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 冯 云 覃道春 岳祥华 周建梅
廉 超1 徐振国2,1 孙立方1 郭起荣1**
(1 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朝阳 100102 2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1)
少穗竹 (Oligostachyum sulcatum),亦称“大黄苦”,为禾本科竹亚科少穗竹属模式种,最早发现于福建闽清美菰国营林场,江西、浙江、安徽有栽培[1-3]。少穗竹笋体大,笋期长,产量高,笋味微苦、脆嫩可口,味道独特,系优质笋用竹种之一;少穗竹秆壁较薄,篾性优良;少穗竹幼秆嫩绿,老秆转黄色,叶茂密翠,群体观感好,适宜园林造景;少穗竹叶片在当地用以治小儿惊风,具有特殊的药性。对少穗竹的研究仅见荧光生理、繁殖技术等研究[4-5],未见少穗竹秆形结构模型的报道,影响了该竹种的开发利用。
试验地位于国际竹藤中心安徽黄山亚热带种质资源保存库内。该库地处皖南,地理坐标32°20′57"N—32°20′57"N,118°01′31.80"E—118°01′31.80"E,属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5.5℃,极端最高温40.3℃,极端最低温-13.5 ℃[5],无霜期达210~230天,≥10 ℃的年积温4 000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 868.8 mm,主要集中在6~9月[6]。
试验林为2006年定植的少穗竹种质,现秆形胸径5~6 cm,高10~14 m,枝叶繁茂,长势旺盛。
对试验林的少穗竹进行每竹检尺,测量胸径、地径、枝下高、竹高。根据测量结果,在竹林内选取5株胸径与平均胸径相差不超过5%的少穗竹为标准竹,秆基处伐倒,从基部开始依次对各竹节编号,测量标准竹的胸径、全高、枝下高、节数、各节直径和节间长。
试验调查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7]和SPSS统计软件[8]进行分析,包括拟合方程、相关性分析以及制图。
图1 胸径与竹高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大体上少穗竹竹高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加。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竹高(H)和胸径(D)的关系进行曲线模拟,回归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倒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复合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S曲线模型、增长模型、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等11类,结果发现直线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模拟效果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
直线模型:H=0.1373D+2.1639(R=0.976);
幂函数模型:H=0.4401D0.7726(R=0.979)
图2 胸径与枝下高散点图
从图2可以看出,图中各散点分布散乱,散落范围较大。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双侧检验,置信区间95%,分析结果为:相关性系数r=0.455,检验P值=1.946×10-6<0.05,表明,少穗竹胸径和枝下高存在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高。
以竹株地径为基数,将其它高度处的直径与地径之比称为相对直径,相对直径随高度的变化反映了竹子的尖削度[9]。尖削度是衡量竹材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尖削度越小,竹材越匀称,出材率和利用率越高。绘制少穗竹相对直径(Y)与高度(X)散点图(如图3),并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倒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复合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S曲线模型、增长模型、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曲线模型为三次模型:
Y=0.0011X3-0.0246X2+0.0399X+1.0266(R=0.997)
在竹材加工利用过程中,节间的长度会影响材料加工的难易、材料的利用程度、产品的力学性能以及美观程度[10]。
图3 少穗竹尖削度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少穗竹节间长随高度的变化呈现以下规律:从竹秆基部往上,节间长开始急速增大,然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达到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到竹稍部位时快速下降。最大节间长出现在第9~11节,约为46 cm。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少穗竹节间长(Y)与节位数(X)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模型有: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倒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复合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S曲线模型、增长模型、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结果发现最佳拟合模型为三次曲线型,最佳拟合方程为:
Y=0.006X3-0.3997X2+6.7965X+9.1536(R=0.984)
图4 节间长与高度的关系
少穗竹胸径与竹高具有显著相关性,拟合方程H=0.1373X+2.1639(R=0.976),H=0.4401D0.7726(R=0.979)模拟效果最好,但其胸径与枝下高相关性不高。竹秆尖削度曲线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11X3-0.0246X2+0.0399X+1.0266(R=0.997),少穗竹节间长随高度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第9~11节最长,平均46 cm,最长节间52 cm。节长与节位的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6X3-0.3997X2+6.7965X+9.1536(R= 0.984)。
少穗竹兼有优良的笋用、材用和园林景观效果,叶有药用价值,属欠开发的潜力竹种,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种内遗传多样性丰富,正在挖掘其优异/特异种质资源。
[1] Fl or a of China Edit or ial Commit t ee, eds.Fl or a of China Vol ume 22 (Poaceae)[M].Beij ing: Science Press, 2006, 130.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写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79-582.
[3] 易同培,史军义,马丽莎,等.中国竹类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94.
[4] 罗华河.少穗竹快繁栽培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4,24-25.
[5] 王真,郭起荣,胡小康,等.少穗竹荧光特性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09(4): 5-9.
[6] 岳祥华,赵海燕,秦金舟,等.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3):377-380.
[7] EXCEL HOME.EXCEL实战技巧精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8]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徐振国,郭起荣,冯云,等.不同类型斑竹林结构特征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2):317-323.
[10] 苏文会,顾小平,岳晋军,等.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1):98-101