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英,熊玉鑫,阎国立
(1.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 450008)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肥胖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的疾病群。该症候群涉及疾病种类多,发展周期长,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明显,以证候学为基础的中医辨证体系在该病的中医防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关于该病中医证候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多以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主。2011年4月—2011年12月,笔者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系统研究中原地区成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体检中心或相关门诊就诊的人群中,选取1000例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填写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信息调查表。经收集整理后,有效病例 683例,其中男480例,女20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
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公布的MS全球共识诊断标准。1)必须具备中心性肥胖:亚洲男性腰围≥90 cm,亚洲女性腰围≥80 cm。2)另加下述4项因素中任意2项:①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1.7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 <1.03 mmol/L,女性 <1.29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85 mm Hg,或此前己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接受相应治疗。
①年龄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②继发性肥胖,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等;③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肾性高血压;④继发性血脂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胰腺炎等;⑤ 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⑥合并严重肝、肾脏器病变,或并发冠心病、脑卒中者;⑦糖尿病伴发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眼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感染,及酮症酸中毒;⑧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参照朱文峰《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2]所列症状辨证定位、定性、定量标准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标准。将代谢综合征各症状描述进行合并、修改等规范化处理,同时向专家咨询后,设计、制订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信息调查表进行临床调查。最后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调查表内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证候分布情况。
以《中医诊断学》[3]为依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结合《中医证候学》[5],客观的制订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使该疾病的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
所有患者均于空腹状态下测量血压(mm Hg)、身高(cm)、体质量(kg)、腰围(cm)、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计算。
严格执行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防止样本选择性偏倚。选择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并熟悉代谢综合征诊断与中医辨证的工作人员。经培训后,固定调查人员2名,防止个人的测量性偏倚。调查结果一致性检验效果较好,Kappa系数>0.8。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在所调查的683例MS患者中,笔者将所有的症状、体征、舌脉等临床信息逐渐归类合并,通过系统聚类法及临床实际情况,划分为5大类别时最为合理。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683例M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例
见表2。从腰围、BMI、血压相互比较中可以看出,各证候间腰围水平的变化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痰湿阻遏证分别与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证候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BMI、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变化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683例MS患者各中医证候间BMI、腰围、血压对比 ±s
表2 683例MS患者各中医证候间BMI、腰围、血压对比 ±s
注:与痰湿阻遏证对比,**P <0.01。
主要证型 例数 腰围/cm BMI/(kg·m-2) 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气阴两虚证 200 92.95±8.81** 26.07±2.17**147.63 ±15.02 88.59 ±11.01阴虚热盛证 190 91.39 ±4.58** 26.67±3.54** 150.03±16.12 88.54±10.61痰湿阻遏证 132 97.73 ±8.54 28.05 ±2.36 146.87 ±15.07 91.91 ±11.60痰瘀互结证 104 96.67 ±9.19 27.91 ±2.17 149.56 ±19.17 94.12 ±11.64阴阳两虚证 57 91.01±5.01** 22.29±2.36**149.63 ±20.81 92.18 ±13.20
见表3。从血糖、血脂对比中可以看出,各证候间三酰甘油的变化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其中痰湿阻遏证分别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候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胆固醇的变化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其中痰湿阻遏证和痰瘀互结证分别与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证候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为:痰瘀互结证>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痰湿阻遏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其他4个证候间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候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在各证候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683例MS患者各中医证候间血糖、血脂对比 mmol/L,±s
表3 683例MS患者各中医证候间血糖、血脂对比 mmol/L,±s
注:与痰湿阻遏证对比,P <0.05,**P <0.01;与痰瘀互结证对比,#P <0.05,##P <0.01。
主要证型 例数 空腹血糖 三酰甘油 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气阴两虚证 200 5.06 ±1.17 3.46 ±1.01 5.01 ±1.90 1.22 ±0.192.52 ±0.98阴虚热盛证 190 5.78 ±1.69 3.75 ±1.64** 4.97 ±1.66**## 1.19 ±0.27** 2.82 ±0.93**#痰湿阻遏证 132 5.46 ±1.34 4.21 ±1.35 6.80 ±1.45 1.03 ±0.22 2.30 ±0.81痰瘀互结证 104 5.89 ±1.99 4.02 ±1.90 5.77 ±1.77 1.15 ±0.22 2.89 ±0.74阴阳两虚证 57 5.60 ±1.15* 3.13 ±0.99**## 4.63 ±1.18**## 1.18 ±0.19** 2.59 ±0.82*
陈氏等[6]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具有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等基本特征,而疾病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亦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因此,研究疾病证候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疾病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MS分为5个中医证候,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机体阴、阳消长变化,可以将其理解为5个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即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痰湿阻遏证可属疾病之初,患者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加上年龄及遗传等因素,使脾气不运,痰浊内停,而肥人多痰多湿,则酿生痰湿;或肝郁气滞,气不化津而成痰,痰湿阻滞气机,发为痰湿阻遏证,此时机体正气尚盛,病理矛盾主要是阴阳失调,各脏腑机能仍有明显的代偿机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心胸烦闷,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等。随着病程的发展,或未得到患者充分的认识和干预,痰湿内聚,阻滞经脉,气化不利,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肝郁气滞而成瘀,导致阴阳不调,气血不和,痰湿、瘀血相互搏结,发为痰瘀互结证。由于痰瘀胶结,阻滞血脉,若留于脑窍,则可见眩晕、头痛、中风偏瘫,甚至昏迷等脑系病证;若留于心脉,则可见胸痹、心悸、怔仲等心系症状。此时,疾病进一步发展,脏腑功能轻度受损,但仍以实证为主。而阴虚热盛证是该疾病发展的中期阶段,痰瘀内停日久,郁而生热,暗耗阴液,气血、阴津生化不足,致使阴虚;阴虚极易形成燥热,热伤营阴,脉道艰涩,进一步加重瘀血,恶性循环,终致脏腑受损,为虚实夹杂之证。患者此时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腰膝酸软等症状。发展至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耗气伤阴,累及肾阴肾阳,发为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多有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烦失眠、头晕心悸,自汗盗汗等症状。气阴两虚证是疾病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若能得到有效控制,可逆向发展而转变为气虚、阴虚等证候,逐渐恢复,反之,阴阳两虚证是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逐渐恶化。伴随病程日久或者年老体弱,阴损及阳,引起真阳亏虚,则虚证变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此时阳虚生内寒,故见形寒怯冷,面白无华,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肾精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故见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多尿、夜尿频多汗等症状。当肾阳亏虚无以温煦,可见寒凝血瘀,故时可有瘀血内阻之表现。
从MS的病情演变规律可以看出,该病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证到虚实相兼,再到虚证的渐变过程,而痰浊和瘀血是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中医学素有“肥人多湿”“体胖多痰”之说,中心性肥胖是MS患者的形体特征,其量化的具体标准就是BMI与腰围水平,在各中医证候中,痰湿阻遏证的腰围水平虽明显高于其他证候,说明痰湿阻遏证的形体特征最明显,而各证候间的BMI差异不显著,说明体脂的增加对各证候的分布影响不大,与腹部脂肪的聚集无直接相关性。MS各证候间虽然均有一定程度的血压、血糖代谢紊乱,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脂各项指标上的变化提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存在着明显的脂代谢紊乱,尤其是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成了MS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的微观辨证依据,也进一步表明血脂的变化与中医证候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潘善余[7]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是痰浊、瘀血特有的重要生化指标和病理基础。这不仅与临床上痰浊、瘀血及痰瘀互结致病的实质研究基本吻合[8-9],也符合中医病因的痰瘀致病论[10]。
[1]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J].宋秀霞,译.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0.
[2]朱文峰.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李洪成.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6]陈世波,倪青.伴2型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511-512.
[7]潘善余.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085-1086.
[8]Ozsahin AK,Gokcel A,Sezgin N,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Turkish adult population[J].Diabetes Nutr Metab,2004,17(4):230-234.
[9]Lakka HM,Laaksonen DE,Lakka TA,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men[J].JAMA,2002,288(21):2709-2716.
[10]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等.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