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2-12-09 12:11
关键词: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魏 居 运

(延边大学 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吉林 延吉133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权不断扩大,一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自主择业机会;另一方面,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无形的就业压力又衍生出新的就业问题——就业失信,诸如过度包装个人推荐材料、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即毁约、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见诸报端,且呈蔓延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和高校职业指导中对诚信教育的急切呼唤。认真理性地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对策,是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推进全社会重建诚信机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一)在自备推荐材料时出现诚信缺失问题

大学毕业生求职自荐材料,是用人单位了解、评价大学毕业生素质和能力,决定是否面试、录用的重要凭据。而有的大学毕业生也认可寒窗数十载,就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及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于是临近毕业时,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挖空心思在自荐材料上做手脚:有的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不同程度地过度包装自己;还有的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级、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曾对2002年6月以来300多位拟录用高校毕业生进行过诚信调查,结果有30%左右的自荐材料与真实情况不符。还有一高校居然冒出了近百名学生会副主席。①

(二)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出现诚信缺失问题

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现象愈加突出。据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②脚踏两只船或多只船,频繁跳槽毁约已成为近年来不争的事实。部分毕业生对诚实守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多次发生失信违约现象。有的在校内“双选会”上为了保险系数,就与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该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会后不肯报到,遇到更好的单位就违约;有的同时答应几家用人单位,结果一家也不去;有的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转身就撕毁协议;还有的到用人单位不久,就毁约跑回学校。而大学毕业生违约,必将会给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带来较大的冲击。

(三)面试时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面试时心理更为紧张。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为了不失去机会,他们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如实回答,过分夸大自身的优势,避而不谈自己的不足。这样,那些有丰富经验的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就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打个问号,其结果可想而知。

时常发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造成的后果极为恶劣。首先,使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简历持怀疑甚至全盘否定态度,也使得部分诚信应聘的大学毕业生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进而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其加入就业失信的行列;其次,部分大学毕业生一次次抢占职业岗位而又放弃,造成许多较好的岗位资源白白浪费,剥夺了其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由于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失信违约现象严重,给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带来较大冲击,使用人单位既头痛又反感,甚至扬言不再到这些高校招人,致使与这些高校合作多年的就业基地不断丧失。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不仅加大了学校的培养成本,而且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就业市场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力度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刻不容缓,否则,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陷入愈加困难的境地。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原因

(一)学校诚信教育缺失

中国传统儒家历来视诚信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1]学校对大学毕业生诚信教育不够,大学毕业生诚信意识未形成。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但往往忽视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大学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大学毕业生诚信观念树的牢不牢,基本上很少过问,致使不少大学毕业生不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以虚伪失信为耻。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传统道德断层,诚实守信受到强烈冲击,对大学毕业生的潜在道德影响不容忽视。其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趋利心理③十分突出;其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大学毕业生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使大学毕业生造假有用武之地;其三,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大学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其四,受“先就业后择业”心理和“这山望着那山高”攀比心理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往往容易丧失理性,草率签约,而一旦发现更好的单位时又不甘心,产生了违约等就业失信行为。

(三)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式不科学

一些用人单位由于人才选拔的方式不当,导致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例如,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不切实际,有的岗位明明专科毕业生就能适应,却提出一定要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头顶上的光环最好是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有的岗位明明只需应届毕业生就能胜任,却要求工作经验丰富,至少两年工作经验;有的岗位明明普通院校大学生都可以胜任,却要求必须“211工程”高校以上的优秀毕业生,“985工程”高校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甚至有的提出过分的性别、相貌上的要求。这样,就加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蔓延趋势。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大学毕业生的战线拉得过长,一些大学毕业生为避免签不上约的风险,不得不先与其他单位签约保底,产生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用人单位一旦给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大学毕业生尽快签约,不给大学毕业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应聘的大学毕业生缺少对该岗位工作内容、待遇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大学毕业生仓促签约,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四)学校监管措施不到位

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事关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高校的生死存亡。教育部于2005年曾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严格要求对大学毕业生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教育部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则明确规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与2005年的要求相比,此次规定不仅压缩了一年时间,而且还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高校党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长、书记亲自挂帅,研究、部署、检查、督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突出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坚持把就业工作当成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并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也有一些高校为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采取了容忍的态度,监管措施不健全,不到位。大学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溢美之词;还有不少高校在校内开展一些适应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的各种名目的活动,让参与的大学毕业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也全由大学毕业生本人填写,学校和教师只负责盖章。

(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

部分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对接,结构性问题突出,尚未形成“以就业带动招生,以就业引导培养,以招生和培养促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实习实践没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格局,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而且教师队伍未能达到业精于勤,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教学内容简单、模式单一,教学缺少针对性、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的根源之一。

(六)就业信用体系不完备

诚实守信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未能形成完备的就业信用体系,导致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就业行为的完全负责,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追求诚信的利润也过低。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拥有频繁跳槽经历的,即便拥有再高的学历、能力,也会坚决地将他拒之门外。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当引以为戒。

(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来说,用人单位只是客体,而学校也只是中介方,只有大学毕业生才是主体。然而,由于尚未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客体、中介方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晰、不规范,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有序地运行与管理,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对策

就业诚信大学生单位抢着要,就业失信大学生抢着单位要,是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情况的真实写照。

(一)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

多年以来,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十分淡薄,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做寻求更好工作机会的踏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做求职的技巧。因此,高校应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让毕业生认识诚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教育、提醒毕业生慎重选择工作单位,防止参加面试、签订协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一旦做出选择,就要负责到底,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实施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工程

为解决因目前用人单位有需求高校无供给或同一专业高校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用人单位要求招聘人员须有工作经验,导致大学毕业生自备推荐材料时出现的诚信问题,高校应坚持标本兼治,着手实施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工程,把就业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治标”就要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想方设法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治本”就要始终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工作重点,就业工作的支撑点在学科专业上。因此,要大力提高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并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专业优势,全面提升各学科专业的就业竞争力;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并优化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就业的竞争力。[3]

(三)做好就业准备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功与否。面对日趋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面对日益规范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自身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心竭力地充实自己,不断进步,着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每个学生从跨进大学校门起,就应该做好就业准备,从掌握知识到培养各种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实力;每个学生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每个学生要客观地对待竞争,不惧怕竞争,树立竞争意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四)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以诚信档案为核心内容的完备的大学毕业生个人信用体系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客观需要。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诚信档案可以说就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敲门砖”,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建立诚信档案,很难证明自己的信用度,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就会处处碰壁,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而有了诚信档案这块“敲门砖”,就会畅通无阻,把握住机会。在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方面国外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编制“社会安全码”⑤等,从而为我们建立大学毕业生诚信档案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4]

(五)缔造一个良好的就业诚信环境

通过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惩罚机制、就业市场诚信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各种证书的认证制度和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制定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大学毕业生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晰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以提高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教育的成效,扎实推进就业诚信制度的实施,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均来自网络报道(访问日期为2010年8月16日):《关于大学生就业失信的现状及对策》(傅思聪),载于岁月联盟网。

②数据均来自网络报道(访问日期为2010年8月16日):《关于大学生就业失信的现状及对策》(傅思聪),载于岁月联盟网。

③趋利心理本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一个趋利性原则,使这种趋利更多地代表了利益、金钱和地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种趋利心理指导下,诚信及其道德品质都不再重要。

④文中提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以学校为中介方的就业市场,包括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

⑤“社会安全码”是指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每个公民都建有个人信用档案,每个档案的编码都是唯一的,在美国叫“社会安全码”。

[1]多里坤·乌斯满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再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48-50.

[2]李香善.反思与构建——以主体发展性为特征的高校德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2-125.

[3]杜育龙,罗华,多吉.基于市场需求的西藏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51-56.

[4]谢鹏.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求职就业作用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8):63-64.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