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民办高等教育
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周国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以1999年为分水岭,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猛;多种办学模式共存,以混合式为主;搁置争议,注重市场等三个方面的特点。但目前,浙江民办高校存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比较优势有待保持、吸纳优质教育资源能力亟待加强、生源市场萎缩以致竞争更趋激烈、规范发展有待提升以及教育质量更待提高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应推进规范管理、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浙江民办高等教育
为系统详实地了解浙江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与问题,服务于浙江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笔者对浙江民办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考察与调研的对象主要涉及三类民办高校: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前身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以及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机构。现将调研和考察所得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述如下。
(一)以1999年为分水岭,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猛
尽管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民众的求学需求为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浙江独立设置的传统民办高校的发展却非常缓慢,人们对于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也并不乐观。如表1所示,直到1998年,浙江仅有1所可以独立颁发文凭的民办高校(浙江树人大学),且只是专科,在校生仅1 900人,加上民办高职学院及民办专修学院在校生也只有13 700人。
表11996—1998浙江民办高校与在校生数量(所/人)[1]
分类199619971998民办专科院校1/9501/11001/1900民办高职学院(含筹)0/3900/3900—/8400民办专修学院0/00/014/3400
注:1996年和1997年虽然还没有成立民办高职学院,但在部分公办中专有五年一贯制的双轨制在校学生分别为390人和3 900人;“—”表示未获得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谋求民办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以迅速扩大浙江高等教育资源、满足社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成为浙江亟需解决的问题。恰在此时,其他省市的先期经验为浙江探索民办高等教育新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此,1998年12月浙江省政府颁发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此后加大了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后按教育部的要求规范为独立学院)的步伐,浙江民办高等教育也打破了以往单一缓慢的发展格局,获得迅猛发展(见表2),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10年,浙江省民办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各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规模的30.9%与32.7%,其中独立学院招生4.26万人,在校生17.21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16.4%和19.4%;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数4.2万人、在校生16.98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本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30.2%和32.5%。
表2 1999—2010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①
注:“—”表示未获得数据。采纳数据中,当《浙江教育统计年鉴》和《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年份的数据不一致时,以《浙江教育统计年鉴》为准。
(二)多种模式共存,以混合式为主
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以民主党派办学为主,个人投资办学很少(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家,采用滚动办学、以学养学模式)。1999年以后,浙江开始具有独立设置的传统民办高校、采用“新机制、新模式”的民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大学等各种形式的民办学校,办学模式日趋多元化。
如表3所示,独立设置的传统民办高校主要采用民有民营模式,但投资模式又可分为“以产养学”的企业注入模式(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股份制模式(如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以学养学”的个人或企业独资模式(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表3 浙江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主要采用国有民营模式,但各独立学院的投资模式也因校而异(见表4):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采用母体高校、政府或企业合作创办的政校或政校企合办模式;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由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浙联房产公司合作举办,学校以租用企业房产形式办学,属校企合办型;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独立学院则完全由母体高校创办,没有政府或企业的参与。
表4 浙江独立学院办学模式
此外,转制改制高校也模式各异,由公办杭州农业技术学校转制而来的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民办高校,而由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省宁波农业学校与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转制而来的浙江万里学院却属于国有民营的公办高校。
浙江民办高校尽管投资模式、办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但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公私混合制,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一,原有的公办学校(包括中专和高校),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将其进行“转制”(包括部分和全部转制)、并入民办高校后,政府不再下拨经常费,但人事关系方面保持不动,档案及工资仍以公办院校对待,学校面向市场,自筹资金,独立运作,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是典型案例。如浙江树人大学与周围的4所学校联合办学时,学校的资产中国有成分占一半以上。其二,新办一所高校,政府只负责其前期的基础设施部分的投入,即政府将硬件部分建成后交由学校经营,学校的所有权属于国有,正常招生后,学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办学,通过市场运作来谋求发展,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三,以普通公办高校为母体的内生型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即学校的资产属国家所有,按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进行管理,学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国家不再投入。独立学院共享母体高校的部分师资,并把学费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母体高校,作为土地、校舍和师资等办学资源的使用费。如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都是典型的案例。其四,虽是民有民营的民办高校,但政府也给予学校各方面的资助。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原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托普集团与绍兴市教育局合作创办,托普集团控股70%,绍兴市教育局参股30%,2004年托普集团倒闭后,学校改由兴韦教育集团与绍兴市教育局合作创办,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支持,财政资助力度逐年增加。2006年,绍兴市政府还专门为该校增加250名事业编制。2007年起,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市区人才公寓优惠政策,该校部分教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了此项待遇。[2]
(三)搁置争议,注重市场[3]
浙江民办高校的兴办与发展,得益于搁置争议,注重市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非常薄弱的浙江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常规思维,锐意进取,勇于并善于推陈出新。在这个节骨眼上,浙江发扬了“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率先实施国有民营嫁接培育,搁置争议,大胆进行机制创新,面向社会,注重市场,走开放办学之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来,坚持发展起来再说的实干精神,较好地建构了高校、政府、社会(市场)三角关系的有机联系,较好地实现了高校与社会(市场)的优势资源互补。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市场)的优势资源互补,浙江还主动与上海接轨,引入“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由同济大学、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及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浙江大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按民办机制运作的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都是浙江推动高校与社会(市场)优势资源互补的成功范例。
(一)如何保持比较优势的问题[4]
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办学机制的灵活是浙江民办高校办学最大的优势。但在新的发展阶段,此优势被大大削弱,原因在于:一是浙江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的创新尚不彻底,如尽管浙江许多民办高校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其内部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远未完善;二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的某些创新容易固化而未能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三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沿袭和模仿了公办高校科层制的一些积弊,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公办化”的倾向。这些都影响了浙江民办高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使用效益,使得浙江民办高校原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被大大削弱,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浙江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得其在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所形成的某些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与丧失,新的比较优势亟待形成。
(二)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强化问题
尽管存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引进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成功案例,但毋庸讳言,浙江民办高校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资源等)的能力仍亟待加强。经费投入不足、师资短缺等仍然是制约浙江民办高校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以人才资源的吸纳为例,一方面,目前浙江民办高校吸纳优质人才资源的财力不足,导致吸纳优质人才资源的力度不够,优质师资短缺已成为制约浙江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浙江民办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大体是还好的,但也存在教学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与改善的问题。如从教师结构来看,浙江独立设置的传统民办高校中,专职教师一般以青年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本科和硕士为主,教龄都比较短,队伍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非正态分布;而独立学院的教师则多数是从公办母体高校分流或退休下来的,或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中招聘过来的,中年的骨干教师较少(见表5)。从教学与科研状况来看,浙江民办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科研带头人比较缺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大多没有形成教学科研特色与优势。
表5 2009年浙江两所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结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调研所得。
(三)生源市场萎缩竞争更趋激烈的问题
在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国外和我国台港澳地区的高校对大陆生源竞争的加剧、“上大学无用论”的扩展和蔓延[5]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所依凭的生源“红利”正日渐消失,生源市场的逐步萎缩,使竞争更趋激烈,成为摆在浙江民办高校面前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浙江民办高校的主要生源来自省内,但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内的高考人数大幅减少,由2008年的36.44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30.0万人,三年减少了1/6。如此一来,处在高校体系中层次相对较低的民办高校将率先受到冲击。2009年,浙江全省民办普通本专科(含高职)招生较上年减少0.11万人,减少了1.3%;其中独立学院共招生4.36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6]2010年,浙江全省民办普通本专科(含高职)招生8.03万人,较上年减少0.14万人,减少了1.7%;其中独立学院共招生4.26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在校生17.21万人,比上年减少0.04万人。[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2010年民办高校在整个浙江高校中招生数比重由31.28%下降为30.9%,下降了1.38%。
浙江民办高校原来几乎独享的低端生源市场不但日趋萎缩而且有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而在中高端生源市场上,尽管浙江有4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和22所独立学院进入了二本录取行列,但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他们仍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应对生源减少、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浙江民办高校尚普遍缺乏良策。
(四)规范发展问题
浙江民办高校的规范发展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自身的规范发展;二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规范管理。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了浙江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看,浙江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多已拥有独立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教育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民办高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投资方资金不到位,要从学费中提取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基本建设贷款或其他非办学性质的业务,导致投资方与母体高校、管理方矛盾较大,影响正常办学;[8]由于举办者不懂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端正,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不舍得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有片面追求营利的倾向;举办者执行教育政策法规的意识淡薄,对学校实行家族式管理,过分限制校长和教师的自主权,管理机构设置不齐,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有些民办高校相互间恶性竞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和广告,以不正当手段抢夺生源。如此种种不规范行为,影响了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政府部门的规范管理来看,政府自身也存在教育行政管理有待规范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由行政性管理转向法制化管理,由指令性调节转向市场化调节;二是各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职权界限不清的问题;三是民办高校的公平办学环境尚待改善,师生的待遇、评奖和科研、土地征用与毕业生就业等许多方面仍未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五)教育质量问题
质量是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尽管在创办发展过程中浙江一些民办高校能科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仍存在教育质量问题,这不仅有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因素,也有其他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譬如在生源质量方面,与一般公办高校相比,浙江民办高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高考分数少的相差五六十分,多的相差数百分。要做到“低进高出”,难度很大;整体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经费投入占比又较大,影响了对软件建设的投入等。导致浙江不少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模式单一和办学定位趋同,从而引发许多质量问题。如有相当一些学校不是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而是亦步亦趋地比照公办学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其他民办高校,一股脑儿地照搬别人的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甚至专业设置和教材,按葫芦画瓢地办学;不少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师队伍甚至考试标准和考查方式等方面都与母体高校基本相同。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单一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形势不相合拍。
此外从总体上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尚未认真落实于办学实践。在浙江现有的民办高校中,真正质量高、有特色的品牌高校并不多,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中还未实现从规模发展导向向质量发展导向转变,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还未得以真正落实。还有一些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争抢生源,出现“超能力招生”的现象。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因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名单的通知》中被暂停或限制招生。[9]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浙江应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之机,抓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承担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之机遇,[10]规范管理、特色发展、大力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规范管理
对行政部门来说,规范管理首要的是实现从行政性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型。首先,要依法明确政府职能,厘清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界限,紧紧把握法律规定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这个核心,依法落实公、民办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不仅把办好公办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且把办好民办教育也看成是自身的责任。其次,要做到履职到位和增强效能。履职到位即不越位也不缺位,不越位就是不应该由政府管理的,由市场调节,或者应该由民办学校与社会团体管理的,行政部门不干预。不缺位当前主要表现为:法律规定的原则,特别是一些优惠的政策要具体化、程序化,体现在用地优惠、税收优惠、捐赠奖励、信贷优惠、资金扶持、合理回报、表彰奖励以及地方制定的扶持与奖励措施等方面;同时注重研究解决办学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融资、风险规避和退出机制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政府该管的事情一定要把它管起来。
对民办高校来说,规范管理首要的任务是以加强法人治理建设为核心,推进、改善自身内部管理,在投资人、举办者、办学者及教职工之间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结构失衡的现象。为此,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要进一步形成分权与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校董合一”是与分权制衡相对立的,为防止角色冲突,民办高校的董事长不应兼任校长,并要正确处理好校长和董事长之间的关系,建立投资者办学、专家治学的组织管理体制。由于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办高校的发展多依托产业注入模式,厘清校长和董事长的关系对浙江民办高校而言意义更加重大。同时,监事会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可缺少的一环,应借鉴国外私立学校法人和我国企业法人的监事会制度,尽快在浙江民办高校中建立健全监事会,加强学校法人财产等方面的监察。
二是要完善董事会结构,尤其要防止家族化的办学倾向。由与学校举办和管理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贤达或教育专家出任独立董事,切实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保证教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
三是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程序规范。浙江民办高校应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参照成熟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议事规则,规范运行程序,加强决策程序的规范性、严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对这一问题,政府也应依法适当干预,督促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的行使和完善。
(二)特色发展
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优良的办学与管理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特征的总和。民办高校的特色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等。浙江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要把特色同所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自觉且理性地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特色方面下工夫,在人才培养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特色方面花力气,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进而形成富有本校内质的特色化营建策略。
一是特色立校,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战略。浙江民办高校应该不断反思与总结,如:学校是否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学校的使命描述和发展战略是否反映了特色以及是如何反映学校特色的,学校与兄弟院校的相对位置是如何确定的,等等。
二是特色兴校,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浙江各民办高校应从办学规模、总体实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入手,与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比,看看哪些是别人没有自己有的,哪些是别人有自己也有但比别人强的,哪些是别人强自己更强特别出色的,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等等。然后,以特色的营造为突破口,进行充分必要的研究和论证,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特色强校,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浙江各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与国内外、省内外竞争者的情况,突出自身优势,充分发掘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抓重点、抓亮点、创特色。既要注重抓大放小,实施重点突破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创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未来可能支配或影响全局的重点专业作为增长极,集中优势人财物力,加以重点建设和发展。
(三)大力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11]
如前所述,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浙江民办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浙江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除了对竞争的形势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浙江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进一步提升可以从优秀人才的吸纳和运用着手。
一是构建优秀人才资源吸纳、运用机制。校长、教师队伍以及管理队伍构成了高校相互紧密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就是依靠这三支队伍来完成的。浙江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事业发展的快慢,取决于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浙江民办高校要聘用一个优秀的校长。有什么样的大学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浙江民办高校同其他地区民办高校一样,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较之传统公办高校,它们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市场化运营。如同民营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一样,浙江民办高校对职业校长也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因而,浙江民办高校要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倡导职业校长。其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各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做好本校高水平教师队伍规划和建设工作,并大力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再次,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努力做好管理队伍包括政工队伍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重点是提高其管理素质。总之,只有全面建设好上述三支高素质的队伍,并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地开展工作,浙江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才会欣欣向荣,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也才能蒸蒸日上,民办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是构建敏捷的市场反应机制。让自己拥有市场始终都应是高校努力的方向,对于市场的变化能否及时作出反应和积极应对,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适应市场的具体层面上,民办高校既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又要根据市场要求设置专业,还要根据人才规格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当学校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欢迎时,学校也同时拥有了市场。
三是构建优质服务供给机制。浙江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要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出发,构建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避资源、技术之短扬服务之长;三要大力提升育人能力机制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民办高校往往只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忽视育人质量与水平的监控保障能力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软肋”。浙江民办高校应努力构建并完善“上下呼应、能动自主”的育人能力机制。
四是构建持续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创新集群。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变革,民办高校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这样,竞争的优势才能得以保持。否则,竞争优势可能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消失。浙江民办高校应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大力创造宽松的外部创新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宣传和激发创新,形成舆论导向,并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结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激励师生和员工的参与热情。另外,民办高校还应该降低管理重心,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尽力避免公办高校某些妨碍创新的弊端在民办高校中重演。[12]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浙江教育统计年鉴》和《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7年浙江全省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是普通高校和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之和,不含成人高校的数量。2010年独立学院毕业生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不含少量专科生。
[1] 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0.
[2] 匿名.务实求理开创发展新优势 众志成城铸就事业新辉煌——写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之际[N].浙江日报,2010-06-23(18).
[3] 周国平,周光迅.浙江省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因、历程与基本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35-40.
[4] 周国平,王超.论民办高校固有比较优势的弱化与丧失[J].教育发展研究,2011(2):70-75.
[5] 付雁南.农民打工供儿上大学儿子毕业后工资不如自己[EB/OL]. [ 2011-12-10]. http://news.qq.com/a/20111214/000809.htm.
[6] 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12-10).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0-03-18/news20100318155602.html.
[7] 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6-10).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1-05-16/news20110516102757.html.
[8] 陈中小路.无法独立的“独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停办事件”调查[N].南方周末,2010-06-24(D18).
[9] 解亮,金婕.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领“黄牌”招生“缩水”[EB/OL].[2010-12-10].http://china.jyb.cn/zyjy/zyjyxw/201005/t20100523_361848.html.
[10] 王婷,周洪波.国家教改13项目落户浙江项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EB/OL].(2010-12-10).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0/12/03/017135627.shtml.
[11] 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5-17.
[12] 周国平,张军红.民办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31-34.
(责任编辑毛红霞)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 Guoping
(HumanitiesSchoolof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1999 being a watershed with slow development during early part and rapi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te;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school running models with hybrid being the main one; shelving disputes and focusing on market.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five aspects in th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Zhejiang, such as mainta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chool system and runn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to attract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ncreased competition due to the shrinkage of student market; upgrading development standard;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Zhejiang’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th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vigorously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2011-1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88002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FDB080401)
周国平(1977- ),男,湖南衡山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学、民办高等教育。
G648.7
A
1671-2714(2012)03-0001-09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