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雪, 王加维
(湖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61)
崩漏是指精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之崩中,后者为之漏下,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崩与漏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发病机理则一,两者在演变过程中可互相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可成崩,故并称“崩漏”。导致崩漏的常见原因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脾虚血失统摄,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肾虚则封藏失司,子宫藏泄失常或命门火衰,阴损及阳,久崩久漏,不能制约经血等都能导致崩漏,此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以及气滞血瘀,遂成崩漏,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近年来笔者采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化裁,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笔者自2011年1月~2011年7月选择50例崩漏患者,年龄为17~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病程约2个月~2 a,平均病程为8个月;已婚35例。(注:此50例患者崩漏程度属轻中,未到严重休克状态)。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产科学》拟定。临床见患者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月断续不止;或数月不潮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1.3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中医辨证为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主症为非行经期间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伴见月经量色质的异常,排除生殖器肿瘤出血,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外因阴外伤出血,生殖器炎症以及内科血液病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血证。
采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为基础方化裁治疗,基础方:肉苁蓉10 g,菟丝子10 g,覆盆子10 g,枸杞子20 g,熟地10 g,当归15 g,桑寄生10 g,艾叶6 g,人参10 g,黄芪20 g,阿胶10 g。随证加减,痰湿阻滞者加石菖蒲、苍术、香附利痰祛湿;气滞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川芎、莪术、三棱、荆芥、防风、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川断、杜仲滋补肾阳;气血虚弱者加白术、云苓、砂仁、陈皮补脾气生气血;血热月经量多者加败酱草、茵陈、板蓝根、牛蒡子、红藤、乌贼骨等。上方水煎服,1天1剂,连服15 d为1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愈: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或绝经者;显效: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无效:周期正常、经量减少、经期缩短或更年期妇女月经的经期缩短、经量减少,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下。
3.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33例治愈,14例显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显效率为66%。
廖某,女,27岁,于201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阴道不规则流血1年,量较平时增多,20余天,方净,其后又见阴道流血,量少。曾经多次治疗不能止血,诊刮病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呈增生样改变,局部伴存坏死组织及出血,至今未净。诊见形体略瘦,精神萎靡,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查血常规提示:全血象偏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肾虚,以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为治则。予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去枸杞子、熟地、阿胶、艾叶加乌贼骨、薏苡仁、白术、云苓、山药5剂,出血明显减少。3月15日复诊,阴道流血减少,续服7剂,出血止。3月23再复诊,以上方续服2月,月经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个月,月经周期和经量均正常。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病症,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3法,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重要环节。认为肾虚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肾虚封藏不固,冲任不能固摄经血,故妄行而成为崩漏[2]。塞流以健脾益气为主,复旧以脾肾双补为要。出血原因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新旧各有差异。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基本”的原则。因此“补虚”是“塞流”的主要措施。虚证主要表现脾肾气血亏虚,脾为后天之本,有统摄血液之功,脾气亏虚,气不摄血,重者血流如注而为崩,轻者淋漓不断而为漏。故健脾益气为“塞流”之重要治法,止血后,应固本复旧。调理善后,是复旧的重要措施。方中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补益肾气,菟丝子补阳益阴,熟地滋肾益阴,阴阳双补,使肾气充盛,封藏密固以止崩,黄芪、党参补气摄血,阿胶、艾叶补血,固冲摄血,枸杞、桑寄生补肝肾,当归补血活血,引血归经,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之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0~241.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