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红
对葫芦丝文化传播中常见模糊认识的系统纠正(下)
常晓红
针对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系统纠正,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健康发展。
葫芦丝文化;吐音方法;双吐演奏;演奏方法;教学观
葫芦丝巴乌自传入内地以来,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形成,对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类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深层次原因,葫芦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足和遗憾。对此,《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已有论述。这里,笔者继续探讨葫芦丝文化传播中的模糊认识。
有人说“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诚然,“竖着吹”的葫芦丝与“横着吹”的巴乌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有人据此认为二者的吐音方法是一样的。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二者在吹奏气息入口处的位置和结构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吹奏口型和吐音方法也不一样。
二者气息入口结构不同,葫芦丝“突起”,由此得名“吹嘴”,巴乌“不突起”,由此得名“吹口”。二者气息入口位置不同,葫芦丝吹嘴位置在顶端,决定了葫芦丝必须竖着吹,巴乌吹口位于左端,决定了巴乌必须横着吹。
由于葫芦丝“吹嘴”和巴乌“吹口”结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吹奏口型亦有很大区别,因而在傣族民间才有“噘嘴吹葫芦,咧嘴吹巴乌”的说法。二者的标准吹奏口型是:葫芦丝,类似汉字“屋(噘嘴)”的发音口型;巴乌,类似汉字“七(咧嘴)”的发音口型。
二者正确的吐音吐气方法分别是:葫芦丝,“T”表示汉语拼音平声“tu”,“K”表示汉语拼音平声“ku”;巴乌,“T”表示汉语拼音平声“te”,“K”表示汉语拼音平声“ke”。
仔细品味后可以体会到:“噘着嘴”很难准确发出“te”和“ke”,同理“咧着嘴”也很难准确发出“tu”和“ku”。因此,二者在吐音吐气方法上不做区别是不科学的。
初学者在演奏双吐音时,时常出现“咕音相随”现象,尤其在“ku(葫芦丝)”和“ke(巴乌)”的前后最为明显,这一现象极为普遍和常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要靠“唇”的“动作小”和“速度快”来解决。
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凡咕音均由较弱气息经过簧片时产生。因此,演奏双吐音有咕音相随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演奏气息量偏少或演奏气息不稳定,二是“舌”的吐音动作缺少弹性和力度。二者都可产生一些间断微弱气息,这些间断微弱气息都是形成双吐音有咕音相随的直接原因。明确上述机理,自然也就找到了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演奏双吐音时要保证气息的适当(不大不小)和稳定,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舌”做吐音动作的弹性和力度,从咕音的起因和产生条件入手将其彻底消除。
某些中等程度以上爱好者在演奏双吐音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咕音相随现象。一方面可能是指导教师当初就没能指导到位、提示到位,另一方面自己也没能很快悟出上述道理。有的爱好者还将原因归罪于手中的葫芦丝巴乌,有的爱好者毫无根据地东拉西扯胡乱猜疑,既迷惑了自己也误导了别人。殊不知以双吐音为代表的快吐音技法本身并不难,一说就懂,稍练就会,但想吹出快吐音的理想效果却绝非易事,没有一年左右的刻苦训练很难实现“又清(楚)又快、富有弹性”的理想效果(合格标准)。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把“快吐音的理想效果”确定为学练重点和学练难点,难度系数确定为一星级。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从咕音的产生机理看,还是从解决消除途径看,它只涉及“气”与“舌”及二者的配合,而与“唇”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唇”在葫芦丝巴乌演奏中,只要起到“裹住吹嘴或包住吹口”作用即可。
由于不同地域和流派在认识上有所不同或局限,使得同一种演奏方法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名称存在较大差异。这些不同的名称,多是从“效果”而不是从“方法”角度给出的命名。其实“演奏方法”和“演奏效果”,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为方便广大葫芦丝爱好者学习交流,避免产生异意和误解,笔者认为应统一使用每种方法的规范名称(方法名称)。
为方便爱好者查阅比较,笔者将名称不同但本质上完全一样的演奏方法列表如下。
表1 同种演奏方法不同名称照
所谓“教学观”,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和遵循的思想观念。教学观不同,教师在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确定和选择上一定不同。
在葫芦丝演奏人才的培养上,至今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教学观:反映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定位上,片面追求考级或参赛得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确定上,盲目追求会吹曲目的数量和难度;反映在教材上,无论是否为考级辅导专用教材,都按考级曲目等级划分章节,对方法能力的必要文字说明极少,甚至将师生共用的《教材》与学生专用《练习曲集》和教师专用《授课教案》混淆;反映在教学形式上,老师一首一首、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首一首、一句一句地学。这种教学观充斥在各级各类培训班中。
其实,对器乐演奏人才培养而言,使学生掌握演奏方法,形成演奏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唯如此,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形成较强的认知能力和二度创作创新能力。忽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会的曲子再多再难,也好像把一栋漂亮的大楼建在沙滩上一样,不是根本上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进步。只有把方法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的,把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作为教学基本要求,把每种演奏方法和每项演奏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精挑细选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曲目进行练习,采用“精讲巧练、领悟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发展后劲和潜力,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才是科学正确的器乐人才培养教学观。
[1]闫昱.对葫芦丝文化传播中赏见模糊认识的系统纠正(上)[J].鸡西大学学报,2012(1).
Clearing up of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Hulusi Playing Metheods
Chang Xiaohong
The paper cleared up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Hulusi culture in its dissemination.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Hulusi culture.
Hulusi culture;aspirating method;playing method;teaching ideas;a round aspirating playing
J607
A
1672-6758(2012)03-0157-2
常晓红,讲师,鸡西大学师范学院;鸡西大学(中国)葫芦丝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黑龙江·鸡西。邮政编码:158100
Class No.:J60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