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艳 刘 锟 何家维 严志汉
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原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患梅毒的孕妇人数亦随之上升,由于螺旋体容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导致先天性梅毒亦在增加。据2007年国外报道,目前世界上超过100万的婴儿出生即有梅毒感染,梅毒已经严重危害社会、家庭及后代,值得关注[1]。本研究对笔者医院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的75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骨骼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1.一般资料:本组75例先天性梅毒患儿,其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就诊时年龄4h~6个月,平均年龄21天,其中新生儿72例,6个月患儿1例,5个月患儿1例。所有患儿中早产儿11例,剖宫产11例。出生体重 <1500g者6例,1500~2500g者66例,>2500g者3例。患儿多因窒息、早产、气促、发绀、少吃少动、疱疹、皮疹或因其母有梅毒病史要求进一步检查而收住我院。患儿诊断主要依据家族史,生母为梅毒患者;有典型梅毒损害临床表现;和(或)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快速血浆反应环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等,入组的75例患儿均符合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标准[1~3]。
2.X线片:X线片采用西门子500mA CR或DR摄片机,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在家长协助下拍摄四肢长骨正位或正侧位片。图像均传送到PACS工作站,由两位副主任医师通过图像放大、调节窗宽窗位等方式后处理至图像最佳状态进行分析。
1.临床表现:本组75例患儿中,1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62例出现异常临床特征,其中43例累及皮肤及黏膜,主要表现颜面部、臀部、四肢及手足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及铜红色斑疹、斑丘疹者,伴有蜕皮者18例,其中以四肢及躯干部为著,鼻炎16例;25例累及肺及肝脏等内脏,包括肝、脾肿大11例,肝功能损害4例,肺炎8例,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心脏病12例,出现心肌损害1例;7例有肢体活动障碍或肿胀。此外,还包括窒息10例,病理性黄疸11例,贫血2例,发热6例,血清总胆红素增高1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神经性梅毒2例,梅毒性腹腔积液1例。实验室主要进行快速血浆反应梅毒环状卡片(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本组患儿RPR阳性52例(69.3%),TPPA阳性率60%(45例)。
2.骨骼X线表现:本组75例患儿,60例骨骼系统表现正常,15例出现骨骼受累,表现为长骨多发对称性或单侧性分布,主要包括干骺端软骨炎12例,骨膜炎6例,骨干或骨髓炎5例。干骺端炎主要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厚、致密,临近骨干端可见一较宽的透亮带和一不规则致密线,而骨骺正常,即所谓的“夹心饼”,或干骺端偏侧性、不规则、边缘模糊的骨质破坏,且多伴有骨质硬化(图1)。骨膜炎以尺桡骨及股骨多见,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范围较广泛,多呈双侧对称性包绕骨干(图2)。骨干炎主要表现骨干局限性骨皮质破坏,呈虫蚀状疏松区,局限性结构模糊,往往与干骺端炎或骨膜炎同时存在(图3、图4)。此外,本组2例跟骨及距骨骨化中心呈靶环样骨质破坏(图1),2例先期钙化带错位(图5),1例桡骨远端呈蛋壳样破坏(图6)。
1.先天性梅毒的病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Glaser[4]报道孕妇垂直传播途径几乎为100%,梅毒螺旋体经胎盘到达胎儿血液中使胎儿受感染所致。一般通过两个途径影响胎儿:①通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可累及胎儿的各系统;②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障碍,造成流产、死胎、早产、产后死亡或先天性梅毒患儿。先天性梅毒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先天性梅毒,早发性一般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据常盛德等[5]报道:30%患儿出生时即有临床症状,易被误诊或漏诊,而大部分患儿出生后2~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且表现复杂多样,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也有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并不没有临床症状。本组75例患儿中,13例没有明确临床症状而根据父母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确诊,62例表现多样化临床症状,其中仅7例在出生24h内出现了症状。因此,临床中凡遇到发病原因不明的早产儿、肝脾大、黄疸、皮肤损害、胆红素升高或有多器官损害的患儿,需警惕先天性梅毒的可能,并询问父母有无梅毒病史,对于有病史而无临床症状的患儿,也应该积极地进行血清学检查以免漏诊。目前实验室对新生儿梅毒有多种血清检查方法,常用的包括RPR和TPPA,前者简便易行,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可能出现假阳性,但可作为疗效观察、复发与再感染的动态观察指标;后者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特异性定性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用青霉素早期正规治疗可使患儿不留后遗症[2]。
2.先天性梅毒骨骼X线检查的价值:虽然现代影像检查设备发展迅速,但常规X线平片依然是骨梅毒常规检查方式,如Dunn等认为四肢长骨摄片对先天性骨梅毒的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作者认为四肢长骨摄片不能作先天性梅毒病例的常规检查,主要原因可能是许多患儿早期骨骼并无异常改变,尤其是小婴儿和7~8个月的早产儿,干骺端可以表现为正常,再者X线检查本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到病变的显示。笔者认为,对于父母有梅毒病史的婴儿进行X线骨骼检查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患儿临床并无症状但骨骼已经受累,这往往成为发现先天性梅毒的首要诊断方法之一,据林中尧报道,该类患儿约占38%,再者X线检查简单、方便、辐射少、视野大、曝光时间短等,比较适合新生儿检查。
3.先天性梅毒骨骼X线表现:梅毒螺旋体经血行到达胎儿的骨骼系统,主要累及四肢长骨,易停留在软骨膜、骨膜、软膜、骨髓腔及软骨骨化活跃处,尤其是长骨干骺端,可表现干骺端骨软骨炎、骨膜炎、骨炎或骨髓炎[2,6]。干骺端骨软骨炎时,梅毒肉芽组织伸入骨软骨内破坏并取代正常的骨组织,骨小梁被溶解,致使骨骺与干骺端间骺板间隙增宽,出现锯齿状灰白带。部分患者在破坏的干骺端与骨骺间出现临时钙化带,密度较高,从而出现“夹心饼”样改变,有时梅毒肉芽组织也可使先期钙化带错位。本组12例出现干骺端炎,主要表现为干骺端先期钙化带横形透亮带,干骺端边缘毛糙,密度不均匀、并呈锯齿状改变,破坏严重者可见广泛而不规则的破坏及骨质增生,但没有累及二次骨化中心,其中2例出现临时钙化带先期错位(图1、图5),1例在桡骨远端出现蛋壳样临时钙化带(图6)。文献报道,梅毒螺旋体累及手、足部短管状骨的干骺部不明显,而腕骨及跗骨很少出现梅毒性变化,不过本组2例双侧跟骨在一次骨化中心周围出现环形致密带(图3)。梅毒性骨膜炎是先天性骨梅毒的一种特殊病型,主要与梅毒螺旋体对骨干的刺激有关,出生后数周可出现征象,可与干骺端骨炎同时存在,一般在长管状骨旁出现1层或数层线样致密阴影,平行于骨皮质,随着病情的发展或临床治疗,增生的骨膜可与骨皮质融合致使其增厚,随后可逐渐吸收。本组6例表现骨膜炎,主要表现为股骨、胫骨及尺骨平行线条状骨膜反应(图2)。梅毒性骨干炎或骨髓炎在先天性梅毒中很少见,但梅毒肉芽组织侵入骨干所致,可表现为弥漫性和局限性虫蚀样骨质破坏,呈囊状或穿凿状。本组5例出现骨干炎或骨髓炎,其中2例在出现干骺端炎的同时,出现股骨髓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相应髓腔狭窄,还有1例胫骨上段出现骨质虫蚀样破坏,并伴发周围骨质硬化及骨膜增厚。先天性梅毒亦可累及不规则骨,如骨盆、肩胛骨和锁骨等,但比较少见,这些不规则骨也可出现先期钙化带下出现透亮带,本文可见1例累及骨盆各骨,先期钙化带下可见透亮带。
4.鉴别诊断:先天性骨梅毒的干骺端营养性生长障碍,骨膜反应性增厚和骨质破坏均非梅毒所特有征象,往往需要与多种疾病鉴别[6]。首先是维生素D缺乏病,这两者均表现小儿生长期长骨干骺端的改变,但维生素D缺乏病往往在骨质密度降低的基础上出现干骺端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其次是化脓性骨髓炎,两者均可在骨髓腔和干骺端形成骨质破坏,但两者的致病体不一样,化脓性骨髓炎往往是金葡菌,有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且往往很少会对称性发病。此外,还要注意与新生儿外伤性骨膜增生,新生儿败血症所致的干骺端破坏,婴儿骨皮质增生症所致的骨皮质增厚等疾病鉴别。
1 Vásquez-Manzanilla O,Dickson-Gonzalez SM,Salas JG,et al.Congenital syphilis in valera,venezuela[J].J Trop Pediatr,2007,53(4):274-277
2 刘万红,李敏,杜洪蓉.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6):415 -416
3 曹宏力.先天性梅毒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9):130-131
4 Claser JH.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congenital syphilis[J].J Pediatr,1996,129(4):499 -505
5 常盛德,刘瑞平,胎传梅毒并先天性肾病1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754
6 Beltrami J,Berman S.Congenital syphilis:a persisting sentinel public health event[J].Sex Transm Dis,2006,33(11):675 -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