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印,武 宏,贠建业
(安阳市中医院脑病科,河南安阳 45500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人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我国是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地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07年11月—2012年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性痴呆44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科室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6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58~87岁;病程7~105 d。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1~80岁;病程8~108 d。两组均符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大脑半球存在梗死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由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1008)每次40 mg,每日3次,口服;吡拉西坦注射液(由江苏晨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5082)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补髓增智汤,药物组成:熟地黄 30 g,山茱萸 10 g,何首乌30 g,枸杞子 15 g,黄芪30 g,茯神15 g,丹参30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加减:心火亢盛、痰热盛,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加黄连6 g、栀子15 g、天竺黄15 g;肝肾阴虚阳亢,加龟甲15 g、天麻12 g、白芍12 g;气虚血瘀重,加人参15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5 g;痰浊较盛,加法半夏9 g、胆南星6 g。每日1剂,水煎服。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临床疗效;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2]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1]评定。
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基本控制:疗效指数≥85%。显著进步:疗效指数50% ~<85%。进步:疗效指数20%~<50%。无效:疗效指数1% ~<20%。恶化:疗效指数-20% ~<1%。
见表1。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2.15,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R积分对比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R积分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 <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 MMSE-R积分 ADL-R 积分治疗组 44 治疗前18.25 ±3.81 36.22 ±2.21治疗后 23.42 ±3.53**# 22.69 ±3.27**##对照组 22 治疗前 17.86±4.22 36.22±2.84治疗后 21.41±3.32** 27.45±3.68**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所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由脑内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甚至因缺血性脑缺氧和出血性脑损害导致认知丧失而出现痴呆。中医学认为:痴呆的发生是在久病入络、肾精亏虚、痰瘀内阻的基础上,虚、痰、瘀互相影响、转化,引起痰浊壅滞,化热生风,酿成浊毒,败坏脑髓形体,导致神明失用,灵机记忆皆失。李时珍于《本草纲目·辛夷》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认为脑在诸脏腑中居首位,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记忆等活动均受脑支配。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并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血不足、肾虚髓减为虚,以痰浊蒙窍、瘀阻脑络或心肝火旺导致神机失用为实。清代王清任于《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又曰:“灵机记性在脑,因饮食生气血……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指出了气血、脑髓与痴呆发生的关系。《石室秘录》谓“痰气最盛,呆气最深”,并认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灵枢·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善忘。”指出痴呆的发病与痰浊、心肝火旺有关。故该病在治疗上应以补精填髓为主,根据具体病情辅以活血化瘀、祛痰、清火等法。补髓增智汤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制首乌、山茱萸、枸杞子补肝肾、填精髓,黄芪大补元气,茯神健脾宁神,丹参活血通窍,远志泻热散郁、交通心肾、益智强记,石菖蒲舒脾散肝、开心孔、利九窍、祛湿除痰。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填精、补髓充脑、宁神增智、活血开窍之效。配合西医治疗,中西结合,标本兼治,疗效确切,且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田金洲,朝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8(5):19-23.
[2]田金洲.血管性痴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