 治疗前 39.01±7.02 29.65±8.39治疗后 56.36±9.85** 19.98±6.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中医学“小中风”“中风先兆”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分为虚、实两个方面。本虚者,责之肝、脾、肾3脏,人至中年,脏腑功能渐衰,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气亏虚,使机体气血津液的循行输布失调,导致肝风、痰湿、瘀血内生为患;标实者,责之风、痰、瘀互结,痰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阻碍血液循行,此谓“因痰致瘀”;津血同源,“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又可导致痰湿形成,则痰瘀互结为患,肝肾不足,虚风内生,风性善动,可挟痰瘀上扰而发病,因此,“肝脾肾亏虚、风痰瘀互结”是本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本研究以党参、黄芪、云茯苓为主药,一则健脾以绝生痰之源,二则益气以行血化瘀;制白附子、天麻平肝熄风;牙皂、半夏燥湿化顽痰;丹参、红花、鸡血藤、全蝎、川芎、水蛭粉活血化瘀。全方标本兼顾,则获良效。
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两个重要发病机制。其中,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主要与血清ET-1/NO的失衡有关[4],血清ET-1与一氧化氮(NO)分别是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两者相互影响,对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血清ET-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影响最大,是最为强烈的血管收缩因子,其短时间内的大量释放,使血清ET-1/NO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而产生脑缺血发作[5],甚至进展为急性脑梗死。P-选择素(Ps)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判断体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6]。Ps既是一种黏附分子,也是一种炎症介导因子,能够介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了机体血栓的形成、炎症反应及免疫损伤[7]。因其主要表达在于激活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因此,在正常生理情况下,Ps不表达或者仅较低水平的表达,当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被激活时,Ps则会迅速表达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表面,因此Ps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征标志之一。同单纯西药对照组相比,本研究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更为显著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清 ET-1、Ps水平,减轻、缓解血管的收缩痉挛,阻止血小板活化和抑制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而实现的。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次学术会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制订.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6(6):66-67.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李胜,周余生.内皮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3):131.
[5]陈馥.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2):1-5.
[6]王锋.P-选择素与糖尿病肾病[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396-400.
[7]王朝晖.IgA肾病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搜寻和确定[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5):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