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物质属性初探*

2012-12-09 11:06指导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化生津液脏腑

刘 杰 指导:李 文

(1.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2.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系统整体性即为构成一个整体的诸多元素,各元素在整体中,方可具有其脱离这个整体则不具备的生理特性及功用的现象。众所周知,中医既是一门独具系统整体观并擅长将此运用于临床辨证施治的科学。然而,现今对于中医基本物质的认识仍旧停留在静态的环境中,缺少一些动态较整体的认识,在临床的运用中,自然不能尽其性也。通过试论中医基本物质系统本身的组成和各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基本物质间的关系场,乃至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五脏系统、证侯表现及中药系统间的联系,共同阐述中医基本物质系统整体性。对于使中医理论更加的系统化及理论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意义。

1 中医人体基本物质来源及组成

1.1 人体基本物质来源

人体基本物质的来源,概分为先天和后天两大方面。先天因素以肾藏的先天之精为主,后天因素以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及自然之清气为要。中医基本物质的来源即由先天所形成后天所充实,它们共同作用于人体的基本物质。然而,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基本物质的化生。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只是在基本物质化生过程中,明确主要矛盾的说法。例如,中医血液化生的过程,五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心肺为其引进自然之清气及创造有利的运动环境,脾胃乃是其化生之源,水谷精微化生之处,肝血肾精的同源互化,都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中医的系统整体性。同样,中医基本物质的化生、运行及功能表现的过程,无不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进行着,同样也体现了中医的系统整体性。

1.2 中医人体基本物质系统的组成

对于中医基本物质系统的组成,精气血津液是没有争议的,然而阴阳物质说与功能说,历来不乏争论。如金志甲先生曾建议“既然气血津液的概念不如气血阴阳实用,那就应该用后者来代替它”[1]。亦有学者认为阴是指津液和精。精除主生殖发育的功能外,乃阴津和阴精,就是阴的物质概念,具滋润营养的作用,阴即概括了津液和精 (除主生殖发育的作用)[2]。笔者认为若依其义,温热之病乃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又从何理解?若见温热入里,邪盛正衰,急需扶正之时,为保一分生机,岂不投以补阴之品?然则,理当清凉生津即可,但凡补阴之品,无不滋腻,若不成火上浇油乎?虽血津液同属于阴,然则当需分明,亦分明矣。如是,对于阴阳物质说与功能说的理解,不妨先从没有争议的精气血津液来整体认识它。

2 人体基本物质中各物质生理属性及其关系场

2.1 各物质生理属性

《灵枢·本神篇》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以一精为总即广义之精,化人体,生精气血津液。广义之精生气,气属阳;生精血津液,三者属阴。为阳之气分生元气、宗气、卫气,三者为阳中之阳;生营气为阳中之阴。为阴之津液,化分清者为津,浊者为液。清者津为阴中之阳,浊者液为阴中之阴。为阴之精,由先天之精即肾藏之精和后天之精即脾胃化生之精构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及《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在各自的生理属性上:气属阳,好动性升散,炎热,易上行出表等;血、精、津液属阴,好静性闭藏,寒冷,易下行入里等。从属性上来看,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津液、精 (除主生殖发育的作用)的功能以滋润濡养为主。

2.2 基本物质关系场

笔者认为,不妨将精气血津液视作存在于基本物质系统下的子系统,即所谓的中医基本物质系统关系场,乃由精系统、气系统、血系统、津液系统构成,气系统属阳,精、血、津液系统属阴,阴阳之间交感消长对立互根,三阴之间同源互化,相互滋生的关系联系而成。以津液滋润濡养、运载、化血、调阴阳的功能为例:其中本性属阴,滋润濡养是其本具有的功能;运载的功能则是其属阴好静之本与属阳好动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称其为“气能行津”,津具运载之势;化血者,乃是同源互化的结果;在其功能的表现中,本体系统的属性与整体关系场相互联系、感应,调阴阳的作用同样也就具备了。由此可知,组成中医人体的基本物质,并非独自运动,而是处在一个对立互根,交感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场中生长收藏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各自的功能是由自我系统生理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场 (整体作用)共同决定的,这同样也体现了中医的系统整体性。

在此通过对精气血津液属性的探究,可以看出,分属阴阳各不相同的基本物质不仅由于属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表达,同时都具备了调节阴阳的作用。而对于阴阳的说法,笔者认为,通过四诊所感知到的阴虚或阳虚应为多个基本物质子系统紊乱后,所表现出的特殊病理体征。若要将此阴阳视为独立的物质,也不为过,但需明了其为系统整体性的表达。这同样也说明了,为什么补阴药同样具备了濡养、滋润的功效,及养血、生津药也兼有充阴功用的道理。因此,综合看来阴阳即是一个共性和个性并存的概念,所以其是否也归属为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需就事而论,不可独取一端,但它仍然是系统整体性的结果。

3 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五脏系统间的联系

五脏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正常表达,均依赖于基本物质的供养。也正因构成各脏腑的基本物质受到系统整体性的作用,在生理效应的表达上就出现了共性与个性共存的现象,其中一部分现象体现在脏腑对各基本物质需求量的不同,进而导致脏腑间生理功能表达的差异,共性与个性表达的现象同样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上得到了体现。例如: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及脾气主升,即是气系统物质状态作为此系统整体性结果呈显性的表达。其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即是血、津液系统物质状态呈显性的表达;肺的生理功能,主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治节,皆是气系统物质状态作为此系统整体性结果为显性的表达;其喜润恶燥生理特性即是血、津液系统物质状态呈隐性的表达。此显隐之性,乃现象之表达也。表达上起主导作用者且表达持久者为显性也,反之即为隐性。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脏腑对基本物质需求量多少与显隐性表现的关系:在脏腑的生理特性中,因其本体所含某种基本物质多,从而表现出某一特性,故此物质需求量少,呈显性表达;在脏腑生理功能中,因其功能表现依赖于某一基本物质,故此物质需求量大,此功能呈显性表达。反之,即呈隐性表达。

4 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证侯表现间的联系

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证侯表现,两者同样没有脱离中医的系统整体性。临床中也常将两者联系起来,辨证施治。依上述,任何一种基本物质的生理效应,在其系统整体性的作用下均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表达。当构成脏腑的一种或多种基本物质缺乏时,根据脏腑内有所缺外有所求的特性,必然导致其相应的生理功能低下而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症状。便有了类似,肾病以精气津液病为主;心病以气血病为主;肺病以气津液病为主;脾病以气病为主;肝病以气血病为主[3]的证侯归纳。在辨证中就可根据脏腑外有所求,知其内有何缺。依据不同的证侯表现,辨证施治。亦有学者认为,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仍然是对证侯本质的揭示,立足于症状,特别重视症状的辨识,正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4]。

5 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中药系统间的联系

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分析脏腑精气血津液与中药的关系,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五脏的基本物质受到系统整体性的作用,在生理效应的表达上出现共性与个性共存的现象,从而导致脏腑病变时,表现在证侯上也有偏气、偏血、偏精、偏津液、甚至偏阴偏阳的不同。因而,从脏腑生理功能共性和个性表达及上长期用药方面也有密切的联系。如补精药主归肾经;补血药主归肝脾经;补气药主归肺脾经;生津药主归肺肾经;理气药主归胃肺脾肝经。对于脏腑的基本物质中需求量大的,与之相应的病变越易多见,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的范围越广。如精亏者以肾多见,补精充精药主归肾经;气虚者以肺脾多见,补气药主归肺脾经等等。反之,若病变发生在呈隐性表达的物质时,治疗起来当属困难。此类病证也属少见甚至于罕见[3]。

以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补气药、补血药为例[5],按药物归经出现频率多少依次为:(1)补气药15味:归脾占总数的86.7%;归肺经占总数的73.3%;归心经占总数的40.0%;归胃经占总数的33.3%;归肾经占总数的20.0%;归大肠经占总数的6.7%;无归肝经药。(2)补血药6味:归肝经占总数的83.3%;归脾经和肾经各占总数的50.0%;归心经在总数的33.3%;归肺经占总数的16.7%.

6 结语

综上述,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各自特性及其关系场 (整体作用)的结果下,共同构成了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也因中医独具特色的系统整体观与五脏系统,证侯表现,中药系统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在临床中,由于基本物质的生理效应呈现共性与个性表达的不同,从而导致脏腑生理功能表达的差异,而当脏腑发生病变时,病变脏腑表现出的证侯同样呈现了部分特异性的表现。这样即可抓病证特点,辨证施治,选择用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中医疗法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对中医基本物质系统整体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医体系下,生理-证侯-治疗模式的系统化及整体性,使中医理论更加系统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金志甲.关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几个问题 [J].陕西新医药,1979,8(2):39.

[2]王新华.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认识[J].江苏中医,1992,(7):39.

[3]魏凤琴.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J].中医药学刊,2006,24(5):897.

[4]严石林,沈宏春,王浩中,等.中医症状的辨证意义及辨识方法 [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

[5]陈蔚文.中药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化生津液脏腑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